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留下的火鍋店,國慶假期仍有人專程趕來

近兩個月過去了,店裡還是坐得很滿。大多數仍是奔著店主欒留偉來的。

8月10日,41歲的欒留偉帶著女兒到河北固安永定河邊遊玩,救下了3名落水兒童,當他再返回水中去救遇險的成年人時,體力不支,不幸溺水犧牲。之後,欒留偉被評定為烈士。

全國各地的人慕名來到他生前開在北京西二旗的亮健容天羊蠍子火鍋店。最忙的時候,店員一天要寫300個號。

店裡幾乎沒有欒留偉留下的痕跡。只是來幫忙的妹夫有些印象:他在的時候,有時會在服務台收錢,有時在大廳里走走、去後廚看看,還會在門口笑著迎接客人。但新來的顧客心裡不確定,便跟旁邊一起等位的人打聽,或者問服務員,「這是不是那個救人的山東人開的店?」

除此之外,人們不怎麼談論他。他們和家人朋友,如常吃飯,只是「想著有這麼個地兒,這麼個人」。

回到正常客流

10月6日下午五點半,曹先生從7公裡外的清河開車來到這兒。他進店向服務員打聽,這裏是不是欒留偉的店。服務員停下手中的活,指指營業執照上法人代表的名字,「欒留偉」三個字還在上面,沒來得及更換。

隨後,他去車上取來一口鍋,端進店裡,「您這有沒有淨排,我來打包個兩人份。」他家附近就有羊蠍子店,但還是跑遠路選了這一家。

8月底,他在手機上看到了欒留偉救人犧牲的事情,「我眼窩子淺,看到這個事的時候就落淚了」,短影片里,很多人來打卡欒留偉的店,他也決定來一趟。

人太多了,隊伍都排到了鄰店的門口,他停下車到店裡一看,服務員忙得不可開交,食材都有點兒供應不上了,他就走了,「但心裡一直惦記著這個事情。」

8月24日下午6點,西二旗大街亮健容天老北京羊蠍子火鍋店門前,大量市民在排隊等候就餐。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8月24日下午6點,西二旗大街亮健容天老北京羊蠍子火鍋店門前,大量市民在排隊等候就餐。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和他一樣惦記著這個店的人還有很多。黃先生倒了兩趟公交車,趕在下午5點開門之前來等著,碰到也來吃飯的老兩口。他們問黃先生,「這是不是那個救人的山東人的店啊?」黃先生點點頭。

他們都想著假期人會少些,正好趁這個空兒來坐坐。

問完了話,大家都默契地打住話頭,不說欒留偉的事情。「嘮什麼啊,來吃點飯就行了。」黃先生坐在包間里等著妻子和孩子來。那對老兩口沒法兒吃肉和口味重的火鍋,便點了鍋貼和幾個小菜,在角落的小桌吃著。

欒留偉的妹夫杜躍在前台忙碌。平時,店裡由他和欒留偉的妻子薛巧豔倒班兒看顧,十一假期,孩子們放了假,薛巧豔回到山東泰安老家陪伴兩個女兒,杜躍就留下看店。

杜躍在店裡幫忙。 新京報記者 趙敏 攝杜躍在店裡幫忙。 新京報記者 趙敏 攝

今年4月,欒留偉開的上一家店因為拆遷,搬到了現在的新址,店裡一直是不滿員的狀態。杜躍說,現在相比最初開店的時候,客流已經是翻倍了。

相比9月初的火熱,現在店裡客流慢慢進入到一個「正常」的狀態。

正趕上晚飯點兒,大廳和包間都坐滿了人,杜躍忙著接起顧客的電話,在本子上記錄第二天的預訂信息,也招待著進店的客人。顧客主要是周圍的居民,十一假期,很多人出行,店裡人少一些,6號已經是假期的末尾,店裡人又多了起來。

塑料凳、收款機和取下的照片

下午六點多,天色漸暗,門口招牌的燈亮了起來,一些顧客坐在門口的後備上等位子。

各種樣式、顏色的塑料凳子,白的、青的、藍的、綠的,在大門兩邊的角落里摞了好幾排。

也不知道這些凳子是誰買的。9月初,杜躍處理完大哥的事情後,才從山東回到北京店裡,他記得,當時店門口堆著礦泉水、飲料和各式各樣的凳子。

店門口各式各樣的凳子。 新京報記者 趙敏 攝店門口各式各樣的凳子。 新京報記者 趙敏 攝

欒留偉出事之後,許多人湧來支持他的店,一開門,店裡「嘩」就坐滿了,外面還有排隊的。

人多了之後,店裡也做了改進。9月份,天還熱,店裡推出了免費的冰淇淋;最開始用的手寫的號碼紙,變成了叫號機;人手不夠,他們新招了5個人,現在窗戶上還貼著招聘信息:需要1名傳菜工和1名打雜工。

火鍋店接收到了來自各方的善意。有顧客主動把礦泉水和凳子遞給旁邊排隊等位的人,還有人送來鮮花,有人直接把現金塞到服務員手裡,被服務員以最快的速度又塞了回去,還有人掃二維碼多付錢,於是杜躍買來讓顧客出示付款碼的收款機,把印著微信和支付寶二維碼的紙藏了起來,連供應商都先盡著他們拿貨,還有人送來欒留偉的照片、請書法名家題的字、3D打印的欒留偉頭像模型。

有顧客送來欒留偉的頭像模型,被放在服務台里。 新京報記者 趙敏 攝有顧客送來欒留偉的頭像模型,被放在服務台里。 新京報記者 趙敏 攝

起初,有顧客來店裡問有沒有欒留偉的照片,想看看他的樣子。為了紀念欒留偉,杜躍和服務員曾在門口服務台後面的牆上,貼上了欒留偉的照片。

但很快,他們就把照片取了下來。杜躍注意到,嫂子忙起來的時候還好些,但一看到那張照片,就躲到一邊默默擦眼淚。他們又把所有和欒留偉有關的東西收了起來。

平時在店裡,大家也很少提起欒留偉,杜躍和服務員們不主動聊他,來吃飯的人也不會。他們帶著家人朋友,吃飯時聊著各自的話題,如同在其他飯館一樣,這裏沒有什麼不同。

但杜躍知道,因為大哥欒留偉,才有了這麼多人的幫助和支持。

「不是流量不流量的事情」

晚上七點半,還有十幾人坐在門外的凳子上等著。

氣溫降到十幾攝氏度,門內暖和一些,杜躍讓兩個從海南來的女孩在屋裡的椅子上坐著。她們在北京玩了兩天之後,來這裏打卡。之前計劃旅行的時候,看到了欒留偉救人的新聞,就把來他店裡吃飯的事情列在計劃表上,「正好嚐一嚐老北京羊蠍子。」

來這裏的人都對等待有一些包容。從東城來的頭髮花白的老人,讓兒子開車帶她來店裡,在路上,他們就打電話留了號,但來到之後還得等一會兒,他們沒抱怨,「放假嘛,反正也有時間。」還有兩家7口人,帶著孩子等了半小時也沒等到,之前路過時,他們看店裡人多,沒有進來,這次從保定旅遊回來之後,來不及回家,打算先來吃一口。

杜躍說,外面吃飯的人多,他們也覺得著急,以前會有人等上兩三個小時,「看顧客在那等著,我們心裡覺得不落忍。」

10月6日晚七點半,店裡有很多吃飯的顧客。 新京報記者 趙敏 攝10月6日晚七點半,店裡有很多吃飯的顧客。 新京報記者 趙敏 攝

人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持著這家店。在店裡幫忙不到倆月,杜躍注意到,有一家人每週都會來一次;還有一位大哥,之前每天都來,不趕飯點兒,晚上9點才到,來了就一個人默默坐著吃飯。

6日晚上,60歲的張軍(化名)帶著4位老朋友又來了。他們都是退伍軍人,保留著年輕時崇拜英雄的情懷。他們以前有固定的聚餐地點,一般在家裡或者院里的小店,現在多了一個選擇。

張軍的老家在河北固安,是欒留偉救人犧牲的地方,看到新聞的時候,「心裡那個點被觸動了,有個火苗又被燃起了」,他想著一定要來欒留偉的店裡吃一頓飯。朋友們知道他住在這家店附近,也點名要吃。他們把這家店叫「英雄的店」。

「但流量退去之後,店該如何生存下去?」網上的探店影片里,有人曾擔憂。

聽到這個話題,站在門外等著打包的曹先生想了想說,「只要店還開著,我們就照顧著點兒。」

他一副隨意的口氣,像說照顧街坊鄰居一樣,「這不是流量不流量的事情,在人心裡邊兒。」

新京報記者 趙敏

編輯 彭衝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