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綠同行,大學生將文明旅遊的種子種在這裏

    9月23日,同學們在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五龍河景區發起文明旅遊倡議,隊員何苗在旗幟上籤下自己的名字。胡柏鶴/攝    9月23日,同學們在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五龍河景區發起文明旅遊倡議,隊員何苗在旗幟上籤下自己的名字。胡柏鶴/攝

    9月23日,踏著秋意,參加2024年「青春無限好 浪漫鄖西見」——青年喜愛的旅遊目的地尋訪活動的20名大學生,來到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五龍河景區。

    行進在平整的步道上,同學們不時被斜生的枝丫攔住去路,舉目望去,樹木有從木屋中破壁而出的,有被水泥石台穩穩托舉的,更有佇立在路中央,被柵欄保護的……

    「寧肯多修一里路,也不砍掉一棵樹。」五龍河景區負責人金朝暉向大家解釋。

    在綠水青山的映襯下,同學們在五龍河開啟了生態與文明之旅。

我們是環境的保護者,遊客是環境的監察官

    全長58公里的五龍河,發源於秦嶺南麓鄂陝交界的天池嶺,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國家天然林保護區,素有「鄂西北九寨溝」之稱,也是此次尋訪活動在鄖西的首站打卡地。

    甫一步入景區,綠意便從四面八方湧了過來,透著濕潤的清涼。金朝暉介紹,五龍河景區植被覆蓋率極高,是鄖西旅遊的必打卡地之一。除本地居民外,還常有來自陝西、甘肅、寧夏、河南等地的遊客前來遊玩,年遊客量曾達到45萬人次。

    儘管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發展旅遊卻不是五龍河景區的第一要務,「生態保護對我們來說才是首要的,以保護促開發,以開發促保護是我們的運營理念。我們是環境的保護者,遊客是環境的監察官。」金朝暉說,景區自2018年開始建設,在生態專家的指導規劃下,其設計、施工、運營的每個環節都嚴格秉承著這種理念。

    金朝暉介紹,為了守好這片明山秀水,景區內自有一套「加減乘除」法的保護心得:在保護綠色植被上做加法,加柵欄、加石台、加圍欄,遊客的步行距離雖然增加了,但綠意絲毫不減;在防治環境破壞上做減法,景區內不搞掠奪式、破壞式開發,力求將對環境的影響減至最小;在綜合治理上做乘法,景區內採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的治理形式,同時出台嚴格的生態綜合保護治理措施,將防治效果最大化;在生態隱患上做除法,不斷加強生態風險隱患排查,強化監督。

    水,也是五龍河景區離不開的主題,每一處秀美風景,無不與水關聯。在生態瀑布旁,來自西北大學的王佳寧不時駐足拍攝,在陝西讀書生活的她常遊覽山景,很少看到如此秀麗的水色,「景區很有秦嶺以南的特色,一進來就看到水綠汪汪的,非常清澈乾淨,環境也很整潔。」王佳寧說。

    金朝暉介紹,長期以來,五龍河景區都將守水護水看作頭等大事。為了保持水源清澈潔淨,景區規定一切生活污水都必須經過處理達標後才可排放。

    五龍河是鄖西水源保護的一個縮影。鄖西是秦楚門戶,漢江穿行秦巴腹地進入這裏,流經6個鄉鎮。鄖西境內有大小河流3000多條,是漢江流域的重要生態屏障。同時,鄖西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之一。這裏的綠水青山不僅是自然風光的描繪,更是生態保護責任的體現。全縣通過實施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保障了水質的純淨,確保「一庫碧水永續北送」。

傳遞文明旅遊的火種

    行走在景區內,綿延數公里的步道上,幾乎不見一點垃圾。但金朝暉說,景區剛開放時並不是這樣的,「當時還有不少遊客亂丟垃圾,甚至有扔到水中的;周邊老百姓曾經都是靠山吃山,起初很難適應景區生態保護的變化,依舊有不少人偷偷上山砍樹。」金朝暉指著山上茂密的樹林說,「以前山上有小路可以下來,老百姓就私下引遊客抄山路,挺危險的。」而五龍河裡水清魚肥,曾有不少村民或遊客偷偷釣魚、毒魚、電魚,造成過十分惡劣的影響。

    自發現這些問題,景區就大力進行環境綜合治理,10公里的步道上,垃圾桶增設至500餘個,擴大監控覆蓋面積,和鄉政府、林業、公安等方面實現治理聯動,同時招募周邊村民組成環境監察隊,加大「人防」力度,保證每公里至少有1名保潔人員。「我們現在有40多個一線員工,其中有不少都招的是當地村民。」金朝暉說,五龍河景區的旅遊扶貧實踐被原國家旅遊局列為全國80個示範項目之一,通過與周邊鄉村的深度合作,有效帶動了當地村民脫貧致富。

    日子好了,村民的生態保護意識也提升了。在景區河道旁,65歲的武大爺正帶著老伴拍照,他們住在附近村,因五龍河景區對鄖西本地人免費開放,他常常和家人來散步。對於周邊村民曾經上山砍樹的情況,武大爺記憶猶新:「以前不少人家都要燒柴火,不得不上山砍柴。現在生活好了,也不用燒柴火了,大家的環保意識自然就上來了,景區好了,大家的生活才能好。」對現在的五龍河生態環境,武大爺滿意又自豪。

    眼前的山水讓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印象頗深,他們中有些在暑假參加了2024年全國大學生文明旅遊暑期實踐活動,深入全國各地引領文明旅遊新風尚,這一次,他們也將文明旅遊的火種帶到了五龍河和鄖西。在五龍河河穀旁,隊員們發起文明旅遊倡議,並在「以青春之名,行文明之旅」的隊旗上籤下自己的名字。

    「今天的活動不僅是一次旅遊活動,更是一次責任的體現。」華中科技大學學生譚頌彬說,「在五龍河的遊覽雖然接近尾聲,但我們的文明旅遊之路才剛剛開始。」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蔣繼璿 李怡蒙 記者 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10月04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