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金聲 | 三大指標均超全球一半,解鎖中國「船」奇動力源

日前,2024年前三季度造船業成績單發佈:1至9月,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同比增長18.2%、51.9%、44.3%,以載重噸計,分別佔全球總量的55.1%、74.7%和61.4%。

放眼全球,中國造船業的市場份額已連續14年蟬聯第一。中國造船為何能長風破浪,中國「船」奇靠什麼不斷續寫?這些年,中國造船做對了什麼?

歸納起來說,有三大動力源。

一項「優勢」:在發展兼具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特點的產業方面,中國擁有著明顯優勢。

造船業既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又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在這兩方面,中國企業都擁有不錯的「牌面」。

技術實力雄厚。新時代以來,中國造船業加速結構調整與創新驅動,持續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攀升。從國產航母到大型郵輪,從超大型LNG(液化天然氣)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船到萬米載人深潛器、極地破冰科考船、重型自航式挖泥船,不少船型實現從「0」到「1」再到「N」的跨越,中國造船形成了船海產品全譜系總裝建造能力。能力優勢,是中國企業接連拿到國際造船新訂單的關鍵所在。

人才紅利也很可觀。與許多其他行業方便實現大批量生產、流水線作業、智能化製造不同,船舶建造的生產特點決定了它依然需要大量一線勞動者的參與。這些年,中國造船企業的效率提升、週期縮短,離不開工程技術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在智能製造、流程優化方面付出的努力,同樣也離不開大批懂技術、擅操作、吃苦耐勞的技能工人。從鋼板銲接、油漆噴塗,到吊裝作業、高空作業、密閉空間作業,一大批活躍在生產一線的技能工人將圖紙變成了現實,讓一艘艘巨輪順利完工。

有技術、有人才,既「聰明」又「實幹」,這就是中國造船業始終領跑全球的底氣所在。

一條「法則」:適應需求變化、不斷優化供給,產業就會不斷收穫新成長。

產業發展永遠都在動態變化。技術新進步、生產新方式、客戶新需求、監管新要求,都會創造新的市場空間。能否抓住新機會、拿到新訂單,主要看一家家企業能否適應需求、優化供給。在這點上,中國造船企業近年來表現不俗。

比如汽車運輸船。在船舶市場中,這種船型原本屬於相對小眾的特種運輸船,過去中國造船企業涉足較少。近兩年,隨著全球汽車貿易增長,特別是我國汽車出口增長,汽車運輸船市場需求走高。瞄準這一機遇,中國造船企業創新技術、奮力攻堅。像中國船舶廣船國際,先後攻剋薄板變形控制、船體結構精度控制、滾裝設備安裝調試以及LNG雙燃料推進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創造了新的增長點。

又如綠色船舶。近年來,國際海事組織和各國政府對船舶排放和能效的要求與日俱增。適應需求,中國造船企業加快綠色動力船型譜系化供給:從LNG、甲醇動力等綠色船舶,到氨燃料預留、氫燃料電池等零碳船舶……前三季度,中國企業承接了全球70%以上的綠色船舶訂單。

最新數據顯示,全球18種主要船型中,中國有14種船型新接訂單量位居全球首位。持續跟進需求,及時響應需求,努力創造需求,中國造船業的市場空間將持續成長。

一個「信念」:行業週期低谷同樣孕育著機遇,保持定力方能厚積薄發。

LNG船,是國際公認的高技術、高附加值、高難度的「三高」船舶。今年4月,中國船舶集團與卡塔爾能源集團簽約18艘全球最大27.1萬立方米超大型LNG運輸船項目,標誌我國在這一領域跨入全球領先行列。要知道,2008年4月,我國船企才實現LNG船建造「零的突破」。

「順境」時的高光表現,源自「逆境」中的拚搏堅守。船舶行業是一個週期性很強的行業。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全球船舶行業陷入週期性低迷,新船訂單大幅減少、海工市場陷入蕭條,不少其他國家企業相繼「退場」。逆境中,中國造船企業並未「低落」,而是挺起精神、勠力創新,相繼攻克了郵輪、大型LNG船等一系列先進船型的技術難關,最終在迎來行業上行週期之時,收穫了市場份額穩居全球第一的成績。

三大指標同步增長,國際市場份額保持領先,收入利潤出口全面提升……當前,中國造船業呈現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的良好發展態勢。用好優勢,遵從法則,堅守信念,中國船舶還將鼓足勁、掛滿帆,駛向更加廣闊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