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精特新「上海集群」緣何能領跑

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正在發揮突出作用。放眼全國,源自上海的這一群體,其發展狀況則處於領先位置。記者從昨天開幕的2024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大會獲悉,上海專精特新企業累計培育數已達1.2萬餘家,是全國首個破「萬」的城市,佔全國專精特新企業的比重接近9%。

專精特新「上海集群」緣何能夠領跑?實際上,這既是相關企業自身努力的結果,同時也受益於上海提供的良好營商環境和政策支持。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是國內最早啟動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的地區;而且,在曆次全國性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中,已3次榮登榜首。

強大韌性背後是強大創新力

聚焦重點領域、重點行業,依靠科技創新,大膽開闢新賽道——如果要對上海的專精特新企業做一個畫像,那麼,上述描述無疑是它們的共同特徵。

來自市中小企業發展服務中心的統計顯示,當前,全市70%的專精特新企業,屬於上海著力發展的「3+6」產業(三大先導產業及六大重點產業),另有近30%的企業,集中在四大「新賽道」和五大「未來產業」領域。可以說,專精特新集群是構成上海實體經濟高端環節的骨幹力量。

從內生動力看,創新無疑是上海專精特新企業的鮮明特色。其平均研發強度(研發投入佔產值/營收的比重)達9.9%,平均研發人員佔員工總數的比例達到37.2%,平均每家企業擁有47.9項知識產權——上述指標不僅遠遠高出在滬企業的平均水平,和全國專精特新「小巨人」群體7%的平均研發強度、22個授權發明專利的戶均知識產權密度相比,也都勝出一籌。

在上海的專精特新企業中,擁有市級及以上研發機構的超過1000家,主持或參與過國際標準及行業標準修訂、製定工作的企業,超過2000家。面對大環境的各種不確定因素,滬上專精特新企業也表現出了非比尋常的韌性——近兩年,它們的平均營收(或產值)增幅達到6.8%,淨利潤增長超過20%的企業有4000多家,新增融資超過1億元的企業也有120多家。

瞄準痛點環節優化頂層設計

早早看到專精特新企業所蘊含的動能和潛質,上海在2011年率先啟動相關培育體系的建設,從頂層設計到配套政策,都瞄準相關中小企業的難點和痛點,為其雪中送炭。

過去兩年,企業生存環境面臨不少挑戰。上海連續出台相關措施,為企業降本;特別是今年,則聚焦地、房、水、電、能、網等專精特新企業關注的成本領域,出台進一步促進「工業降本」的政策,預計可為企業節約150億元以上。

好企業不缺土地,好項目不缺空間——這是上海面向專精特新企業不斷重申的承諾。為確保優質企業能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全市已建立55個特色產業園區、34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去年以來,上海又大膽改革,推動「工業上樓」。

背靠央、市、區3級財政,上海構建了專精特新企業的全方位資金支持體系。其中,市級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累計已對6300多家專精特新企業的信用貸款進行貼息;全市16個區也都針對新認定的專精特新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分別設立了獎勵政策,標準不低於10萬元和30萬元。

總體上,根據《上海市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實施細則》,全市已提出10方面舉措,常態化推進專精特新企業認定和扶持,形成「梯度培育」工作體系。也就是說,上海將自下而上,構建從優質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直到專精特新「小巨人」的金字塔結構。實際上,在上海率先形成逾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群體的背後,一個10萬級規模的優質中小企業集群是其堅實的底座。

厚植服務土壤為企業賦能

在全市性政策支持體系之外,上海還通過各種方式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送上貼心服務。以金融沃土助力企業發展,這是上海的一大特色。目前,總規模達357.5億元的全國中小企業發展母基金就設立在上海。這一國內首家設立在北京之外的國家級母基金,以及其在滬設立的五支子基金,已經為超過200家在滬專精特新企業投資。今年8月,上海還設立了總規模達1000億元的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預計專精特新企業將成為其重點投資方向。

信貸方面,全市中小微企業政策性融資擔保業務即將突破1200億元;在滬商業銀行的「專精特新貸」相關產業已超60項,貸款餘額逾3300億元。下一步,全市將推動商業銀行「專精特新貸」總規模突破4000億元,另外通過新推出「上海市專精特新專項擔保計劃」,實現擔保業務擴面增量,並將單戶企業的擔保額度上限,從目前的2000萬元提升至3000萬元。

此外,上海一直在構建和完善覆蓋全市的企業服務網絡,努力實現政策的精準匹配、服務的便利獲取、訴求的高效達成。借此次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大會的契機,全市在進一步完善企業服務方面,已形成新思路。未來3年,將遴選培育1000家中小企業服務機構,打造1000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服務站點,建成100個服務樞紐,構建起「3公里企業服務圈」。依靠這張高質量的企業公共服務供給網絡,不僅要為專精特新企業全面賦能,更要聚焦企業出海、數字化轉型等加大服務力度。

文:張懿

圖:邢千里

編輯:傅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