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3年中國老齡化最高峰,影響最深的是90後「新新老人」

按預測,中國將在2053年達到人口老齡化最高峰。

彼時,第一批90後正踏入老年,以90後、00後為代表的「新新老人」們,將會迎來一個全新的社會形態:老人在社會佔比30%以上,出門時你或許會發現,正在衰老的自己,是公共場所里最年輕的一位。

老齡化正在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過去人們以為老年話題與年青人無關,事實上,人人都會老,真正面臨重度老齡化危機的,反倒是今天的年青人。

面對老齡化加速的現狀,怎樣才能讓父母擁有高質量的晚年?作為年青人我們又該如何提前為養老做準備?普通人怎樣在銀髮經濟中尋找新機會?

為瞭解決以上疑惑,我們聯繫上了學者李佳,他是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兼高級研究員、老齡社會30人論壇適老化專委會副主任,長期從事老齡社會的研究與實踐,並將他的研究成果出版成《安心老去:面對老齡化衝擊的準備》一書。

在李佳看來,中國剛進入中度老齡化,需要利用時間窗口,為老人們展示老後的多元化選擇。年青人也應該提前做準備,未老先備,才能在未來安心老去。

以下根據他的講述整理。

一、新老齡群體湧現,普通人如何過好「第三人生」?

2020年起,60後正在陸續步入60歲,與40後和50後相比,60後是全新一代的老齡群體。他們的壽命更長,健康意識更強,收入更多,受教育程度更高,對於退休生活的預期也更豐富。

以中國為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約35歲到2023年的78.6歲,增長了一倍有餘。我們常常以為長壽後人的失能時間變長了,實際上,老人的失能時間沒有變長,增加了很長的健康老齡期。

第七次人口普查時對全國的老人做健康狀況自評,分為四個級別:健康、基本健康、不健康但能生活自理、不健康需要人照顧。其中「健康」及「基本健康」佔比超過85%,「不健康到需要照料」的比例不到3%。

人的健康老齡期不斷延長,於是湧現出了新的人生階段——第三人生(指退休到徹底失能前的時間階段),短則10年,中則20年,長的話30~40年都有可能。

不少老人沒有意識到自己擁有第三人生。一位活到100多歲的老教授,在98歲時曾經和他的學生嘟囔道:「如果早知道自己能活這麼久,我就不這麼活了。」

當我們有了更長的壽命,就有了更多的選擇。在退休這個全新的時間段,除去體力活,你可以做任何一件想做的事,用十多年的時間積累,任何事都可能會實現。因此,第三人生又被叫做黃金人生。

今年,我參與了一個關於第三人生的項目,在七個城市尋找開啟第三人生的方式,發現大多是老專家、老知識分子、老幹部的案例,大多數普通人的第三人生卻是空白的。

面對身體逐漸衰老、脆弱、無力的老年人,過去我們以為只有陪他們聊天,才能消除他們的孤獨感。事實上,社會組織把誌願者用在陪老人聊天上,是一種巨大的浪費,既浪費誌願者的能力和愛心,也無法真正幫助老人。

我們需要向普通老人展示多元化的方案和圖譜,讓他們思考:我到底能做什麼,我的選擇在哪?

當老人意識到第三人生的存在,可能會涉及繼續教育,如果只讓他們去學唱歌跳舞、琴棋書畫、玩花鳥魚蟲可能遠遠不夠。他們想不想要更好的生活?想不想有更多的收入?這是很有意思的話題。

比如最近知名的山山大爺(64歲)和黃大媽(60歲),都在變老後選擇成為訪問節目演員。我們從前無法想像一個人60歲才開始說訪問節目,李誕想不到,程璐也想不到,這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老人想過好第三人生,需要儘量選擇個體能做的,你可以報名說訪問節目,可以選擇寫書,而不再是跟組織發生關係,因為組織越來越認為這(僱傭上年紀的員工)是一種負擔。

國內普通人過第三人生的案例比較少,我再舉兩個國外的案例。

先說一位普通職員的故事,他退休後每天在家附近的十字路口教小學生如何正確地過馬路。因為他的父母死於車禍,每當他教會一個孩子安全過馬路,就覺得最大程度地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第二個例子是一位長期在外漂泊的人回到農村老家,發現老家已經人煙稀少,於是他找出村子曾出過的一位名人,四處收集這位名人的事蹟,寫了一本書,自此開始全國巡講,既介紹名人的故事,也提升了家鄉的知名度。

當然,如果直接在國內套用這些案例,或許不是很實用,我們可以以這些案例為方向,尋找並挖掘更多的本土案例,再將其形成模式向普通老人展現,給他們啟發,讓老人們更好地度過第三人生。

二、中國老齡化影響最深的,是90後「新新老人」

中國剛剛進入中度老齡化,2021年,65歲以上的老人佔比超過了14%,2023年年底60歲老人佔比超過20%。這兩項數據是我們判定中度老齡化的重要指標。

媒體上經常將中國的老齡化稱為重度老齡化,甚至把未來稱為超重度老齡化,這是錯誤的評判。老齡化的劃分標準非常清晰,60歲以上人口佔比超過10%,屬於輕度老齡化;超過20%是中度老齡化;超過30%才是重度老齡化。

為什麼我們會對老齡化有如此強烈的感知呢?因為我國現在老齡人口的濃度變高了。中度老齡化意味著每五個人里就有一位老人,我們迎來了一個「家家有老人」的時代。

中國的老齡化有三個特徵,第一是「超級老齡化」,「超級」反映在我們超大規模的人口數量;老齡化發展超快速度;與發達國家比,中國在更早的經濟發展階段進入老齡化;中國的老齡化還呈現超穩結構,老齡化程度將在2050年前後進入高原,一直延續到21世紀末。

第二個特徵是「複雜老齡化」。我們的老齡化跟數字化、城鎮化三化共振,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產生了城市養老、農村養老、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等問題。

老齡化程度在城市與農村有著非常大的區別。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城市老年人的數量首次超過了農村老人。

人口的快速流動,急劇改變著城市的老齡化程度。流動人口的年齡比例也發生了變化,60歲以上的老人在增加。從前的流動人口以勞動力為主,村里的青壯年出去打工,孩子和老人在家裡留守。從這幾年的情況來看,村里的年青人外出打工後,將孩子帶去了城市,又需要老人幫忙照顧孩子。很多老人也想方設法到城里找工作,因此越來越多地呈現「家庭式集體外出打工」的趨勢。

我國的老齡化還有一個特點——新型老齡化。我們遇到的問題是其他國家沒有經歷過的。沒有可以直接參考的經驗,需要探索出一套真正的中國方案。

按照預測,我國將會在2053年老人數量達到最高點,進入重度老齡化(也有說法認為可能會加速到2050年)

那時,90後開始步入老年,我們將以90後為代表、2050年開始步入60歲的人群,稱為未來的「新新老人」。研究「新新老人」時,我發現了幾個有意思的現象:

「新新老人」們可能會衰老得更早。因為這一代人更長時間地使用手機,影響視力;戴耳機的時間更長,影響聽力;吃甜食喝奶茶的頻率更高,影響牙齒。

我們經常說「人老先老腿」,其實人最先衰老的是牙。當牙齒受損後,如果你沒有及時修補,咀嚼食物的粉碎度不夠高,營養吸收下降,進而導致肌肉流失,腿會開始乏力。

45歲時,你或許會出現眼花,再往下就是聽力障礙,一旦出現聽力障礙,就會讓人和外界的交流受限,社會參與感就會進一步減弱。聽力減弱之後,你說話時也會聲音更大,交流的人會覺得反感,就這樣,你會逐漸跟社會隔離。

當「新新老人」老去,他們的消費習慣也完全不同。傳統老人買菜為了省兩塊錢可以走兩公里,而「新新老人」為了少走500米,願意花錢點外賣。我們常說:傳統老人是攢錢的一代,新老人是掙錢的一代,而「新新老人」是花錢的一代。

現在普遍認為老齡化只跟老人有關,其實受到強烈衝擊的是以90後、00後為代表的年青人,他們未來將面臨著真正的老齡化社會。

三、培養適合60歲的技能,比攢錢實用

老齡化是一頭體型巨大的「灰犀牛」,看似遲緩又身在遠處,你能看到它,卻很少預先做準備。年青人要從現在開始為抵禦這頭灰犀牛做準備,如果還像從前的50後、60後那樣不當回事,當它向你狂奔而來,你必然會猝不及防,被撲倒在地。

對於年輕一代來說,一個重要的關注點是,如何為父母的晚年生活做準備?

首先要保證自己的健康。如果自己不夠健康,無法應對父母未來生病住院需要人照顧的情形;其次,鼓勵父母多出門開啟他們的第三人生,讓老人們動起來,也是對子女最大的減負。老人越有活力,子女的負擔就越小。

更重要的是,加強自己的社會參與,不要過於「宅」,積極尋找同伴和社會資源。前段時間北大教授胡泳全職照顧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母親,為我們帶來了一個新的議題——「如果父母生病,子女要不要辭職照顧?」

我想說的是,子女一定不要辭職照顧老人。辭職意味著你停止參與社會,生活會越來越窄。只有你繼續工作,才能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退回家庭只是把自己搭進去,而沒有解決問題。

日本有一個「支持子女不離職照顧父母」協會,我很喜歡這個協會的名字,非常振奮,鼓勵大家互相幫忙,給照護者提供喘息時間,協會派人替你照顧,你去外面散散心,看看電影,回來可以更好地照護。

我一直強調,養老要靠社會化,不能完全靠家庭,這樣家庭承擔的責任和功能太重了,只有社會化才能將成本降下來。

我們期待的「養老社會化」是什麼樣呢?要有政府兜底的項目,讓低收入老年人生活不會太差;還有社會公益的項目,吸引廣大誌願者來投入,給長期照護者提供喘息空間;也要鼓勵市場化項目,市場化項目彼此競爭,才能提供多元化服務:比如養老院能否提供購買部分養老服務的選項,子女週一到週五送父母去養老院,週末接他們回家,也能解決很多照護難題。

除去為父母養老,年青人也要提前為自己老後做規劃:

第一還是健康。健康是不可逆的,在40歲之後,你需要抓緊時間,降低一些不健康的身體指標。

其次是做好資金準備。儘量節儉,同時瞭解更多的理財手段。攢出來的錢,建議用在學習技能和興趣開發上,將興趣和職業結合,是未來的必經之路。對年青人來說,比攢錢更重要的,是保存一項到60~70歲還能用得上的工作技能。

我在前面提到了「第三人生」,但在未來我們很可能會迎來「多段人生」。學習、工作、休息並非一條直線,當你遇到工作瓶頸時,可能會進入休息期,也可能重新進入學習期,我們將不斷重覆著學習、工作、休息的過程,由此形成多段向前滾動的人生。

面臨這樣的未來,靠做「牛馬」翻不了身,上了年紀甚至會被僱主嫌棄。「牛馬」永遠只能是「牛馬」,不要甘心做「牛馬」,即使目前在做「牛馬」,也要千方百計思考怎麼從牢籠中跳出去。

目前,中國老齡人口已經有2.6億人,老齡產業也可以說是巨大的朝陽產業。越來越多人寄希望於從銀髮經濟中找到新的職業方向,跟養老相關的新職業正在湧現,比如健康教練、醫護人員流動上門、老年評估師、養老經理人……

銀髮經濟是一片藍海,但目前還沒有到爆發期。預計2035年銀髮經濟會有比較好的發展。未來,老年娛樂(生活方式)項目會是主流,健康老齡期變長,大多數老人關心的是如何讓老年生活更豐富,老年教育、老年文旅、針對老年人的影視劇、老年餐,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如果年青人想參與銀髮經濟,需要「立新破舊」,不是放棄自己現有的工作,而是想明白怎麼將目前的工作與老人做連接,找到屬於自己的商業模式。

最後,老齡社會的核心不是「老」,而是一種全新的社會形態。不必過於擔憂,也不要逃避。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做準備,加強公共設施的適老化改造,提升城市對老人的友好度,建立真正全齡包容、多元共享、智能創新的老齡社會。未來是什麼樣,取決於我們今天的選擇和行動。

李佳的作品《安心老去:面對老齡化衝擊的準備》李佳的作品《安心老去:面對老齡化衝擊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