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糧倉,做好糧食安全「加減法」

「糧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創美好未來」「強法治 保供給 護糧安」……10月16日晚,世界糧食日宣傳標語成為湖北武漢兩江四岸燈光秀的主題。當天,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週主會場活動在武漢舉行。作為全國糧食行業最具影響力的展會,第六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也將在武漢啟幕。

作為全國糧食主產區之一,湖北堅決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連日來,記者走進田間地頭,探訪湖北如何多舉措算好糧食安全「加減法」,以更高水平打造「荊楚糧倉」。

糧食增產 從選好一粒種子開始

9月30日,武漢長江新區倉埠街錦繡濱水產業園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掛滿禾稈,顆顆飽滿,粒粒金黃,一場針對新品種「襄兩優338」的「考試」正在進行。

湖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專家為「襄兩優338」測產。人民網記者 郭婷婷攝湖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專家為「襄兩優338」測產。人民網記者 郭婷婷攝

工作人員現場機割,丈量收穫面積,稱取鮮重,測定水分除雜後折算出實際產量。「最終結果為畝產1534斤,產量基本達到預期!」湖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李進波興奮地宣佈。

「這個新品種是省農科院和襄陽市農科院聯合研發的,耐高溫、抗病性好,不但產量高,品質還好。」李進波介紹,這個品種特別適合高溫下種植,在湖北監利的試驗田,畝產甚至達到了1720斤。

割下的稻穀被糧商現場收購。「每畝產量比普通稻高兩三百斤,價格每斤高5分錢。明年我們合作社準備擴大種植。」武漢錦繡濱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程自好說。

「以往,水稻是湖北育種的短板,現在迎頭趕上了。」談及選育過程,站在田邊的武漢市種業協會會長、湖北鄂科華泰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崔登維感慨萬分。前些年,受外省香米衝擊,本省稻米一度滯銷。近幾年,通過與湖北省農科院、襄陽市農科院等單位深度合作,選育推廣了「潤豐香佔」「襄兩優338」等十多個優秀品種。

崔登維以「潤豐香佔」為例,給記者算了筆賬:該品種比普通稻穀每斤高0.35元以上,平均每畝增收近400元。「科企合作,讓科技成果造福於農民、造福於農業。」

做好「加法」,要向科技要潛力。

在武漢江夏區安山街涉湖村華夏香絲稻米示範區,520多畝連片的稻穗顆粒飽滿,一顆顆沉甸甸的稻穗被切割進入收割機。「這是20年來湖北審定的第一個長粒香稻品種,是淘汰成千上萬個品系選育的‘冠軍大米’。」武漢華之夏種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天保介紹,運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華夏香絲」加強了稻米的香味、抗性和米質基因特徵。

由於質優價高,該品種已在多省推廣種植超過100萬畝,每畝可增收300元到400元,成為40多家米企打造高檔優質香米品牌的核心品種。

武漢市農業農村局舉辦「江城優米」品鑒會。人民網記者 郭婷婷攝武漢市農業農村局舉辦「江城優米」品鑒會。人民網記者 郭婷婷攝

眼下,湖北正持續加大力度提升水稻「芯」質生產力。今年7月,湖北省農業農村廳發佈《2024年湖北省重大品種(水稻、油菜)研發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對米質和產量表現優異的水稻新增面積進行補助,用於加大品種推廣應用力度、深化科企合作研發等。

算好「減法」 機收減損紮牢「糧袋子」

秋湧千重浪,稻熟遍地黃。10月10日上午,武漢江夏區金口街大誠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水稻基地,武漢市水稻機收減損大比武火熱上演。

武漢市舉行水稻機收減損大比武。人民網記者 郭婷婷攝武漢市舉行水稻機收減損大比武。人民網記者 郭婷婷攝

農機手汪壽波觀察了一下稻穗的長勢,伸手摸了一下稻穗的濕度。「今早沒有太陽,水稻濕度較大,凹板篩不能過陡,割幅也要調整。」汪壽波調好收割機開始作業。

隨著機器轟鳴,一排排水稻捲入轉動的撥禾輪,顆粒盡收,只剩下整齊的秸稈。10分鐘左右,一畝地就收割完畢。

「巴掌大一塊地只掉了七八顆稻穀。」工作人員收集各測區內掉落在地面的穀粒後誇讚道。「經他收割的水稻,損失率只有1.25%,遠低於全喂入聯合收割機3.5%的作業質量標準。」

汪壽波說,他從2001年就開始開收割機,當時的技術,損失率在4%左右。現在他經營的南岸壽波農機合作社已經有24台農機,熟練的農機手可以把損失率控制在1%左右。

「以前農機手都比誰收得快,現在還要比質量,要比誰的損耗少。」武漢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指導中心工程師陳柳清介紹,該市水稻種植面積約150萬畝,機收損耗降低一個百分點,全市就可增收水稻1500萬斤。

機械化的大力應用,使曾讓人頭疼的秸稈也「變廢為寶」。

農田間,新式的打捆機一吞一吐,一根根散亂的秸稈直接變成一捆捆稻草被「吐」了出來。

秸稈直接變廢為寶。人民網記者 郭婷婷攝秸稈直接變廢為寶。人民網記者 郭婷婷攝

「處理秸稈、打包捆紮同步完成,別提多省事情了!」湖北耕耘農業設備公司經理熊源說,「一個草垛3塊錢,一天能打1500個,直接賣給養殖戶當飼料。」

減損就是增產。為了實現顆粒歸倉,湖北省「三秋」時節投入聯合收割機10萬台,調度外地聯合收割機5000台,在全省掀起機收減損大比武熱潮,並大力推廣水稻低留茬收穫減損技術,鼓勵採用豆類專用收穫機等方式降低機收損失。

綠色儲糧 耕好節糧減損「無形田」

在鹹寧市鹹安區向陽湖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區的水稻種植基地,8200畝中稻迎來了收割季。20多台大型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穀粒分離後稻穀直接傳送到田邊的專用運輸車,隨後被轉運到不遠處的糧食烘乾中心。

「讓糧食收割‘不落地’,直接烘乾入糧倉,可精準控制水稻含水率,便於安全儲存,減少糧食入庫前的損耗。」鹹寧市農業農村局農技專家馮偉介紹。

近年來,湖北大力提升烘乾設備覆蓋面,減少糧食生產「最後一公里」損耗。截至2024年7月,湖北省已建成糧食烘乾中心2308個,糧食烘乾批處理能力提高到27.79萬噸,水稻、小麥的產地烘乾率分別達到82%和95%。從糧食生產、收購、運輸到存儲,湖北儘量消除每一個環節的浪費。

在華中糧食應急保障中心陽邏核心區的武漢國家稻米交易中心,6座準低溫高大平房倉、11個食用油罐依次排開,不遠處,長江岸邊碼頭,糧食可直接從貨輪通過運輸廊道進倉,散糧實現綠色、環保、無塵轉運。

倉庫保管員在糧倉里巡檢。人民網記者 周雯攝倉庫保管員在糧倉里巡檢。人民網記者 周雯攝

10月10日早上八點半,武漢國家稻米交易中心倉庫保管員何耀準時爬上2號倉巡檢,入庫兩年多的4392噸小麥需要他密切「嗬護」。通過移動端隨時查看智慧糧庫管理平台的監測數據,管理者可實時掌握糧情信息、蟲情信息、氮氣監測、光伏製冷等儲糧動態。

「數字監管系統可以精準控制糧食存儲環境,避免濕度、溫度等不利因素對糧食質量的影響。」武漢國家稻米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君麗介紹。

害蟲防治直接關係儲糧安全。何耀指著牆邊預埋的管道說,當需要進行殺蟲時,只需在智能平台上下達指令,氮氣將通過環流管道充滿糧倉。「接近純氮的環境能將害蟲消滅乾淨,不再需要用藥劑燻蒸。」

眼下,這項氮氣氣調儲糧技術已在武漢、孝感、宜昌等地鋪開,殺蟲效果良好,更加綠色環保。

俯瞰武漢國家稻米交易中心。人民網記者 周雯攝俯瞰武漢國家稻米交易中心。人民網記者 周雯攝

要儲好糧,糧倉控溫是關鍵。「倉內倉外加‘衣’實現控溫、通風,倉頂還戴上光伏‘帽子’……通過12項技術加持,讓糧食住上‘好房子’。」李君麗介紹,僅光伏離網供電項目便可節約糧倉空調用電成本70%左右,整個系統可降低糧食儲藏水分損失,實現節糧減損。

湖北省糧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湖北已建設改造準低溫倉容近百億斤,使糧食銷售價格每斤提高0.1元以上,重點推廣的定向控溫儲糧、光伏離網供電、多殺黴素綠色防治等12項綠色儲糧技術,讓全省地方國有糧庫儲糧綜合損耗率低至0.13%。

眼下,湖北3000多萬畝中稻收穫已接近尾聲。據農情調度,截至10月14日,全省秋糧收穫進度已過九成,其中中稻收穫超過2900萬畝。算好增產減損的「加減法」中,湖北為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