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第一街」何以出新

  新華社太原9月28日電(記者張哲)漫步於青石甬道,街角盆景與開放綠地相伴兩側,一株株「市樹」國槐映入眼簾,為行人撐起一道道綠蔭。清風拂過,蕩漾起太原市民對迎澤大街的別樣情懷。

圖為翻新改造完成後的迎澤大街。新華社發(太原市檔案館供圖)圖為翻新改造完成後的迎澤大街。新華社發(太原市檔案館供圖)

  迎澤大街的前身,可溯源自600多年前的明太原城南城垣外一條連接「迎澤」「承恩」兩座城門的環城土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太原市提出修建70米寬的迎澤大街。而在當時,太原城市道路最寬僅有6.7米,因此70米的規劃寬度也使迎澤大街成為「三晉第一街」,併成為太原市的標誌性街道。今年國慶節前夕,這條歷史悠久的街道完成全新改造,正式竣工通車。

晚清時期的迎澤門。新華社發(太原市檔案館供圖)晚清時期的迎澤門。新華社發(太原市檔案館供圖)
圖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與近日迎澤大橋的對比照片。(上圖為太原市檔案館供圖,下圖為新華社記者張哲攝)圖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與近日迎澤大橋的對比照片。(上圖為太原市檔案館供圖,下圖為新華社記者張哲攝)

  「出門可見景,抬腳即進園。在太原生活了四十餘年,親眼看著迎澤大街的綠化越來越好,以前只有封閉的幾塊小綠地,這次全新改造讓街角空間都變成可以供市民休閑娛樂的遊園了。」市民陳穎蘭指著迎澤大街新修建的「口袋公園」感慨道。

  「口袋公園」因其規模較小、形狀多樣的特點,成為市民家門口的「好去處」。迎澤大街「青年園」的設計,將入口進行提升改造,在入口設置了景牆,同時搭配造型鬆等植物做景觀點綴。太原市園林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二所所長閻敏說:「經常會有行人來翻轉這個景牆的球狀裝飾物,讓景牆呈現出不同的樣貌。城市的景觀和市民產生了互動,景牆的作用不僅僅是‘被觀看’,更多的則是與市民、行人形成了聯結。」口袋公園建設通過「鏈接·重構」的方式,打造有溫度的街區空間,構建人、場所和交通的和諧關係。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市民和遊客加入到這場說走就走的「口袋公園City Walk」當中。

圖為迎澤大街街角「互動」景牆。新華社記者 張哲 攝圖為迎澤大街街角「互動」景牆。新華社記者 張哲 攝

  烈石寒泉、汾河晚渡、雙塔淩霄、巽水煙波、崛圍紅葉、土堂神柏、天山積雪、蒙山曉月……迎澤大橋的漢白玉欄杆以浮雕的形式展現了「晉陽八景」文化;以「蓮花燈」和「棉桃燈」為造型的華燈點亮夜幕低垂的迎澤大街;將「迎澤門」LOGO、「祥雲」圖案、「如意」紋路運用到沿線布設的交通牌、座椅等城市傢俱中……將三晉文化符號嵌入迎澤大街及周邊,城市文化和歷史記憶的深度挖掘與再造,使迎澤大街實現「古今交融、生生不息」的氣派。

圖為漢白玉欄杆上「晉陽八景」文化浮雕。新華社記者 張哲 攝圖為漢白玉欄杆上「晉陽八景」文化浮雕。新華社記者 張哲 攝
圖為印有「迎澤門」LOGO的城市傢俱。新華社記者 張哲 攝圖為印有「迎澤門」LOGO的城市傢俱。新華社記者 張哲 攝

  迎澤大橋是太原迎澤大街上橫跨汾河的一座標誌性橋樑,其「橋頭堡」建築引得市民紛紛「打卡」。「橋頭堡以太原火車站‘鍾樓’造型為設計靈感,方正的基座與挺拔的豎向元素,形成具有時代特徵的經典造型。」太原市建築設計研究院規劃方案研究中心副所長梁煜說,橋頭堡建造時保留原有的步行樓梯,內部設置無障礙電梯滿足市民無障礙通行的需求。同時,在迎澤大橋兩側建設觀景平台,豐富市民觀景拍照、休憩打卡等多元化使用場景。

  「此次翻新改造工程,堅持的首要理念就是‘以人為本’,滿足群眾需求,加強人性化、人文性,建設有品質、有溫度的城市街道。」太原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交通二所副所長牛振龍說。

圖為迎澤大街橋頭堡。新華社記者 張哲 攝圖為迎澤大街橋頭堡。新華社記者 張哲 攝
市民遊客在迎澤大橋上「打卡」留念。新華社記者 張哲 攝市民遊客在迎澤大橋上「打卡」留念。新華社記者 張哲 攝

  「煥然一新的大橋上人來人往,看著拍照的人群,想起上一次和迎澤大橋合照已然是二十多年前。看著從前的老照片,不禁感慨時間都去哪兒了。」市民王熙走在迎澤大橋上講道。

市民王熙與家人在迎澤大橋二十年前後的對比照片。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市民王熙與家人在迎澤大橋二十年前後的對比照片。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時光荏苒,迎澤大街鐫刻進一代代太原人的記憶中,並不斷刷新著他們對這座城市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