顆粒歸倉保民生 科技賦能促增收——甘肅「三夏」生產穩定有序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馬國順
盛夏時節的隴原大地,麥浪翻滾的豐收圖景與機器轟鳴的搶種場景交相輝映。2025年「三夏」期間,甘肅省農業農村系統緊扣糧食安全核心任務,以高效機械化作業築牢豐收根基,以科學防災減災應對旱情挑戰,以「四良融合」激活單產潛力,在廣袤的隴原大地上,書寫出「顆粒歸倉、應種盡種」的奮鬥篇章。
機械化護航「三夏」進度 豐收底氣持續夯實
7月中旬,甘肅各地「三夏」生產進入收尾階段,一組組亮眼數據勾勒出豐收輪廓:全省冬小麥累計收穫744.84萬畝,收穫進度達96.42%,機收率穩定在96%以上;春小麥累計收穫82.46萬畝;冬油菜收穫近尾聲,162萬畝種植面積已全部完成收穫;複種作物面積累計達328.02萬畝,其中糧食作物169.53萬畝,夏玉米、豆類、薯類等秋糧作物已按農時落地,為全年糧食產能再添底氣。
這份成績單背後,是全省上下對農業機械化生產的硬核保障。省農業農村廳提前成立「三夏」機收工作專班,製定應急工作預案,公佈142部服務保障熱線,發放6000張聯合收割機跨區作業證,在主要交通幹線設置436個跨區機收接待站。徽縣的麥田里,秸稈打捆機與旋耕機緊隨收割機同步作業,一次完成收割、秸稈處理與土地旋耕,為麥後複種節省了寶貴時間。
技術服務下沉一線成為提速關鍵。全省組織投入40萬台(套)農機具投入「三夏」,15.7萬名機手、修理工經專業培訓上崗。在平涼市什字鎮,農機技術人員現場指導農戶調試收割機,通過精準調整割台高度、行進速度,將小麥機收損失率控制在較低水平。據統計,全省設置213個機收損失監測點,通過全程監管確保糧油作物減損增效,預計挽回糧食損失超3萬噸。而這一系連儂機服務的強化,正得益於全省用於農機作業補貼、跨區服務保障的專項投入,讓「機器換人」既有政策支持,更有資金托底。

為跨區作業農機手設置的服務點,除提供休息外還負責發佈當地農機收穫需求信息。
抗旱防汛雙線作戰 築牢糧食安全防線
今年「三夏」,甘肅農業生產遭遇極端天氣多發的嚴峻考驗。4月中旬以來,全省旱情早發重發,部分地區土壤墒情不足,對冬小麥灌漿和夏播作物出苗造成威脅;進入6月,部分地區又遭遇短時強降雨,給麥收晾曬和田間管理帶來挑戰。面對「旱澇交替」的複雜局面,省農業農村廳迅速啟動應急響應,打出「預警-指導-資金」組合拳,為作物生長保駕護航。
精準預警是防災減災的關鍵。入夏以來,我省農業部門聯合氣象系統發佈農業災害預警信息22期、風險災害提示5期,針對幹旱、冰雹等災害製定專項防禦方案。農戶根據預警提前採取應對措施,為作物生長築牢防線。
與此同時,農業生產技術指導與資金支持同步發力。省農業農村廳印發《小麥玉米馬鈴薯抗旱技術措施》,組織2000餘名農技人員分片包抓,推廣覆蓋保墒、集雨補灌等實用技術。在天水市武山縣,利用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改造的老舊灌溉設施全面啟用,通過智能化控水系統精準補水,使受旱麥田及時「解渴」;部分地區採取「引水上山」等工程,解決了複種作物的灌溉難題。省級財政緊急下撥2000萬元抗旱資金,專門用於支持受旱市縣購置灌溉設備、調配應急水源,讓每一分錢都用在「解渴」關鍵處。
針對我省「七下八上」「旱澇急轉」等情況多發的現狀,全省各地加大力度推動防災減災體系不斷完善。全省312個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與522支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24小時待命,在遭遇短時強降雨時,迅速組織排澇機械搶排田間積水,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從抗旱到防澇,我們隨時切換‘作戰模式’,確保糧食生產不受大的影響。」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負責人表示。

河西地區實施「一噴多促」作業。
「四良融合」激活潛力 單產提升成效顯著
推動糧食增產,著力單產提升是最為重要且有效的抓手。
今年「三夏」期間,甘肅以「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融合為主要舉措,讓科技紅利在田間地頭充分釋放,多項作物單產創下新高。這背後,54.28億元涉農資金的精準投放成為重要支撐——從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到綠色高產創建資金,從玉米大豆復合種植補助到規模主體單產提升獎勵,每一筆投入都精準對接增產需求。
良田建設是單產提升的基礎。我省從涉農資金中安排300萬元專項資金,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區、耕地輪作區域開展耕地質量監測,通過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等措施提升土壤肥力。靈台縣什字鎮千畝冬小麥示範片,經土壤改良後畝產達535.7公斤,較周邊地塊顯著提升;張掖市甘州區的耕地輪作示範區,通過「麥後複種豆」模式,土壤肥力持續改善,為作物高產提供了「沃土」支撐。
良種推廣支撐起單產提升根基。依託涉農資金中的良種補貼項目,《甘肅省2025年主導品種和技術目錄》發佈後,隴鑒系列冬小麥、隴薯系列馬鈴薯等新品種加速推廣。東鄉縣唐汪鎮照壁山村的設施大棚里,早熟馬鈴薯冀張薯12號畝產達4074公斤,刷新當地紀錄;秦州區平南鎮的油菜田,通過新優品種與配套技術結合,畝產突破200公斤,較傳統品種增產顯著。全省累計推廣糧油新品種16個,良種覆蓋率提升至96%。
良法應用破解單產提升生產瓶頸。在18個由綠色高產創建資金支持的糧油單產提升整建製推進縣,集成技術模式讓「藏糧於技」落地生根。秦州區推廣油菜免耕施肥溝播、無人機精準飛防等12項關鍵技術,帶動小麥畝產超400公斤;張掖市甘州區的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基地,採用「4+4」「4+2」等高效模式,實現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全省已落實復合種植36.49萬畝,在8個節水增糧推進縣,水肥一體化技術實現「節水又增產」。
良機效能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農機與農藝深度融合,讓先進技術「用得上、用得好」。慶陽市推廣小麥淺埋滴灌技術,通過機械精準布設滴灌帶,節水30%以上,畝產提高10%;徽縣、成縣等地實現「機收+旋耕+播種」一條龍作業,複種大豆搶時增效,為秋糧增產爭取農時主動。
如今,全省夏糧收割已近尾聲,秋糧作物長勢良好。甘肅正以政策護航、科技賦能、防災固效的多重保障,穩步邁向全年糧食產量1260萬噸以上的目標。

農技人員開展小麥測產和農機收穫損失率測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