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秸稈焚燒「禁改限」,避免「一刀切」誤傷農業

▲山西一處焚燒秸稈現場。 圖/新華社▲山西一處焚燒秸稈現場。 圖/新華社

據澎湃新聞報導,近段時間,湖南等部分地區推動秸稈「全域禁燒」改為「劃區限燒」,引起輿論關注。

根據10月15日公佈的《津市市人民政府關於劃定秸稈禁燒區、限燒區的通告》,涔澹農場、庹家峪村等全時段禁止露天焚燒秸稈以及落葉垃圾等易產生煙塵汙染的物質。此外,全市未列入禁燒區域的為限燒區域,在限燒區域內重汙染天氣預警指令發佈期間禁止露天焚燒秸稈,其他時段分區域有序組織焚燒。

長期以來秸稈禁燒政策出現鬆動,有些地方開始出台「禁改限」政策,標誌著秸稈焚燒管理進入了一個更加科學、合理的新階段。

在過去,「全域禁燒」一度成為很多地方治理秸稈焚燒的「鐵律」。然而,這一政策的實際效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

一方面,嚴格的禁令並未能完全遏製秸稈焚燒現象,尤其是在一些偏遠地區,農民為了圖方便、省成本,依然選擇露天焚燒秸稈;另一方面,全域禁燒導致一些農作物病蟲害加重、農藥使用量增加等問題,影響了糧食安全。同時,也忽略了秸稈作為一種生物質資源的潛在價值,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在此背景下,「禁改限」政策的出台,無疑是對既有政策的一次重要修正和補充。它不再一味追求「堵」,而是更加註重「疏」與「堵」的結合,既考慮了環境保護的需要,又兼顧了農民的實際利益和農業生產的特點。

從環保角度來看,「劃區限燒」政策通過科學劃定禁燒區和限燒區,實現了對秸稈焚燒的精準管控。在禁燒區內,全時段禁止露天焚燒秸稈等,有效減少了空氣汙染物的排放,保護了周邊居民的健康和生態環境。而在限燒區內,則根據氣象條件和空氣質量狀況,靈活調整焚燒時間和區域,既滿足了農民處理秸稈的需求,又避免了因集中焚燒而導致的空氣汙染。

從農業生產角度來看,「禁改限」政策也更具可操作性。秸稈作為農作物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其處理一直是一個難題。在全域禁燒政策下,農民往往面臨秸稈無處堆放、難以處理的困境。而「劃區限燒」政策則允許在限燒區內有序組織焚燒,為農民提供了一個更為便捷、經濟的處理方式。

當然,任何政策的出台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調整,「禁改限」政策也不例外。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加強對農民的宣傳和教育,提高其環保意識和法律意識;建立健全的監管機制,確保政策得到有效執行;同時,加強對秸稈利用技術的研發和推廣,為農民提供更多的選擇和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禁改限」政策的出台也體現了政府治理理念的轉變。從過去的「一刀切」到現在的「分類施策」,從過去的「強製禁止」到現在的「引導規範」,這種轉變不僅提高了政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也增強了政策的可接受性和可持續性。

此外,環境治理不能靠簡單的禁令和處罰,更需要科學的規劃和合理的引導。「禁改限」政策只是秸稈焚燒治理的一個方面。要真正實現秸稈焚燒的科學管理,還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

比如,加強秸稈收集、儲存和運輸體系的建設,提高秸稈的利用率和附加值;推廣先進的秸稈利用技術和設備,降低農民的處理成本;建立健全秸稈焚燒的監測和預警機制,及時發現和處置焚燒行為等。

總之,秸稈焚燒「禁改限」,與時俱進更科學。這不僅是對這一政策轉向的肯定,更是對未來環境治理的期待。

撰稿 / 餘明輝(價格鑒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