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料分級效果如何?調查顯示企業實施方式不一,消費者關注度不高

上海市2024年3月開始試行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製的飲料「營養選擇」分級標識,這是國內首次由官方機構推出的評價型FOP(食品包裝正面標識)。該標識根據飲品中的非乳源性糖、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劑含量,將其分為A、B、C、D四個等級。

該標識的實施效果如何?10月17日,新京報記者獲悉,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近期調研發現,企業普遍將「營養選擇」作為營銷推廣手段,具體實施方式不一,而消費者對此關注度不高,「口頭支持」現象突出。

上海飲料「營養選擇」分級標識規則

企業普遍作為營銷推廣手段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鍾凱介紹,該中心對多家試點企業實施情況進行了線上和線下調研,包括企業的App或小程序展示情況、門店物料及店員反饋、消費者網絡調查和門店攔訪等。

調查結果顯示,企業普遍將營養分級作為營銷推廣手段,具體實施方式五花八門且變動頻繁,還有企業出現「自定義」的評級規則,並開發了不同樣式的分級標識。

其中,餐飲現製飲品的問題最為突出,比如宣發物料、門店菜單和點單程序往往展示不額外加糖的A/B級產品,也有企業會選擇性標識A/B級產品,也有選擇性不標識C/D級產品或通過拆分產品(如不計算水果、單點奶蓋等)的方式規避C/D級。而新加坡的實施方式是A/B級自願標識,C/D級強製標識且不得營銷。

此外,餐飲現製飲品根據杯型、加糖、加冰等差異,同一產品的分級跨度可達3級,即使門店員工也很難清楚說出實際分級。實地調研還發現,門店員工不僅不會引導消費者選擇A/B級產品,甚至還會出現誤導的情況。

消費者關注度不高

此次圍繞消費者的調研,主要考察其對飲料「營養選擇」分級標識的認知、態度及行為。結果發現,口味、價格、配料成分是消費者的主要購買決策因素,而產品的營養屬性關注度並不高。調研結果發現,總體上,消費者對營養分級的規則漏洞保持了較高容忍度。

在實際購買行為方面,消費者的「口頭支持」現象突出。比如84%的上海消費者對營養分級標識表示非常支持或比較支持,但僅有32%的消費者表示營養分級對購買決策影響很大或較大。308名剛剛購買試點產品的上海受訪者中,280人(91%)無法反饋所購奶茶的營養評級,僅有16人(5%)給出正確回答。

專家稱不能急於推廣

基於上述調研結果,鍾凱表示,評價型FOP政策不能急於推廣,尤其在餐飲行業的應用要慎之又慎。同時,評價型FOP並非消費者教育的捷徑,反而需要花更大力氣教會大家做好食物選擇與搭配。否則在激烈的商業競爭環境下,評價型FOP的缺陷將被顯著放大並被企業營銷利用。對此,政策製定者和輿論都應有清醒認識,不能盲目期待和樂觀。

為避免市場混亂和消費者選擇困惑,減少未來消費者教育的挑戰,最好能在全國範圍內實行統一且單一的FOP,而各種實質上屬於FOP的企業標準、團體標準和地方標準應一律廢止。

新京報記者 劉歡

編輯 李嚴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