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而礪,全球化如何塑造今天的聯想?
10 月 30 日,聯想集團與新浪財經、中信出版集團、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智庫聯合主辦的「領航者征途:2024 中國企業高質量出海論壇」在北京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舉行。聯想集團董事長兼 CEO 楊元慶,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清華經管學院院長白重恩,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博鼇亞洲論壇原秘書長龍永圖等眾多行業領袖、專家學者和出海先鋒代表聚首,共同探討「全球化的價值觀與方法論」「如何在變局中高質量佈局全球」等出海熱門話題,為亟需從「走出去」轉變為「走進去」「走上去」的出海企業提供了多元解題思路。
2024 年是聯想創立 40 週年,也是聯想全球化的 20 年。論壇上,中信出版集團正式發佈中國企業出海領域權威著作《出海:聯想全球化 20 年實戰方法論》(下文簡稱《出海》)。
「回顧過往,我覺得出海是聯想做過的最正確的戰略抉擇之一」,楊元慶表示,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如果沒有全球化,就沒有今天的聯想。
「蛇吞象」20 年後楊元慶詳解全球化三大關鍵支柱與兩大基座
「對於中國企業來說,開闢海外市場從來就是一場危與機並存的探險,既需要無所畏懼的勇氣與魄力,更需要長期主義的韌性與毅力」,楊元慶在主旨演講中表示,中企出海不僅要「走出去」,更要「走上去」。
2004 年 12 月,一場被喻為「蛇吞象」的併購案中,聯想以三十億美元收購了一百億美元規模的 IBM PC 業務,這一舉動令全球矚目,至今仍被廣泛提及。楊元慶回顧了聯想全球化的起點,「2000 年,我帶領團隊前往美國,拜訪了包括微軟、英特爾、惠普、思科在內的很多家高科技企業。在加州圓石灘,我們下定決心,要在接下來的十年內,將聯想打造成為一家名副其實的全球化企業。為了實現這個理想,聯想嘗試過不同路徑,比如自建式發展,幾經探索,最終選擇在 2004 年通過併購 IBM PC 業務的方式正式揚帆出海」。
但要想實現真正的全球化,併購只是起點,整合才是關鍵。在楊元慶看來,整合不僅是財務報表的合併,更涉及從產品、品牌到供應鏈、組織文化等各方面的系統性整合,複雜度極高。
以產品與品牌為例,為了在併購後避免員工流失和客戶流失風險,聯想選擇在過渡期內聯想和 IBM 的產品、品牌各自獨立運行的模式,業務穩定之後,才開始深入整合,並且根據不同品類的不同特點,採取不同程度的整合路徑。
組織文化整合就更難了。老聯想的流程和經營偏重垂直管理,IBM 則偏重矩陣管理;老聯想有自己長期形成的中文工作語言和工作術語體系,而 IBM 則是完全不同的英文體系,光特定縮寫和術語就有十幾頁;老聯想基於單一國家業務的管理方式是事業部直接觸達區域市場的具體管理,而 IBM 在全球市場上則是通過各國家/地區的業務團隊來間接管理;文化上,老聯想引以為豪的是「主人翁精神」和「說到做到」,他們則是經理人文化等。
經歷了從磨合到融合的方方面面,最終讓聯想有更強的競爭力,也沉澱下更多的經驗與方法論。演講中,楊元慶首度對聯想全球化 20 年的實戰方法論進行了提煉,總結了全球供應鏈、全球研發體系及全球市場營銷體系三大關鍵支柱,以及數字化與 ESG 兩大基座,這也是每一家出海的中國企業需要鍛造的關鍵能力。
「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發展壯大的基礎,一定是紮根中國。回看過去這 20 年,聯想不僅是對外的拓展,更是一種對內的賦能」,聯想集團董事長兼 CEO 楊元慶表示,聯想約 80% 的生產製造、70% 的研發人員、60% 的員工都佈局在中國大班營。通過深耕海外市場,聯想能夠更有效地整合全球資源,實現對國內市場的有力回饋,進而為國家經濟的繁榮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這樣的出海之路,正是中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應有之義。
然而,中國企業「出海」的外在環境也在不斷變化。此時此刻的世界,正處於一個全球貿易格局、產業鏈價值鏈重構與技術變革浪潮交彙的關鍵時刻。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 CEO 楊元慶表示,作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是開拓海外市場、提升企業爭力的有效路徑。但光「走出去」是不夠的,中國企業還需要加速「走進去」和「走上去」。
如何達成這樣的目標?楊元慶進一步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重視通過本地化產品創新構建全球知名品牌;二是重視通過貼近本地市場構建韌性供應鏈;三是重視通過合作共贏塑造當地市場企業公民形象。
出海權威著作發佈二十年鑄就聯想稀缺樣本
作為在中國 IT 產業摸爬滾打了整整 40 年的企業,聯想是借助改革開放的東風成長起來的最早一批民營企業之一,也是第一批樹立國際化願景併成功實現的中國企業。主動全球化 20 年不但為聯想帶來了年營收 18 倍以上的增長,更讓聯想穩步打造了植根中國、致勝全球的均衡佈局和韌性競爭力。這也讓聯想被視為最具代表意義和研究價值的「中國企業全球化領航者」。
在論壇上,中信出版集團正式發佈《出海:聯想全球化 20 年實戰方法論》
本次論壇上,中信出版集團重磅發佈專著《出海:聯想全球化 20 年實戰方法論》。該專著由知名媒體人、人文財經觀察家秦朔主編,財經作家劉利平撰寫,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會計學教授許定波擔任學術顧問,全面複盤聯想集團二十年全球化歷程,並以此為基礎再現中國民營企業出海的難點與要點,為出海企業提供了具備可行性與實操性的建議指導。
在談及為什麼要以聯想集團為樣本主編這本書?秦朔在文章中寫道:「最近兩三年我在海外做過不少中企出海的調研,我經常問,你們覺得哪家中企出海做得最好?回答『聯想集團』的是最多的。而且,他們往往不是從聯想 PC 是世界第一等業務角度切入,而是從『聯想是一家真正的全球化企業,所到之處都有很好的相融性』的角度。」
作者劉利平看到,聯想集團全部業務進入的是一個全球範圍內都充分競爭的行業和市場,聯想不僅僅做到了全球化運營,且能夠將龐雜的全球產業鏈充分融入海外本地化業務,長期在當地形成生產與消費市場的良性循環,形成全球生態合作與協同體系。
聯想集團收購 IBM PC 業務後,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首席戰略官兼首席市場官祖健親曆其中,全程參與搭建了國際化公司管理體系,牽頭完成了併購中極具挑戰性的文化融合,這一系列經歷也被她寫進《東方遇到西方:聯想國際化之路》。
在祖健看來,「聯想國際化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形容,我願意用『內嵌力』就像古代建築的榫卯結構,只有環環相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抵抗逆全球化的風險……如果讓我給(其他誌在出海的中國企業)一個建議,就是當你做全球化的時候,要知道你代表的不是你自己,也不是一家企業,而是中國人的群像。你是什麼樣子,全世界看中國就是什麼樣子」。
「一個人也好、一個國家也好,如果能抓住一個機遇,他也許可以創造大筆財富,取得很大勝利,甚至贏得整個時代的大轉折」。回憶起 20 多年前,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曾有這樣的感慨,面對當下的中企出海,他也有自己的視角。
「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企業出海是歷史必然。在中國,這也是政府長期堅持改革開放的最重要結果。我們『走出去』的企業一定要為當地老百姓創造就業崗位,保護好當地的環境,與當地社區建立融合關係,這樣才能行穩致遠」,龍永圖在主旨發言中說,聯想集團在他們的合作當中能夠做到這一點,就說明了中國要長期和國際合作,一定首先要把自己做好,炒籃還要自身硬。中國企業走出去,首先是使自己具有真正的國際競爭力,同時也使自己符合國際 ESG 治理的標準,嚴格地要求自己,讓中國企業真正成為國際化企業。
作為中國最頂尖的學府之一,同樣誕生於 1984 的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以另一種形式參與了中國擁抱世界的進程。白重恩提出了自己的宏觀思考:中企走出去,能給世界帶去什麼,又能獲得什麼?
白重恩認為,企業在走出去的時候,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也要穿對方的鞋,站在對方位置想我們對他們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能從世界獲得銷售市場、人才、合作夥伴,我們也要思考如何通過擁抱全球,來增強自身的長期能力。作為跨國公司,要有足夠的包容性,向別人學習,讓自身能力、地位不斷提升。
砥礪前行四十載求索鑄就韌性長期主義
中國企業「出海」的起點,可能在 40 年前的中關村。
1984 年被視為中國「民營企業元年」,因為在這一年,中國的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民營企業相繼成立,如聯想、海爾、萬科、正泰等。
「距離這裏不遠的地方就是上世紀 80 年代有名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那裡不僅見證著中國科技創新的蝶變,也是聯想『計算夢』與『出海夢』的起點」,楊元慶說,40 年前,聯想從一間傳達室創業出發,一步步從代理別人的品牌到發展自主品牌,從國際化到多元化,從摘取全球個人電腦市場冠軍,再到今天引領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浪潮,聯想用 20 年的時間成長為中國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企業之一。
過去 40 年,不僅是中國 GDP 增長 57 倍,經濟社會快速騰飛的 40 年,也是以聯想為代表的民營企業快速發展、在浪潮中奔湧的 40 年,從 2008 年前中國內地無一家民營企業上榜《財富》全球 500 強,到今日已有 29 家在列榜單。又或是,這 40 年出海品類日益豐富,從傳統的「老三樣」(服裝、傢俱、家電),到口袋至雲端的信息產品,到「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再到新餐飲出海、遊戲出海、文化出海。它們共同為全球經濟復甦和可持續發展注入中國活力。
2021 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開始爆髮式增長,突破了 200 萬輛。到 2023 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成績亮眼,達到 120 萬輛,同比增長 78%。比亞迪作為「新三樣」出海企業代表,其新能源汽車足跡已遍佈全球 95 個國家及地區、400 多個城市。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雲飛在論壇中表示,回顧比亞迪過去 30 年的發展,經歷了三輪出海,也得出了三個結論:第一,好技術、好產品會說話。第二,國外老百姓對中國的瞭解越來越多元、越來越認可。第三,要通過國際化的設計、國際化的標準、國際化的團隊,在同樣的安全標準、技術標準的前提下,結合當地情況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讓他們能夠以恰當的價格買到自己體驗最好的產品。
不久前,《黑神話:悟空》上線 12 小時火速登錄全球遊戲平台 Steam(蒸汽平台)同時在線人數歷史榜第二位,並在Google等海外平台達到上億熱度,被外交部具名點讚,成為中國文化出海的現象級事件。英雄遊戲 CEO、《黑神話:悟空》天使投資人、聯合出品方吳旦說,中國的遊戲行業在製作能力、製作經驗和效率上,已超過很多外國同行。《黑神話:悟空》在國際舞台上的成功,重要的是在每個地區都要做好本地化,要有與用戶溝通的能力以及充分的調研。他舉例,「比如我們一開始宣傳的時候,發現美國用戶喜歡搜拚音 Sun Wu Kong(孫悟空),因為他們講究個人英雄主義,他們要搜這個名字;在歐洲和泰國,會搜 Journey to the West(西遊記),他們可能更在乎歷史;而在日本,他們會搜 Black Myth(黑神話)。」
在民營企業四十年的時間節點上,「出海」正在形成一股新的浪潮。四十年前,中國打開通向世界的大門,民營企業開始下水試航,迎來新發展機遇;四十年後,中國已成世界經濟重要引擎,中國出海企業又成全球發展的新推動力。楊元慶表示,聯想一直是全球化的受惠者與推動者,我們也將持續發揮自身優勢,助力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推動中國與全球市場的互聯互通、價值共享、共同繁榮。不僅讓世界的市場,成為中國的機遇;更讓中國的發展,成為世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