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石窟 匠心傳承】榆林窟:敦煌「姊妹窟」藏不住了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楊延琴

穿越茫茫戈壁,途經凝重肅穆的「漢武雄風」、俯臥酣睡的「大地之子」、仿若海市蜃樓般的「無界」等雕塑,驅車來到榆林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榆林窟

10月19日,「千年石窟 匠心傳承」網上主題活動走進榆林窟,近距離感知佛教文化、全方位瞭解文化遺產保護,續寫甘肅石窟故事。

採訪團一行走進瓜州榆林窟

榆林窟,又名萬佛峽,位於瓜州縣城南70公里處。洞窟開鑿在榆林河峽穀兩岸直立的東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樹成林而得名。從洞窟形式、表現內容和藝術風格看,榆林窟與莫高窟十分相似,又稱為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

遊客在榆林窟參觀

石窟內容十分豐富,有場面宏大的巨幅經變畫,形象生動的單幅佛像畫、裝飾圖案和種類繁多的奇花異草、飛禽走獸,還有一定數量的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生產、科技等畫面。

瓜州榆林窟遊客絡繹不絕

榆林窟第25窟南壁《觀無量壽經變》畫描繪了西方極樂世界的場景(瓜州縣委宣傳部供圖)榆林窟第25窟南壁《觀無量壽經變》畫描繪了西方極樂世界的場景(瓜州縣委宣傳部供圖)

佛教所說的極樂世界到底是怎樣一番模樣?《觀無量壽經變》為您「壁」上呈現。榆林窟講解員呂建嬌介紹,這幅經變畫中,平台寶池和亭台樓閣均以人間豪華的宮廷建築為藍本,描繪極樂世界的場景,畫中的建築著色較少,但敷色協調,與盛唐輝煌絢爛的風格不同,吐蕃統治敦煌時代的作品呈現出簡潔明快、清淡明朗的畫風。

榆林窟的第3窟開鑿於西夏中晚期,在東壁的壁畫上,有八幅兩兩對稱的西夏生產圖(《鍛鐵圖》《舂米圖》《釀酒圖》《犁耕圖》等),是少有的真實反映西夏社會生產生活場景的資料,有很高的科技史價值。

其中,《鍛鐵圖》中有三男子,其中兩鍛鐵者站立,皆著短褐襦,腰繫帶,一人上衣深色,袒左臂膀,一人著淺色上衣,兩人下身穿褲,束行滕(綁腿),足穿草鞋;另一人坐操風箱,足穿草鞋。通過對鍛鐵場景的展示,反映了當時先進的冶煉技術。

榆林窟第25窟北壁繪有彌勒經變,展示一種七收的美妙世界。敦煌研究院供圖(圖片僅限本次活動使用)榆林窟第25窟北壁繪有彌勒經變,展示一種七收的美妙世界。敦煌研究院供圖(圖片僅限本次活動使用)

《舂米圖》中,舂米人雙手扶架杆,一腳著地,以一腳踏木板,用中間下部木軸為槓桿帶動搗杵,在石臼中舂米,前有糧堆和簸箕。此圖表明西夏與中原地區搗米舂穀法並無二致,但在中古時期,用圖畫把穀物加工去皮成米的情景十分生動地表達出來,十分罕見。

《釀酒圖》里,兩位婦女旁置酒壺、貯酒器、木桶各一,一人吹灶火,另一人手持陶缽在燒鍋旁釀酒,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西夏家庭釀酒的情景。

《犁耕圖》中,刻畫雙牛架橫杆,橫杆連接犁轅,即所謂二牛抬杠式,耕者一手扶犁,一手持鞭,形象地反映了西夏時期役牛犁田的情景……

著名藝術家張大千曾兩次訪問榆林窟,他對第25窟的色調清麗淡雅讚不絕口,認為它是中國最美的洞窟之一。

《水月觀音》壁畫(敦煌研究院供圖 圖片僅限本次活動使用)《水月觀音》壁畫(敦煌研究院供圖 圖片僅限本次活動使用)

榆林窟第2窟西壁門兩側保存的水月觀音畫像,以其精美的繪製技藝,被認為是西夏壁畫中的傑作,廣受讚譽。

「非常震撼」,這是採訪團成員最大的感慨。大家紛紛表示,將認真梳理瞭解到的信息,全面運用網絡媒體的優勢,以更多的形式、更多的視角、更多的報導,把榆林窟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呈現給更多網民。

與莫高窟相比,榆林窟顯得更為寧靜。棵棵榆樹紮根峽穀,佇立護蔭,榆林河自南向北流過,四季不斷。千年的時光在萬佛峽留下信仰,也留下了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