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飯圈」進入「怪圈」

來源:北京網民說

流量經濟時代,「飯圈文化」愈演愈烈,「飯圈」在為一些行業帶來流量的「潑天富貴」的同時,也裹挾著網絡戾氣泥沙俱下,甚至反噬行業生態、公共環境,給社會治理出了一道道新難題。

「天下苦飯圈久矣」,不能讓「飯圈」進入「怪圈」,是時候該唸唸「緊箍咒」了。

萬物皆可「飯圈」

何謂「飯圈」?實際上,「飯圈」並不是什麼新概念。「飯」即英文「fan」的音譯,「飯圈文化」也可以看作「粉絲文化」在互聯網時代的新型演繹形態。

當年《快樂女聲》等偶像類選秀節目走紅,因此有學者將2005年稱為「飯圈元年」。然而發展到今天,萬物皆可「飯圈」,「飯圈」早已突破了偶像產業的邊界,進入到體育、歷史、商業等領域,就連熊貓界也開始飯圈化。

在互聯網的助力下,網民鍵盤下的「權力」越來越大,看似充滿生機,實則暗藏危機。

例如,強行組CP、窺探隱私、隨意造謠、按鍵傷人……種種失控的「飯圈」亂象,讓人深惡痛絕。前不久,公安部召開新聞發佈會表示,公安機關高度重視打擊整治網絡「飯圈」亂象,今年以來共偵辦相關案件700餘起,刑事打擊800餘人、行政處罰200餘人,關停違規網絡帳號10萬餘個。

甜蜜的假象

有人說,讀懂年青人,要從「飯圈」開始。而要遏製「飯圈」亂象,也需要對「飯圈文化」進行更加深入地分析。

「飯圈文化」異化帶來的,實際上是對主流價值的消解,是對輿論環境的撕裂,甚至是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社會治理等諸多方面造成的危害。

「飯圈文化」營造的,本質上是一種「甜蜜的假象」。在「飯圈」有一種說法——追星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混圈的,一種是不混圈的。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朱麗麗將其稱為「擬態親密關係」,這實際上造成了一種偶像與粉絲親密無間的假象,於是便有了諸如「老婆粉」「媽媽粉」「丈母娘粉」等組成的「飯圈」。

而封閉圈群帶來的「回音壁」效應,很容易讓人喪失理性。部分粉絲在這種「甜蜜的假象」中,喪失了原則與邊界,造成「圈」與「圈」之間的拉踩互毆,甚至在現實生活中頻頻做出出格行為。

巴黎奧運會後,插水運動員全紅嬋遭遇了被粉絲圍堵在女廁所、在家活動被無人機偷拍、老家被粉絲徹夜直播等「越界」行為;前段時間,首都機場公安局也披露了粉絲瘋狂追星對公共安全造成威脅的案例,大批粉絲在為明星「接機」的過程中不聽從民警勸阻,造成擁擠和人員摔倒,甚至有個別人員為了近距離接觸明星,試圖衝闖民警預先設置的警戒帶。

管好這個「圈」

有些「飯圈」頂著「粉絲經濟」的幌子,實則是在變相圈錢。「飯圈」目前已呈現出組織化、公司化運作的特徵,極易為別有用心者所利用,衍生出大量寄生其中的「灰色產業」。

有媒體揭露,有的「飯圈」內部形成了明確的等級和分工,有的還會僱用職業粉絲(即「脂粉」)炒作熱度,而位於上遊的「粉頭」「站姐」則可以從中染指黃牛票、明星周邊、應援物資等產業,甚至以眾籌名義進行非法集資。

央視《今日說法》近日便揭露了一起發生在江蘇江陰的演唱會預售門票詐騙案。犯罪嫌疑人利用自己在「飯圈」的「粉頭」身份,謊稱有內部渠道,從38名粉絲處共騙得300餘萬元,最終被判處十一年六個月有期徒刑。

應該看到,「飯圈」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例如,疫情肆虐期間,一群「飯圈女孩」就曾收穫點讚無數。她們利用互聯網優勢,充分調動「圈」內資源,迅速籌集到大批量的資金和醫療物資,有效地緩解了部分地區抗疫的燃眉之急。還有近年來,「粉絲經濟」發展態勢迅猛,甚至「一個人帶火一座城」,成為文旅消費市場的重要動能。

但「飯圈」這個「圈」,不能什麼都往里裝。「飯圈」要走向理性並具建設性,亟需社會各界唸唸「緊箍咒」,形成治理合力。對於網絡平台來說,要落實主體責任,從嚴從快治理「飯圈」亂象,引導粉絲向善向美。而作為粉絲以及更廣泛的網絡用戶,應不斷提升鑒別能力,及時認清其危害,自覺抵製「飯圈」亂象。

由「圈」內自我提升,到「圈」外規範引導,相信「飯圈文化」必將得到正向發展,進而為網絡空間和社會進步注入一股清新、陽光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