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豆63」畝產超300公斤,我國多種新技術新品種助油料增產

日前,湖北沙洋縣舉行大豆新品種「中豆63」測產活動,當地千畝連片種植示範區中,在遭遇連續高溫之後,機收畝產超過300公斤,與每畝132.7公斤的全國平均單產相比,高出一倍以上。

極端天氣,多個大豆新品種獲得高產

大豆油料安全是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至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三年對擴種大豆和油料作出部署,農業農村部實施大豆、油菜等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三年行動。

然而,近年來頻發的冰凍、高溫等極端天氣對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帶來嚴峻挑戰。記者從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獲悉,針對近年來不利氣候因素,該所培育出一系列突破性高產抗逆優質油料新品種,研發出一批原創性、引領性關鍵核心技術,應對雨雪冰凍、高溫乾旱等不利氣候,保障大豆油料穩產高產,實現抗逆奪豐收。

此次測產的「中豆63」即是油料所選育的大豆新品種系列之一,今年在湖北沙洋縣的測產中,機收畝產超過了300公斤。此外,新品種還有「中豆57」「中豆41」「中豆62」等,油料所南方大豆遺傳育種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陳海峰介紹,多個品種去年歷經多雨潮濕,今年扛過高溫乾旱,產量品質均表現良好,近3年在南方及黃淮地區15個省市累計推廣1000餘萬畝。就在9月下旬,在湖北公安萬畝連片種植的「中豆57」,歷經高溫大「烤」後,畝產達276.1公斤,創造了南方地區大豆高產典型。

9月24日,湖北公安,「中豆57」收穫。中國農科院油料所供圖9月24日,湖北公安,「中豆57」收穫。中國農科院油料所供圖

在黑龍江嫩江,今年大豆生產經歷了先低溫後乾旱的不利天氣,而採用油料所研發集成的提質固氮綠色增產ARC耦合技術,在1200多畝連片種植田中,畝產達257.48公斤,相比對照組增產10.06%。

旱鹽堿地,打破油菜越冬限制

油菜是我國第二大油料作物,也是自主生產的第一大油料作物。2024年初,長江流域遭受了大範圍多輪雨雪冰凍天氣,對油菜生產帶來不利影響。據瞭解,油料所選育的耐密高產高油抗逆油菜新品種「中油雜501」在長江流域大面積推廣100萬畝以上,配套高密機械化聯合精量播種、油菜全營養緩釋配方施肥、精準化調控旺促壯、綠色綜合防災減災、機械分段減損收穫等密植高產高油多抗新技術,有效克服了今春多輪雨雪冰凍天氣的不利影響,在四川彭山、湖北襄陽等地機械實收分別達到306.7公斤、263.8公斤,保障了「大凍」之年油菜穩產高產。

在環渤海的山東東營鹽堿地,油料所培育的又一油菜新品種「中油351」,實現了耐鹽堿、抗寒抗旱、適宜機械化、高產優質等特性的聚合,在經歷苗期持續低溫和春後降雨不足的情況下,機收畝產菜籽246.65公斤,達到長江流域油菜主產區高產水平,打破了甘藍型油菜在環渤海寒旱鹽堿地不能越冬的限制。

6月2日,山東東營,「中油351」收穫。中國農科院油料所供圖6月2日,山東東營,「中油351」收穫。中國農科院油料所供圖

花生新技術,經歷高溫乾旱考驗

花生也是我國食用油領域重要的油料作物,2023年播種面積超過6600萬畝。今年夏季,河南蘭考花生苗期經歷高溫乾旱、結莢期又經歷洪澇。當地採用油料所原創的提質固氮綠色增產ARC耦合技術,實現了黃曲黴毒素源頭綠色阻控與同步提高結瘤固氮,克服了「前旱後澇」的不利氣候挑戰,畝產達327.25公斤,相比對照組增產38.68%。

而在湖北襄州,高產優質花生百畝示範田中,以油料所選育的高油酸優質花生新品種「中花28」為核心,推廣花生提質固氮綠色增產ARC耦合、花生主要土傳病害綜合防控等技術,在「良種+良技」的加持下,「中花28」經歷高溫乾旱後,畝產達到405.19公斤。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