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之歌|30年,「地對空」的安全守望

新華社海口10月2日電(記者趙穎全 黎多江)「今年10月20日就退休了,18歲來海南,轉眼40多年過去了。」葛誌平18歲到海南當兵,部隊服役13年,1994年轉業到三亞空管站,一幹就是30年。談到退休後的願望,他坦言,想回到湖南老家照顧父母,「一直沒能在父母身邊盡孝,不能留遺憾。」

「剛轉業到單位時,領導派我到抱龍導航台,說適應不了就回來。」講起這段難忘的歲月,葛誌平眼眶紅了起來, 「一路走來不容易,女兒8歲時,因為工作調整才回到市區讀書。」問到中途是否想過離開,葛誌平目光堅定地說:「從來沒有過打退堂鼓的想法。」

抱龍導航台因抱龍村而得名,建在偏僻山區,海拔200多米,距離三亞市區30多公里,「進山是盤旋曲折的土路,下雨天,河水上漲,出不去也進不來。」

第三年,為了支持葛誌平的工作,在尖峰嶺林業局教育科上班的愛人劉順泉申請辦理停薪留職,帶著剛滿2歲的女兒,隨夫上山,一住就是5年。

「出行的唯一交通工具是電單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葛誌平回憶,在1998年,一次到山下國營南島農場買菜回導航台的路上,突降暴雨,道路泥濘,車子打滑,一家三口直接摔到泥坑裡。「爸爸把我的臉都摔沒了。」滿臉是泥巴的女兒笑哈哈地說,夫妻倆一聽,也樂了,扶起電單車,在風雨聲中繼續向著導航台前進……

「我愛人很偉大,無怨無悔支持我的工作,還救過我的命。」葛誌平感激地說,2000年,自己因病一度休克,劉順泉把葛誌平送到南島職工醫院。

「你這是惡性瘧疾,晚來一些,瘧原蟲進腦就沒命了。」醫生簡單化驗完血後說,「這是因為長期在山上工作的原因,被蚊子叮咬傳播得來的,幸虧你體質好。」

  「有苦有樂,苦中作樂。」回憶起這8年時光,葛誌平是這樣總結的。他說「樂」不僅是自己有一個溫馨的小家,還遇上當地淳樸厚道、心地善良的村民,大家互幫互助,一起走過艱苦的歲月。

  「沒有那麼好的村民,我們紮根不了那麼多年。」葛誌平笑著說,現在我們已經成為了很好的朋友,經常電話聯繫,不忙時也會聚在一起小酌兩杯。

  2003年,為了給南海領空飛行安全提供可靠的空中交通管製保障,國家決定建設西沙雷達站,葛誌平離開抱龍導航台,下山進海,繼續投身民航事業。

  「本以為是件美差事,沒想到比山上還苦。」葛誌平笑著說,西沙雷達站籌建之初,交通非常不便利,吃住都得靠其他單位幫忙,條件異常艱苦。

  為了讓雷達站盡快投入使用,給飛機裝上「眼睛」和「耳朵」,烈日當空,籌建隊伍在滾燙的沙地裡,拉設備、接電纜、搭架子、調信號……渾身被汗水浸透,衣服上的鹽漬一圈一圈、一層一層,臉龐曬成紫紅色。

  經過9個多月奮戰,2004年,西沙雷達站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在南海領空上航行的飛機,像鳥兒一樣安全自由地飛翔。

  「換電線時,先拍照記錄,再接線時就不會錯了,記得斷開保險絲。」從西沙回來後,葛誌平調到了技術保障部,負責電力設備保障工作,這是他細心叮囑徒弟陳亮維修電路的工作場景。

  「南山雷達站、鳳凰導航台、西近導航台、馬嶺雷達站……」葛誌平在它們之間來回「穿梭」,歲月在指間悄悄溜走,再回首,22年又過去了。

  「1994年時,一天飛機起降量最多不超過10架次,而現在最多時一天達到了450多架次。」站在三亞空管站的塔台上,三亞鳳凰國際機場盡收眼底,飛機在不遠的跑道上忙碌地起飛降落,這位見證中國民航事業一步步發展壯大的「安全衛士」感慨:「30年來,沒有出現任何安全事故,這是對我們工作莫大的認可。」

  「我們就像是飛機的‘眼睛’和‘耳朵’,必須站好最後一班崗,守護飛機的平安。」在塔台上望著消失在天空的飛機,葛誌平收回遠眺的目光。

  談到現在家庭情況時,葛誌平欣慰地說:「愛人後來調到三亞當老師,現在已是海南省的特級教師,女兒也考進了教師隊伍,去年結婚,今年孫女出生,三個月大。」

  「葛叔,下午一起去馬嶺檢修發電機可好?」年青人的聲音打破葛誌平難得的閑情逸致……

  「好嘞!」葛誌平立馬回覆道。(參與采寫:劉正 王其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