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與麻雀》首演,影像與舞台對話建構「立體瞬間」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9月29日晚,國家大劇院全新打造推出的話劇《烏鴉與麻雀》在國家大劇院戲劇場首演。在一棟上海石庫門老房子裡,跋扈囂張的「烏鴉」和一群力量弱小卻最終團結一致的「麻雀」,展開了一場關於邪惡與正義的較量。話劇採取了雙線敘事的套層結構,在電影工作者的娓娓講述與人物命運的生動演繹中,在對黑暗社會的猛烈鞭撻和對嶄新生活的熱切嚮往中,描摹出一幅悲喜交加的時代畫卷。

話劇《烏鴉與麻雀》海報。話劇《烏鴉與麻雀》海報。

戲劇開場,當寫有電影《烏鴉與麻雀》片頭題字的幕布緩緩落下,一棟逼真複現的上海石庫門房子矗立在觀眾面前,在自然的背景音和氤氳的煙火氣中,瞬間拓展出具有年代氣息的上海都市空間。民生百態、世情冷暖乃至階層鬥爭,都在猶如立體解剖的視覺效果中湧現出最為真切的樣貌,構成了深層的社會隱喻。

在象徵著權力高位的頂樓,住著國民黨特務侯科長和他的情人餘小瑛,他們也是這座房子的不法侵佔者,常常居高臨下地俯視著艱辛的底層人民;二層的亭子間住的是學校教員華先生和華太太,這種「懸空」的位置,也暗示著知識分子當時的尷尬處境。在一層前堂,住著做生意的「小廣播」夫妻,適合於他們早出晚歸、進貨賣貨的生活;而需要彎腰才能進入的狹窄的後客堂,住著原主人孔老頭,樓梯間地板上睡著女傭小阿妹,他們則是處於剝削鏈最底層的勞動者。不同階層和處境的人們的生活現實,在房屋的各個位置同時呈現,在清晰直觀的對比中,帶給觀眾更為強烈的衝擊力。

《烏鴉與麻雀》劇照。 攝影:王小京 高尚

以影像參與戲劇敘事是《烏鴉與麻雀》的一大突出亮點。伴隨著話劇的上演,舞台上出現了多塊可移動的電影幕布,不僅將老電影原片映現其上,揭示出話劇與電影的親緣關係,形成與舞台現場的碰撞與對位;更讓攝影機對準並放大台上演員的表演細節,通過景別、角度、運動和蒙太奇,拓寬每個表演瞬間的藝術表現,在拉近的距離中讓觀眾感受演員的情緒流動。

比如,當「烏鴉」侯義伯對弱小可憐的「麻雀」們進行威脅和審視的時候,攝影機將他的整張面孔投射在整棟房子之上,使之成為無所不在的背景,將官僚階級對小市民的壓迫具象化。這一創造性手法,探索了電影蒙太奇與舞台敘事相接的邊界,將戲劇瞬間與電影瞬間組接並置,打開同一時間下的不同維度,與觀眾一起建構一種審美上的「立體瞬間」。

《烏鴉與麻雀》劇照。 攝影:王小京 高尚

話劇《烏鴉與麻雀》延續了電影的優勢,將社會批判和諷刺喜劇的樣式融為一體,令七十五年前的民眾生活景象躍然眼前,風格活潑流暢,觀賞趣味十足。而國家大劇院戲劇演員隊的一眾演員們,也為劇中的人物群像賦予了飽滿的生命力。董汶亮與楊淇飾演的「小廣播」夫婦,在嬉笑怒罵之間,將精明算計又不乏正義感的小商販形象塑造得活靈活現;而孫立石則通過對眼神動作的精準拿捏,將侯義伯仗勢欺人、色厲內荏的本性展現得淋漓盡致。此外,餘小瑛的風情、華先生的清高、孔老頭的孱弱、小阿妹的善良,都被包攬進具有普遍性的市民社會面貌中,真切地表達了底層民眾從受迫到覺醒的過程,以辛辣幽默的諷刺風格,尖銳地洞察階級矛盾,並預告了新中國的誕生,開闢了藝術作品通往現實主義的新途徑。

據悉,從9月29日到10月4日,跨越國慶期間,話劇《烏鴉與麻雀》將在國家大劇院戲劇場進行一連六場的精彩演出。值此舉國同慶的紀念時刻,在「新話劇」對「老電影」的創造性轉化中,看七十五年前簇簇聚攏的星星之火,如何點亮中國的嶄新黎明。

編輯 徐美琳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