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媒:中國模式成全球脫貧範例
參考消息網4月9日報導 巴西《論壇》雜誌網站4月6日刊登題為《消除貧困:以怒江為例》的報導,記者為拉斐爾·安歷基·澤爾比圖。報導編譯如下:
中國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已經成為團結進步的範例:自治州居住著22個民族,共53.5萬人,少數民族人口佔該地區人口的89.31%。
自治州內山地和峽穀佔98%的面積,水、森林、生態資源和礦產等自然資源豐富,是中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州。優美的自然風光推動了當地旅遊業發展。
對於今天到訪這個自治州的人來說,很難相信當地56.24%的人口曾經生活在貧困之中。在中國共產黨和當地政府的領導下,在中國東西岸城市扶貧協作結對計劃的推動下,怒江已經消除了貧困,成為中國消除貧困和鄉村振興的成功範例。
3月29日,我在怒江參加了「2025減貧治理與全球發展(怒江)國際論壇」,今年論壇的主題是「共促鄉村全面振興 共謀現代化發展」。
該論壇旨在促進中外政府部門、政界人士、企業家、活動家、科學家和各領域專家在脫貧攻堅領域的思想和經驗交流。
來自巴西的蘭州大學法學院教授道格拉斯·德·卡斯度彭利拿比較了巴西與中國消除農村地區貧困的模式。「巴西的財政能力意味著這種模式是自下而上的,以家庭農業為基礎,在當地分配糧食,其優勢在於傳統知識得到了保護,併成為與貧困和消除貧困有關的公共政策發展的一部分。而中國的模式則是自上而下的,中國擁有雄厚財力,所以當投資到達社區時,這種模式就形成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強調,在消除貧困之後,中國又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即通過鄉村振興戰略防止返貧並推動進步,「中國的經驗證明,發展中國家只要有韌性、毅力和戰鬥精神,就能消除貧困」。
根據各地的特點和需求,當地政府有針對性地開展了扶貧工作。
論壇出席者有機會參觀了和諧社區,該社區是為接收從偏遠地區搬遷過來的居民而建。
該社區建在公路旁,有一個政府服務中心、一個為老人提供免費餐的公共餐廳、一所幼兒園、一所小學、一個衛生站、一個派出所、一個兒童活動中心和一個老人活動中心,還有超市和商店。
一些居民獲得了務農的土地。當地還修建了一個公共市場,供居民出售農產品。還有人創辦了小企業,或在當地商業部門或社區外就業。
對於那些需要照顧孩子或老人的人來說,棒球製作工坊提供了便利的工作條件,讓他們可以在家工作,而且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
中交怒江綠色香料園區毗鄰和諧社區,旨在為搬遷居民提供就業機會。
在開展農業、工業和科研活動的同時,鄉村旅遊也在發展。遊客可以參觀一些食品生產線,品嚐和購買當地產品,還可以漫步種植園,欣賞美麗的風景。為進一步提升遊客的體驗,當地還修建了探險步道。
怒江農業生產的一大亮點是咖啡。對於出生在聖保羅地區的我來說,漫步於怒江的咖啡種植園,參觀咖啡加工廠,彷彿回到了童年時代。但與巴西不同的是,中國投資於創新,推出了各種咖啡產品,以迎合各種口味。(編譯/王萌)

3月26日,工人在怒江州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和諧社區棒球工廠製作棒球。(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