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社區人物致敬禮直擊:平凡者的「微力量」亦有不平凡之處

北京西城區消防救援支隊府右街特勤站消防員白曜禎獨坐台上,昂揚鏗鏘的旋律從他手中的二胡蕩出,似有萬馬奔騰。

在1月7日舉辦的「微力量·新京報第十八屆感動社區人物」致敬禮上,台下的嘉賓們也被這樂曲震撼。過去的一年里,新京報深入北京的各個角落,並將觸角伸向全國各地,描摹出珍貴的普通人影像,記錄著時代里的點滴溫情。在本屆致敬禮上,共31個團體和個人接過表彰「微力量」的證書和獎盃,站上舞台,分享他們的故事。

1月7日,新京報第十八屆感動社區人物致敬禮現場,二胡表演《戰馬奔騰》。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1月7日,新京報第十八屆感動社區人物致敬禮現場,二胡表演《戰馬奔騰》。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正如新京報社黨委書記、社長湯一原代表主辦方致辭中所提到,美好品行潤物無聲,不斷彙聚著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能量。總有平凡人,在做著不平凡的事。

「這是愛與感動相伴的18年,新京報記錄著這些‘微力量’,他們一次次俯身躬行,一程程跋山涉水,一遍遍春風化雨。」湯一原說。

一條小魚

在致敬禮現場,劉希霞的分享令在場嘉賓們動容。

她是8歲小朋友愛久的母親。愛久在3歲時因為突發腦瘤導致失明。四歲時愛久的病情復發,進行了二次開顱手術,然而視力再也沒能恢復。這讓劉希霞萬分自責:「我就在北京,工作不錯,資源信息卻很匱乏,沒有第一時間找到能給他治病的、對症的醫生。」

痛定思痛之後,她創建了公眾號,和幾位媽媽一起幫扶了全國上萬名罕見病患者,以及很多視障患兒家庭,讓患兒健康成長,支持並鼓勵著他們融入社會,過上正常的生活。

「我們常常是被忽略的群體,也曾懷疑過,這樣的堅持有意義嗎?」劉希霞還是挺了下來,她始終記得一個故事——小男孩在沙灘上救助擱淺的魚,大家都說別撿了沒意義,但是小男孩卻舉起手中的魚說,這對他有意義。

對於像劉希霞一樣的人來說,這些看似瑣碎的生活、看似邊緣的群體,也是他們生命中最寶貴的「小魚」。

1月7日,新京報第十八屆感動社區人物致敬禮現場,嘉賓為獲獎市民頒獎,劉希霞現場講述。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1月7日,新京報第十八屆感動社區人物致敬禮現場,嘉賓為獲獎市民頒獎,劉希霞現場講述。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孫映輝很能理解這種堅持——事實上,在燕郊的血液病病友群體里,她更常被叫起的名字是「仙姐」。

病友們從全國各地來到這個河北小鎮,聚集在以燕達陸道培醫院為圓心,半徑兩三公里的生活圈內,與白血病打一場漫長、艱辛的戰役,許多人在初來乍到或窮困潦倒時會被病友指引去找仙姐。自從2012年在微博上救助了一名白血病病友,仙姐找到了自己餘生的事業。

2016年3月,她從北京市區搬到燕郊居住,創辦草根NGO愛心苗圃健康援助中心,專注大病家庭公益服務,引導燕郊病友社群互助、重啟人生。

對仙姐而言,病友不只是「受助人」,她做的事不只停留在幫他們找錢渡過難關。仙姐對他們寄予了最高的期待,這也是她一直在做的事業——引導病友成為「經歷過人生巨大磨難後浴火重生的‘新人類’」。

「我就希望他們能夠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提高各方面能力,康復後不僅能像正常人一樣工作、生活,生存技能、職業能力和人生境界也都提高了,這些苦就不白受。」在致敬禮上,仙姐闡述著自己的理想。

79歲的陳道崇也在北京踐行著自己的「理想」。

年輕的陳道崇在當時全國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陡河發電廠工作,是高級工程師,基本每個月都要出差。奔波勞碌了幾十年,退休後原本打算天南地北地去玩,但很多時候,只要聽到或者看到一些「閑事」,還是忍不住摻和一腳。

公交車上有人打架,他要勸;外地孩子得了白血病來北京醫院治,他跑過去捐錢;遇到冰災、地震,他都把錢交給社區代捐。小區里4棟高層、884戶居民,八成以上都認識這位「陳叔」——他在這兒住了18年,曾推動小區清退群租房、安裝了172個監控攝像頭,震懾偷竊與高空拋物的人。

儘管已近耄耋之年,他還是保留著年輕時的熱血。「一個公民,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能伸手的事就要幫一把。」

他經歷過謾罵,甚至被打過一拳——2024年8月29日,陳道崇坐電梯下樓時,遇到了一名拎著電動單車電池的小夥子,他想勸對方之後不要帶電池上樓,卻沒想被對方朝左胸捶了一下,讓他仰面摔在了地上,血壓飆升,所幸最後並無大事。

這些沒能阻止他繼續「管閑事」。在致敬禮現場,他告訴在場的嘉賓,自己動過5次癌症手術,最後一次是結腸癌,動手術的時候,20多個鄰居在門口等著,兩個鄰居給他獻血。有個三樓的鄰居自己驗血沒驗上,打電話把他上大學的兒子叫回來獻血。

「你說人家都做到這個份上了,我怎麼離得開?」 陳道崇說。

1月7日,新京報第十八屆感動社區人物致敬禮現場,陳道崇(右)。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1月7日,新京報第十八屆感動社區人物致敬禮現場,陳道崇(右)。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一股勇氣

世界從不缺少勇氣,即便是面對危險的火焰、兇猛的河水、未知的疾病,也總有人憑著善良和勇氣,向著身處危險中的陌生人衝過去。

即便有人險些被爆炸吞噬。

2024年6月30日晚上,45歲的陳潮搭乘37歲的張中星的網約車。行駛途中看到有人在起火的轎車旁呼救。

夜空都被火光點亮了。得知車里還有兩個人,張中星和陳潮沒有猶豫,立刻上前救人,一人拽一隻胳膊,把其中一名男子從車里拖到安全地帶。等他們再次靠近轎車時,火勢變得更大,費力尋找才救下另一名傷者。

幾人剛到安全地帶,還沒來得及休息,轎車突然「砰」得一聲爆炸了,淹沒在火海中。

「如果我們慢一點,就都被燒成灰了。」回憶的時候,陳潮才感到害怕,但在致敬禮上,張中星和陳潮還是痛快且堅定:「哪有見死不救的道理?下次再遇到類似的事,我們還是會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這樣做。」

即便有人要承受失敗的後果。

2024年11月23日,賴薇莉帶著孩子在清華大學西球場上踢球,意外遇到了一名男子暈倒,這個加入北京市軍紅救援隊才7個月的誌願者,第一時間衝了上去。

回想起男子暈倒後臉色蒼白、嘴唇發紫、失去意識、沒有呼吸的情形,賴薇莉還是會緊張到心跳加速。這是她第一次救人。雖然此前已經參加過多次急救培訓,但使用的都是假人模型,眼下要救的卻是真實的生命。心跳加速、全身發抖,但賴薇莉一直沒有停下手中救人的動作。

身旁的人也在為這場救助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AED被人從籃球場取來,有人在通過120電話及時向醫護人員轉述男子情況,按壓、數秒、按壓……眾人齊心救助中,男子終於恢復了呼吸。

不少人認為她的救人動作不夠規範,這讓冷靜下來的賴薇莉也開始複盤自己的救援。「別人指出了缺點,我就應該去改正,我們都是普通人,相信以後會做得更好。」賴莉薇覺得,自己對生命變得更加敬畏。

即便有人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其中一個人叫欒留偉,犧牲時只有41歲。

2024年8月10日是他小女兒的三歲生日,那天,他帶著兩個女兒在河北固安慶生時,聽到附近的永定河中有人呼救,他跳下水,和旁人合力救起三個小孩,又轉頭去救遠處的另一人。

這不是他第一次下水救人。他的老家在山東寧陽縣良村,村子不遠處就是水庫。小時候,每到夏天,他都和小夥伴泡在水裡,十多歲那年,他救過一個嗆水的人。然而這次,因為體力不支,欒留偉最終沒能上岸。

1月7日,新京報第十八屆感動社區人物致敬禮現場,救人者趙金(趙金兒子代領)、欒留偉(欒留偉妹夫代領)。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攝

在這場救援中,另一位逝者少有人知道。在鮮有的報導里,他被稱為「另一名群眾」,在河邊休息的時候救了人。

這位64歲的老人名叫趙金,住在河北固安縣的西北村。他年輕時參過軍,退休後務過農,當過村里的書記,也打過零工,忙碌了一輩子。這幾年,趙金在縣城里一家越野基地幹活,工作是確保騎越野電單車遊客的安全,瑣碎且辛苦。

出事那天是一週里最繁忙的週末。照計劃,趙金應該騎著那輛綠色花紋的越野電單車在車隊末尾,確保遊客們跟上隊伍,返回基地。再忙一陣,兒子就要結婚了,他最大的心願就要了結。

但他和欒留偉一樣,聽到了河裡傳來的呼救聲,隨後衝了過去,跳入水中,再也沒能上岸。

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親。在致敬禮現場,趙金的兒子再次回憶起父親救人的經歷。他低下頭,哽咽地說不出話,沉默片刻才說道:「我相信父親即使沒有犧牲,他下一次一定還是會救人。他是一個平凡的人,但是他做了不平凡的事情。」

欒留偉的妹夫杜躍則是從忙碌的火鍋店匆忙趕到致敬禮現場。這家店面是欒留偉生前最上心的事之一,去世後,不少人特意從外地趕到火鍋店支持,還有人吃完飯把錢壓到盤子下,服務員收拾衛生的時候發現錢想還回去,但是客人已經離開。

「前段時間,我們把一些錢捐給紅十字會,把愛心傳遞下去。」杜躍說,家人也會守護好欒留偉的火鍋店,把店長久地經營下去,用心做好口味、衛生和服務,讓大家滿意。

一重責任

有時行動靠的只是一種本能。

2024年8月31日晚,駕車行駛在河南鄭州環城高速公路上時,28歲的王廣洋意外發現了一輛側翻的汽車——車身坑坑窪窪,車頂凹陷,天窗、擋風玻璃都有不同程度的破裂,車身周圍全是白色碎片。

「搭救處於危險中的群眾,是我們消防員的本能。」身為北京市順義區消防救援支隊李遂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員,王廣洋始終這樣認為。儘管自己正在休假,但這樣的本能讓他沒有絲毫猶豫,跟車上的妻子打了個招呼,就下車去查看。而此時的白色車輛隨時可能爆燃,使王廣洋身陷危險。

他來回往返三次,把渾身是血的駕駛員、困在車里的三個孩子帶到安全處又折返回去,扶著行動不便的老人一點點向外挪。即便面對感謝,他也只是答道: 「救人是我們消防員的義務。」

1月7日,新京報第十八屆感動社區人物致敬禮現場,王廣洋(右)。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1月7日,新京報第十八屆感動社區人物致敬禮現場,王廣洋(右)。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義務」是什麼?在林潔的世界里,「義務」是藏區學生們在自己的嗬護下像格桑花一樣,美好、幸福,茁壯成長。

她是一名援藏教師,2022年春,在北京市海澱區玉泉小學工作的林潔以行政崗位參與到「組團式」援藏教育工作中,成為了拉薩市實驗小學的副校長,其間在當地開展系列的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工作。

在這裏孩子們真誠燦爛的笑容感染著林潔。曾經她的姐姐也是一名支援邊疆的教師,每次分享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故事,姐姐的眼裡總是閃著光。林潔忘不了姐姐的眼神,現在她終於明白了這份意義。

在劉軍的理解里,「義務」是老人們忘記年齡和煩惱,拿起畫筆盡情描摹世界。

劉軍曾在天津美術學院就讀,2013年,時年27歲的劉軍到北京市順義區北石槽鎮辦了一個國畫班,主要教少年兒童畫畫,勉強掙點餬口錢。一位65歲的農村「空巢老人」找上門來,說自己看著心動,也想摸摸畫筆。劉軍不忍收學費,義務教授零基礎的她畫花鳥,延續至今。

2019年初,北石槽鎮下西市村幸福晚年驛站「老年書畫班」成立,劉軍成為驛站的誌願老師,每週教下西市村的老人畫兩個小時國畫,班里的學生從10餘人逐漸擴至60餘人。此後,劉軍相繼在其他村落的老年驛站義務教老年人學國畫,年紀最長的學生今年已近90歲。截至目前,劉軍的老年徒弟已有100餘人。

這些老人大多毫無繪畫基礎,但在劉軍看來,藝術不分老幼,學畫畫永遠不遲。他想讓更多的農村老人在畫畫中修身養性,親近藝術和真善美,讓晚年生活更有趣味。

在劉超穎的眼中,「義務」之外,還可以更進一步。

她是北京市東城區檢察院檢察官,工作13年來,幫扶過100多位未成年人。她和他們的聯結從案內到案外,有的持續了很多年,成為了這些未成年人的「知心人」和「領路者」。在劉超穎眼中,一個未成年人一旦進入司法視野,他的處境就不是當下看到的案件這麼簡單,一定是有更深層原因的,而要想擺脫這種處境,就得家庭、社會、學校各方面綜合發力來幫助他。所以作為檢察官,劉超穎要走出案子,聽見未成年人的求救,來最大限度地幫助他們。

「人類社會不會放棄失足的少年,他們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在劉超穎辦理過的案件中,雖然幫教過程困難重重,但孩子們的改變也給了劉超穎堅持下去的動力。

在致敬禮現場,還有兩位特殊的來賓——糖豆和仔仔,它們是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警犬技術支隊(以下簡稱「警犬支隊」)的警犬,在訓導員的引領下,向嘉賓們展示了隨行、嗅出危險品等特殊的技能。

警犬支隊成立70年來,見證了城市發展進程和社會公共安全服務的變遷。警犬支隊日常最重要的工作是刑事現場勘查和防爆安檢。

從警24年的劉鳳義介紹,如今警犬支隊的任務更多是安檢和尋找走失走散的群眾。「我們工作重心的調整和警犬作訓科目的變化,反映了社會治安的走勢——首都治安越來越好。」然而,有些東西一直未變。

帶犬從警24年,劉鳳義的任務越來越重,榮譽越攢越多,但他始終堅持著清晨放犬的習慣,他也要求徒弟楊旭這樣做:「這份工作最重要的是有愛心、耐性和責任心。」

1月7日,新京報第十八屆感動社區人物致敬禮現場,警犬技能展示。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1月7日,新京報第十八屆感動社區人物致敬禮現場,警犬技能展示。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在致敬禮現場,還有許多獲獎個人和團體出席。他們在社會各個角落,共同守護美好的生活。

他們當中有萬米高空救人的醫學生高穎筠,有打開服刑人員內心鑰匙的獄警唐晶晶,有堅守在大山裡的民警李東昇,還有結繩救下溺水者的三位大一新生焦柏銘、焦煜軒和王奕然。

就像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滕盛萍在致辭中表示的,一個又一個的感人故事,跨越了地域,始終傳遞著愛與勇氣,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入圍者們用行動詮釋著首都市民熱情開朗、大氣開放、積極向上、樂於助人的精神品質。

新京報記者 左琳 實習生 武亮亮 彭衎

編輯 楊海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