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石窟 匠心傳承丨付泓:騫騫欲飛畫中來 夢迴涼州遇樂舞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狄東陽 桑治芳科

「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涼州的繁華在岑參的詩篇里,也在西涼的樂舞中。「五涼京華 河西都會」是今日武威的文化名片,這段夢迴涼州的往事亦有天梯山石窟壁畫上翩翩而來的西涼樂舞。

「我覺得你的舞蹈動作可以再柔和一點,再飄逸一點,要給人從壁畫中飛出來的那種感覺。」在武威市博物館天梯山仿真石窟展區,付泓正在給排練西涼樂舞的舞蹈演員講要領,他希望西涼樂舞可以像壁畫里飛出來的那樣,再現千年涼州的繁華。

付泓是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武威市舞蹈家協會副主席、涼州區文化館文藝部主任。在天梯山石窟的壁畫中,藏著他對複原西涼樂舞最初的靈感。

趙旭峰臨摹天梯山石窟壁畫趙旭峰臨摹天梯山石窟壁畫

天梯山石窟第3窟初唐吹笙伎樂天雍容華貴,衣帶飄飄,這就是付泓夢想中的西涼樂舞。

西涼樂舞是見證民族融合的國樂,西晉末年,古涼州是一片相對安定繁華的樂土,中原的《清商樂》、西域的《龜茲樂》同當地羌胡樂彙聚古涼州,被改造成為新樂,取名《秦漢伎》。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魏滅北涼,將《秦漢伎》帶到其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改名叫《西涼樂》,並作為宮廷樂。《西涼樂》流傳到西魏、北周之際,又改稱《國伎》。直到隋唐時期,《西涼樂》被選入宮廷樂。它是甘肅對中國傳統樂舞文化的一大貢獻。

千年國樂,有過輝煌,亦有寂靜,噹噹代人再次關注西涼樂舞,她們躺在壁畫里,藏在文獻中,想要複活就必須走進石窟,尋找千年密碼。

「我們在很多壁畫里都可以找到西涼樂舞的影子,作為一個時代的國樂,他們呈現在壁畫和塑像中,是那樣婀娜多姿,騫騫欲飛。但是尋找西涼樂舞的源頭,還是要看天梯山北涼壁畫。」付泓解釋西涼樂舞與天梯山石窟的淵源。

西涼樂舞是一個跨越數百年的概念,她從古涼州大地產生,到成為國樂走向高雅藝術殿堂歷經時光沉澱。

天梯山石窟有我國最早的北涼時代壁畫,也是西涼樂舞融合發展的時代,看天梯山石窟壁畫,將找尋到西涼樂舞的源頭。

有時候,付泓會盯著天梯山石窟壁畫發呆,菩薩的衣著首飾,都會成為西涼樂舞服飾道具的靈感。

「我生活在武威,這片大地古稱涼州,‘五涼京華 河西都會’的繁華在涼州詞里,也在西涼樂舞的篇章中,我有責任去尋找這段歷史,天梯山石窟就是打開這個寶藏的鑰匙。」付泓說。

觸摸涼州史,最是涼州詞。

涼州詞,又稱涼州曲,是唐朝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

據統計,全唐詩有近2000首邊塞詩,以《涼州詞》為題或以涼州為背景的詩就有100多首。唐代以後,仍有不少冠以《涼州詞》的邊塞詩。

如果說涼州曲是盛唐的音樂,那麼西涼樂舞就是那個時代的舞蹈。

為了探尋夢中的西涼樂舞,這些年付泓尋訪的足跡遍佈克孜爾石窟群,莫高窟,榆林窟、炳靈寺石窟、大佛寺石窟、金塔寺石窟、北石窟寺、麥積山石窟、木梯寺石窟,他希望通過一次次探尋讓西涼樂舞可以更加清晰地呈現。

「我們甘肅的石窟或多或少都有西涼樂舞的影子,其中以莫高窟最多,但是早期的西涼樂舞一定離不開天梯山石窟的影子。」付泓又一次提到天梯山石窟。

從天梯山石窟出發,到尋訪更多的石窟。在付泓的心目中,西涼樂舞也慢慢鮮活起來。那些一次次在腦海中出現的飛天,彷彿從壁畫中飛了出來,這就是付泓想要的西涼樂舞。

在岑參的邊塞詩篇中,用「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描述涼州的繁華。到底是什麼樣的意境才能配上這般的繁華,答案應該是西涼樂舞。

如今,付泓已經成功排練西涼樂舞,形成理論體系,那些在壁畫中的飛天也走出歷史,在現實生活中翩翩起舞,帶著人們夢迴涼州。

「從古老的涼州大地出發,我希望西涼樂舞從武威、從甘肅走向全國。」付泓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