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天后的世界:2050年時的電腦會長什麼樣?
這是我寫的一個全新的系列「一萬天后的世界」,一萬天以後,差不多是27年以後,剛好在2050年前後,不算遠也不算近,科技的進步帶來了無窮盡的想像空間,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那個時代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以下內容,是我根據當今現有的科技發展趨勢,對2050年的世界進行的推演:
今天給大家帶來新一篇,「一萬天后的電腦」。
2024年10月中旬的一天,我在西雅圖的聯想Tech World活動上見到了世界上電腦產業最權威的幾個大佬:聯想CEO楊元慶、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英偉達CEO黃仁勳和AMD的CEO蘇姿豐,此時正值AI產業的浪潮洶湧而來,大佬們就未來的計算機發展趨勢侃侃而談。
那麼到了2050年的時候,電腦會是一種什麼形態?
一
隨著智能設備的快速發展,電腦和手機有了越來越清晰的分工,手機更多的是作為內容消費品存在,用戶主要用手機來瀏覽信息或者通訊交流,而PC則是最主要的內容創作平台,它是生產力工具。
不管時代怎麼變化,不管移動設備多麼發達,有相當一部分人總是需要這樣一個場景:他們在一整塊時間下,坐在桌前,倒上一杯咖啡,打開自己的電腦,安靜地處理文檔或者設計圖形,沉浸式地處理好幾個小時的工作。
桌面似乎永遠是電腦最佳的伴侶,不管它是一張辦公桌、一張咖啡桌、一張火車上的餐桌還是圖書館里的一張書桌,當移動設備普及後,人們越來越容易通過手機獲得各種聯網服務,仍然有一部分人渴望這張坐在桌前電腦前的完整時光。
即使再過20年,坐在桌前使用電腦這個場景和需求始終會存在下去。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我曾經嘗試過移動辦公,例如在公園里寫作,在飛機上寫作,在出租車上寫作,用語音輸入寫作……但是長期看下來,坐在桌面的電腦前仍然是最高效的工作場景。我很渴望每個星期能夠有一個固定的時間坐下來,安靜的思考和工作。
許多工作需要儀式感,對於許多人來說,工作與生活不分是很糟糕的事情。當你躺在床上的時候,這個場景就是用來休息或者娛樂的,而當你走進辦公室、坐在電腦前的時候,你會下意識的意識到你就是來工作的。
在相當多的正式工作場景當中,電腦仍然是無可取代的,例如銀行櫃檯、酒店接待前台、機場的出入境大廳、F1賽車的後台工作人員、足球場上的VAR球證工作組、音樂編曲合成、城市交通指揮中心。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工作與生活分得很開的場景。
作為生產力工具,用戶對於PC的訴求排在第一位的永遠是提升效率。而AI和電腦硬件的結合則為這種提升效率提供了無窮的想像空間。
所以一萬天后的電腦,最核心的特徵是圍繞提升工作效率展開的,它將和今天的電腦完全屬於兩個時代。
二
人之所以工作效率低,是因為人的狀態是起伏的。人不能連續工作太長時間,人需要休息,人的創意和靈感是不穩定的,是波動式的。從人的本性上來說,人是懶惰的,人不愛學習,人想不勞而獲……
「未來每個人都會有一個自己的人工智能雙胞胎,就像精靈一樣的,它不是任何實體的東西,但是它隨行,跟著你,永遠跟著你。」聯想集團的CEO楊元慶回答我的問題的時候這樣描繪未來的電腦形態。
「它怎麼能像你的雙胞胎一樣?就是它基於你過去的行為數據所產生的智能,你的這些行為數據當然是無所不在的,可能存在你的各種設備裡面,電腦、手機、Pad、家庭的存儲等等方面,然後它懂你,甚至到最後能代表你去行動,支付錢,進行信用卡支付,訂個機票,它都能代你做,而你只是需要一個輸入,就是提示,這些東西就都能做出來了。所以,我們認為這個應該會在10年、20年的時間裡實現。當然,這個雙胞胎多像你,肯定要取決於數據的積累,你積累得越多,它可能越像你。」楊元慶補充道。
英偉達的CEO黃仁勳說道,「關於智能體AI,我們希望能生產出數百萬甚至數十億這樣的AI。在英偉達,我們把這些稱為「小Jensen玩偶」(Toy Jensens)。它們將四處奔跑,幫助你完成各種任務。無論你需要做什麼,都會滿足你的要求。從廣義上來說,人工智能本質上就是機器人。它們具備理解你指令的能力,能夠理解指令的含義,分解為具體行動,使用工具,檢索專有信息或它們能訪問的任何信息,完成任務並在必要時採取行動。所以,它們能夠感知、推理並執行行動,這個基本循環就是機器人學的核心循環。因此,我們會有信息機器人,我們稱之為智能體。」
這個場景相當有意思,隨著人工智能電腦的普及,將來人們的效率可能會大幅提升,每一個人都要訓練自己的「小模型」。
一個正常人每天工作的極限是10~12個小時,如果時間再長,他的工作效率就會成指數級下降。因此每個人都希望有一個助理,可以幫自己處理一些雜事,它可以24小時不休息,在自己睡覺的時候,它依然在辛勤工作。
例如動畫師希望在自己睡覺的時候,自己的電腦並不睡覺,它可以24小時不停的繼續做動畫,就像自己的一個分身一樣。程序員希望有一個分身,在自己睡覺的時候,它還在編程;證券分析師希望,有一個助理在自己睡覺的時候,它還在分析財務報表、緊盯大洋彼岸的美股交易信息……
要訓練這樣一個智能分身需要花較長時間,你需要不停地給人工智能喂自己的私有數據,並不停地調教。
這其實跟你僱傭一名真實的助理很像,當這名助理招聘回來的時候,你需要花很長時間和他磨合,告訴他你想要的東西是什麼,你的紅線是什麼,你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怎樣才能高效地幫你工作。但是一旦這個訓練磨合的過程完成,這名助理將幫助你節省大量的時間。當你出差的時候、當你開會的時候,你的助理並沒有休息,他正在幫你處理表格、收發郵件、接待訪客、訂酒店機票……
例如我個人在過去的20年間,積累了數百萬字的文稿,還有上千分鐘的錄音,上千分鐘的錄像,數萬張的照片,還有無數的思維導圖。它們大部分沉睡在我的電腦和手機的硬盤裡面。作為一個內容創作者,我有自己獨特的創作習慣、寫作風格、表達口吻,但我的個人電腦里利用這些多年來積累的數據,成功地訓練出我自己的小模型之後,AI將可能模仿我的風格24小時不停地持續創作作品。
類似的,一個美術設計師的電腦裡面,往往存著海量的半成品圖片工程文件,上面有用PS軟件做的圖層、特效,在他用這些積累的數據訓練自己的小模型之後,AI將可能模仿他的風格,高效的設計圖片。
一個專業的股票分析師或者股民,可以在自己的電腦中製作一個程序,按照自己的偏好精細的分析上市公司的報表。假設你是一個偏愛價值投資的股票投資者,你可以讓電腦上的個人分身精細地從上市公司財報當中分析該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自由現金流、資產負債率等核心指標,還可以將連續幾年的財報跟蹤進行對比數析,或者與同類型公司進行對比數析,極大地節省時間成本。
一個喜歡炒美股的中國人,以後就不需要熬夜訂美國的股市、債市、彙市具體信息了,他訓練好的AI智能助理會根據他最在意的交易信息和交易習慣,自動幫助他監控信息,如果遇到特別重要的信息,電腦可以把主人叫醒。如果是單位金額以下的交易,甚至可以授權AI助理自行作出交易決策。
市場分析、業務分析類的工作將大量被電腦AI所解放出來,例如在一家企業內部,過去需要有人花大量的時間分析業務數據,尤其是電子商務、網絡遊戲、直播、物流這些強運營類型的業務。企業有大量的數據存在自己的電腦裡面,
在當下的電腦環境當中,利用python等工具編寫一些簡易的程序對於大部分用戶來說依然是一件門檻相當高的事情,而當未來的AI電腦普及以後,製作個性化定製的簡易小程序對每個用戶來說將易如反掌。
在大部分情況下,學習和工作都是反人性的,人是懶惰的,人是想不勞而獲的,人是好吃懶做的,如果一個人一天只用工作4個小時,他一定不想幹8個小時。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人們往往會追求更高的收入和薪金。在許多公司裡面出現了這種情況,人們的收入越來越高,年薪幾百萬的工作變得越來越常見。那麼這些錢這從哪兒來?它通常只會來自於更高的產出和更長時間的工作。因此,技術的進步可能並沒有給人帶來真正的安寧和輕鬆,他們反而會變得更累。
三
我繼續向楊元慶發問:「現在的電腦硬件,本質上還是當年祖比斯和比爾蓋茨走進施樂的實驗室那個年代的樣式,例如鍵盤和鼠標,那麼再過一二十年,電腦硬件還會是今天這樣嗎?」
「所有的人使用起來感覺自然的東西都會存在,語音、文字,包括鍵盤、包括筆,我覺得將來都是會存在的,每個人會根據自己的習慣、愛好來選擇不同的輸入方式。但是,有些東西可能會消失,例如鼠標還會不會存在,不好說,這取決於未來的操作系統是什麼樣。」楊元慶回答道。
實際上,多模態的成熟使得人機交互產生了重大的變化。過去人和電腦的交互以文字交互為主。而現在,人可以對著電腦說中文,電腦以英文回答,或者我們用圖片、影片和電腦交互,電腦同樣用影片回覆。
人用語音輸入信息,平均每分鐘大概能達到150~300字左右的信息量,而使用鍵盤打字的話,普通人平均每分鐘輸入的信息量在40~80字左右。也就是說,通過語音來進行交互,效率是遠遠高過鍵盤打字的。
手機的使用習慣日益影響PC是大勢所趨,因為一個小孩從小通常是先通過接觸更容易操控的手機開始的,新一代年青人的使用習慣會被手機所深刻影響,有些人甚至一直到十幾歲都不需要使用電腦。
平板電腦的出現,也進一步豐富了人機交互的形態,未來平板電腦和傳統PC的界限將會越來越模糊。因為隨著觸摸屏技術的高度成熟,未來幾乎所有的電腦屏幕都是帶有觸摸功能的,隨著電腦越來越輕薄,幾乎所有的電腦也都配備了可分離拆卸的鍵盤。人們不再刻意去區分一台10英吋屏幕以上的設備到底是平板電腦還是PC。
到2050年的時候,大部分電腦將變成可以遠程操控的。這意味著用戶在機場的咖啡廳等飛機的時候,可以遠程操控自己家裡的那台配置精良的電腦,打一盤《英雄聯盟》。
每一台電腦都會有一個或者好幾個自己的分身,它通常是一個可以摺疊的便攜式設備,擁有可摺疊的屏幕和可摺疊的鍵盤,或者乾脆直接通過投影來顯示。通過便攜分身,可以遠程操控在家裡的電腦主機,運行複雜的程序。這意味著一個動畫師在外出時不用帶上他那台配置精良但很沉重的電腦。
但是因為未來的電腦是以工作為主,因此考慮到便攜的需求下,便攜式電腦仍然會保留提升工作效率的鍵盤、觸摸屏幕,只不過它們比今天的平板電腦還要輕薄、可摺疊和易攜帶,摺疊後可以直接放進褲兜里。
在用戶找到一個桌面坐下來之後,打開摺疊的便攜電腦,它既可以直接調取家裡或者公司那台功能完善的電腦里的智能分身和資料,也可以直接接入雲主機,調取更加強大的算力,電腦的主機將會變得非常富有彈性,在需要密集運算的時候可以無限擴容性能,按需配置。
這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隨著大量的運算在雲端解決,到底還有哪些運算需要在電腦本地來處理?
雖然網速越來越快,但是隨著文件的規格越來越大,上傳和下載文件依然不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所以圖形設計師、影片編輯人員、F1賽車分析師、3D動畫師等工作崗位依然需要借助電腦強大的本地運算來處理工作,他們依然有大量的文件是儲存在本地的電腦上的。
還有一些需要長時間穩定運算的場景,人們傾向於將運算放在本地,例如一些科學研究領域,科學家需要長時間的複雜計算和模擬,例如航空航天的設計師,當他們需要計算飛機和火箭的運行軌道的時候,它們需要在本地的計算機做長時間的計算模擬。
尾聲
1975年,一家叫做MITS的美國小公司,推出了一款叫做牛郎星8800(Altair8800)的電腦產品,這被認為是全世界第一台個人電腦(PC)。
這台看上去高深莫測的機器與立體聲音響差不多大,裝了兩排撥動式開關,還有很多小紅燈在閃爍。這個笨重的傢伙其實沒什麼功能,但是卻證實了一點:個人可以擁有一台屬於自己的電腦,可以一天24小時隨心所欲地使用,不用再排隊,也不用再打卡。
一名叫做禾絲妮雅克的惠普公司工程師在看到這台粗糙的電腦後萌生了很多改進的想法,不久之後,他和一名叫做史提芬·祖比斯的年青人,一起創辦了一家叫做蘋果公司的企業。
另外一名叫做比爾·蓋茨的年青人,在看到《大眾電子》雜誌對牛郎星電腦的封面報導後,迅速決定從哈佛大學退學。他在西雅圖創辦了一家叫做微軟的小公司,專門給牛郎星8800電腦編寫軟件。
我仍然記得自己小時候第一次摸到電腦的場景,在我母親任教的那所中學一個叫做「微機室」的地方,人們需要帶上鞋套,在一塵不染的鋪著地板磚的電腦室里排隊摸上一會兒電腦,在操作複雜的DOS操作系統上,盯著厚厚的CRT顯示屏,無比新奇地玩上幾盤掃雷或者紙牌遊戲,也可以拖動著鼠標畫上一幅簡單的圖畫。每一個摸到電腦的人都彷彿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他們的臉上寫滿好奇,年輕而快樂。
而到今天,電腦已經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產力工具。可以預見的是,到2050年,它的生產力可能還會至少翻好幾倍。在一個生產效率極高的世界裡面,大量原本每天需要被工作束縛的人將被解放出來。他們將更自由地去從事文藝創作、科學探索這些更加高級的追求。
我很欣賞微軟內部經常講的一句話:「Work hard,Play harder」。(努力工作,盡情玩耍)
(本文的創作借助了AI大模型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