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鳥如何「不打擾」?保護站站長:切忌使用無人機低空拍攝

10月16日,全球生態治理(南森)大會在北京開幕,候鳥成為大會「主角」之一。在會外,今年越冬候鳥先頭部隊已經於10月10日到達北京,落地京城北部的「候鳥機場」官廳水庫。巡護人員判斷,今秋候鳥遷徙高峰會在10月中下旬開始。

隨著候鳥抵達,北京進入了最佳觀鳥期。保護站站長特別提醒,觀鳥時切忌使用無人機低空拍攝,這會幹擾到候鳥「導航」,造成候鳥掉隊、甚至死亡。

鳥群抵達官廳水庫後調整狀態。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鳥群抵達官廳水庫後調整狀態。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候鳥抵京狀態如何?

這幾天,官廳水庫的水位上漲了很多,一些地方已經沒過了巡護路和莊稼地,這給「找鳥」帶來了一些麻煩,「鳥可能分辨不清,遊到莊稼地裡去了。」

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李理告訴新京報記者,從目前「找鳥」的情況看,由於候鳥剛剛進京,數量還不是很多,鳥的種群也沒有太大變化,先頭部隊主要是灰鶴、赤麻鴨、鴻雁、豆雁、大天鵝、小天鵝。

到達北京後的這幾天,白天,它們按照家庭分散開來各自覓食;夜間,為了躲避天敵,會選擇一個它們認為安全的地方睡覺。

「一些鳥降落以後有點累」,李理髮現,剛剛經過長途飛行的候鳥,有時會集中在一片水面上睡覺。

灰鶴、豆雁等鳥類紛紛現身。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灰鶴、豆雁等鳥類紛紛現身。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水大」會影響候鳥停歇嗎?

李理介紹,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主要觀測遊禽和涉禽兩類候鳥,今年水庫水位較高,對它們的影響是不同的。

對豆雁、白額雁、羅紋鴨、針尾鴨等遊禽來說,它們平時看起來「像小船一樣漂在水面上」,水面大了、水多了,它們也更容易找到覓食區域,活動範圍會更大一些。

涉禽的情況則不同,它們是涉水鳥類,腿比較長,喜歡在灘上覓食,不太喜歡水深的區域。一般水深如果達到80釐米以上,它們就不太會下到水裡去覓食了。比如,對東方白鸛、黑鸛、灰鶴、白頭鶴等,可能會造成一定影響。

不過,李理認為,水庫面積很大,候鳥們可以選擇的覓食區域有很多,應該不會影響候鳥在這裏「歇腳」。他們也會架設紅外線相機、計數器等,進行監控和衛星跟蹤,密切關注候鳥的情況。

近幾年候鳥抵京有哪些新變化?

「連續好幾年,一年比一年早」。李理髮現,最近幾年,候鳥到達北京的時間越來越早。去年這個時候才剛能見到鳥,今年先頭部隊在6天前就已經抵達北京。

李理分析,這裡面有氣候變化的原因,越冬候鳥是從北邊的「老家」飛過來的,北方天氣冷得越早,就越「趕著」候鳥提前南遷。

同時,北京這幾年生物多樣性越來越完整,候鳥的食物選擇更加豐富,很有可能會在遷徙途中選擇早一點趕到北京來「歇腳」。

再加上隨著保護意識提高,候鳥的生存環境得到了改善,「種群繁殖上來以後,遷徙就是一個龐大的隊伍,可能會選擇提前‘動身’。」

李理說,前些年,附近村莊的村民經常向他告狀,「指控」候鳥「禍害」了他們的莊稼。最近幾年,村民們不僅不告狀了,還會特意把一些長得不夠好的玉米扔在地裡,留著喂鳥。

天氣漸涼,候鳥加快南下遷徙速度。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天氣漸涼,候鳥加快南下遷徙速度。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觀鳥如何「不打擾」?

隨著候鳥抵達,北京進入了最佳觀鳥期。李理特別提醒,觀鳥的時候,千萬不要使用無人機低空飛行。

最近兩年,李理經常看到無人機降低飛行高度或者乾脆直接穿梭於鳥群之中,候鳥受到驚嚇飛走,從而拍下「群鳥振翅起飛」的畫面。

李理告訴記者,候鳥記認遷徙路線要依靠坐標、磁場、星座、光線等作為導航,無人機的干擾可能會使導航偏移,特別是對很多「首飛」的小鳥來說,受到驚嚇後可能會「掉隊」,找不到媽媽,吃不上飯,最後飛不動了,凍死在寒冷的天氣里。

大天鵝飛翔在官廳水庫上空。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大天鵝飛翔在官廳水庫上空。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李理給出四點文明觀鳥建議。

首先,觀鳥要保持遠距離觀看,可以使用長焦鏡頭、雙筒望遠鏡或者單筒望遠鏡三類設備。一般來說,鳥群的警戒線是30米到50米,比如,大天鵝是50米,灰鶴更遠一點,需要保持100米到200米距離觀看。離得過近會使鳥群緊張,保持一定距離,等到候鳥放鬆下來,會慢慢向人靠近。

觀鳥時儘量少穿紅、黃、藍等顏色跳躍的衣服,要穿與大地相近的顏色,像綠色、卡其色、黑色等。

在鳥群的面前不要做誇張的肢體動作,不要喊叫、揮手或者跳躍奔跑。

看見鳥群後,不要躲藏。李理說,很多人怕嚇到鳥,於是藏到樹後面,拿著望遠鏡偷偷觀看,這在候鳥眼裡,其實是一種捕獵行為。

李理說,候鳥遷徙,聽起來浪漫,實際上非常艱難,「對鳥群來說,這是一場生命的遷徙。」

新京報記者 薑慧梓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