去南極,和冰「硬剛」 ——專訪「雪龍2」號總設計師吳剛

南極,遙遠又神秘

想要達到那裡

就必須擊敗1.5米厚的堅冰、

4米高的湧浪、10級大風、零下30度……

而「雪龍2」號總能衝破這一切

在茫茫冰雪中劈開一條路

「雪龍2」號是我國自主建造的首艘極地破冰船

它的總設計師是個很懂冰的人

新華訪談重磅推出《大國總師》系列訪談

專訪「雪龍2」號總設計師吳剛

為大家講述他與堅冰剛、與極寒鬥的故事

「雪龍2」號的破冰能力有多強?

「與其它運輸船不同,‘雪龍2’號是和冰撞。」

吳剛說,跟冰硬剛

船的結構不僅要堅固

動力推進系統一定要強

雙向破冰就是「雪龍2」號的「殺手鐧」

然而,這並不是吳剛的首創

早些年,張炳炎院士和其他極地科考船使用者

提出了雙向破冰的想法

那時候,科考船走到中山站

經常被冰雪卡住

這讓他們萌生對科考船機動性和靈活性的渴望

對破冰船尾推進器的改良勢在必行

吳剛採用全回轉吊艙推進器

能持續破1.5米的厚冰

即使遇到難撞的冰脊

也能調轉180度

尾部的螺旋槳在海面下旋轉削冰

能夠把10多米高的冰脊「掏空」

「雪龍2」號的破冰能力實現了質的飛躍

強大的破冰能力在南極科考中也得到了驗證

有一次,「雪龍」號被冰雪圍困

衝了幾次都無法突圍

「雪龍2」號收到救援請求後

迅速調頭,連續撞擊冰層救出「雪龍」號

「摔」出來的防寒設計

為設計「雪龍2」號

吳剛曾兩赴南極

讓他印象最深、收穫最多的

還是2015年的那次南極之行

「無論是魔鬼西風帶,

還是科考船在低溫運行中面臨的風險,

我需要到現場去瞭解。」

回想起50多天海上航行的經歷

吳剛表示

為他設計「雪龍2」號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去南極

吳剛認為人類要面臨三大挑戰

冰、寒和高緯度

暴露在極地低溫下結冰的樓梯

吳剛就曾在上面狠狠地摔過跤

回到房間後,他便在本上記下

破冰船露天的登船通道必須安裝加熱裝置

所有露天樓梯均需要做防滑處理

全面提高破冰船的防寒和除冰能力

成了吳剛設計「雪龍2」號的重要考量

他們結合了蒸汽、不凍液或電加熱等防寒措施

讓甲板和通道

特別是逃生路線的甲板能達到正溫

防止結冰

再攻關,讓國產破冰船駛得更遠

回顧伴隨「雪龍2」號走過的路

吳剛用「十年磨一劍」來形容

這裡面有坎坷、有壓力

對於吳剛個人來說

更多的是磨煉和成長

他和團隊樂在其中

學會自主設計專業破冰船

為中國船舶工業的拚圖上打造出「破冰船」這個技術板塊

到現在還是讓吳剛覺得最自豪的事

破冰船劃分為

輕型破冰船、中型破冰船、重型破冰船三類

國際海事組織把破冰船的破冰能力分成7檔

從PC1到PC7

PC1級破冰能力最強,PC7級破冰能力最弱

「雪龍2」號的破冰能力是PC3

是中型破冰船里的最高等級

吳剛坦言

「我們已經具備了設計和建造輕型破冰船

和中型破冰船的能力,

但造出重型破冰船還需苦練內功。」

PC1和PC2重型破冰船屬於金字塔尖

是前行的方向,也是當下最大挑戰

「在建設海洋強國戰略指引下,

建造重型破冰船已經是時不待我。」

吳剛表示自己願做一朵浪花

推動中國極地科考裝備暢行

現在,吳剛正帶領團隊攻關重型破冰船

從「雪龍」號的PC6到「雪龍2」號的PC3

破冰能力從1米提升到1.5米

造船人用了20多年

他相信,從PC3發展到PC1、PC2的時間會縮短

策劃:儲學軍 車玉明   

統籌:李曉雲 李由 潘旭

編導:劉袁媛 於子茹 湯子涵

記者:狄春 岑誌連

影片製作:陳傑 王小驥 

主持人:許丹睿

設計:丹恩豪俁 

鳴謝: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

新華網

新華社上海分社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