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農機能幹什麼?這場觀摩會上百餘台「技術大拿」亮絕活
技術人員把南瓜苗和西瓜苗分別放入農機的操作台上,啟動裝置後整個過程不過三、四秒鍾,一個西瓜苗就完成了嫁接;兩台大型農機無人駕駛,只需一盞茶的工夫就能將土地的旋耕、施肥、播種一氣嗬成。10月30日-11月1日,北京舉辦蔬菜生產新裝備新技術觀摩交流活動,數以百計的農機彙聚昌平,集中展現了眾多蔬菜生產機械化智能化示範應用場景。
高效又精細,百餘農機現場展現應用場景
10月31日,小湯山國家精準農業研究示範基地的「農機密度」很高,當日,園區里彙集了近40家企業的120多種農機具,涵蓋了育苗嫁接、耕整地、定植移栽、田間管理、采運、產後處理等8個蔬菜生產環節的農機裝備。
可升降的栽培系統,幫農作物擺脫種植環境的約束;番茄採摘機器人精準收割,為種植管理者釋放更多勞動力。記者瞭解到,現場除了有展示前沿技術的農機,也有不少機械設備已經投入到現階段的農業生產中,甚至還能幹一些「精細活兒」。
林茂先是一家農機企業的負責人,當天他帶來現場的是一台半自動的瓜類嫁接機,可以輔助完成西瓜苗等作物的嫁接工作。技術人員只需將兩種瓜苗遞送至對應位置,啟動裝置後,即可精準對接直徑為幾毫米的植株莖稈。「這台機器每小時可嫁接1200-1500個瓜苗,大概是人工嫁接效率的近5倍。而且嫁接成功率能達98%,也比人工嫁接高出3個百分點。」
操作機械的技術門檻不高,按林茂先的話說,「兩分鐘能學會」。他介紹,該農機目前在全國多省市落地應用,現場演示的這台也算是「名花有主」,「已經被大興區的一個合作社定下了。」
在國家級的示範基地之外,北京90餘家蔬菜生產「新主體」、農機推廣技術人員也在觀摩活動中走進了鄉村和傳統的農業園區。如北京首批鄉村振興「百千工程」示範村昌平辛莊村,村南的示範園引進的草莓品種超過90個,所有溫室都配備了環流風機和水肥一體化系統等,是昌平最完備、機械化水平最高的草莓溫室之一。
此外,達到較高的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不單單取決於園區的「原生好底子」,「後天」的改造提升也很關鍵。在位於百善鎮的銀黃農業園內,老式的溫室結構中,耕整地、種植移栽都能通過農機裝備完成,正是通過農業部門的不斷探索和創新,老農場在農機設備和技術應用上完成了升級,綜合機械化率也能達到80%以上。
蔬菜生產機械化率達52%,北京位於全國前列
記者瞭解到,本次觀摩活動通過技術成果展、裝備與技術展、應用場景展等多種交流平台,集成示範國內外前沿技術裝備,在幫助蔬菜農機裝備供需兩端精準有效對接的同時,也展現提供著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的「北京方案」。
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總站站長劉恒新在活動中介紹,近年來,我國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3億畝以上,產量超過7億噸,產值超過2萬億元。全國各地正積極開展蔬菜生產的機械化、智能化技術和裝備的引進、研發、示範和推廣。目前設施蔬菜生產機械化率達47%,露地蔬菜生產機械化率已達42%,機械化在推動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劉恒新指出,北京高度重視蔬菜生產和蔬菜生產機械化的發展。北京在扶持政策上注重打「組合拳」,聚焦補貼的統籌,出台了鼓勵扶持、引導以大型溫室為代表的高效設施發展政策,將設施農業以獎代補與農機購置應用補貼政策有機結合起來,促進新建設施的機械化率達到了70%以上,為蔬菜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2023年北京設施蔬菜生產機械化率達到52%,位於全國前列。
活動期間,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和北京中科原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簽署了蔬菜無人農場群體智能聯合實驗室聯合對外開放協議;北京市農業農村局農機管理處、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也與9家農機裝備企業共同簽署了蔬菜生產機械化智能化技術裝備在京先行先試意向書。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協議、意向書的簽訂,將為北京市蔬菜生產機械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為打通先進技術裝備在京先行先試探索了新路徑,促進蔬菜生產短板技術攻關、產品研發和產業培育,科技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逐步建設成為全國智能農機科研創新應用高地,為全國蔬菜產業的現代化轉型升級提供「北京樣板模式」。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