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橋下空間整治效果,北京對使用行為劃「紅線」

隨著北京橋下空間整治提升工作的持續推進,一批橋下停車場已面向公眾開放,全新改造後的橋區交通流線也助力交通緩堵。近日,西城區完成了全區4處橋下空間整治提升工作,在核心區內挖潛出一批停車資源。

為避免橋下空間亂象「反彈」,北京已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確保橋下空間長期安全有序,鞏固整治提升成果,同時對橋下空間的使用行為劃出「紅線」,明確了相關禁止的行為。

廣安門橋下停車場。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廣安門橋下停車場。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廣安門橋下停車場129個車位方便周邊就診患者停放

7月24日,記者在西二環廣安門橋下看到,全新改造後的橋下空間停車場已經啟用,下午2點時,停車場內停滿了車。記者瞭解到,此處停放的除了附近單位的長租車輛外,還有不少來辦事、就醫市民的車輛。

「我們在治理過程中,把橋下空間交通優化與停車環境緊密融合,緩解了周邊單位、居民及就醫患者的停車難。同時,還能有效補充公共服務,讓橋下空間真正持古利用。」西城區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瞭解,廣安門橋下空間的改造注重功能復合與安全提升。作為二環路重要橋樑,其橋下空間橫穿廣安門外大街、廣安門內大街,周邊涵蓋居民小區、單位及廣安門醫院,交通與停車需求集中。整治中,施工團隊拆除橋下管理用房及護欄,重新規劃空間佈局,新增了綠化花箱,美化環境;在停車資源優化上,重新鋪設瀝青路面,共施劃129個車位,有效緩解了周邊停車壓力,便利了就醫患者。

在安全保障方面,廣安門橋下停車場增設人行專用通道,並在路口開闢人行專用出入口,將行人引導至場外人行橫道等候區,實現人車分離。

改造後,廣安門橋下停車場增設人行專用通道和專用出入口,並與城市慢行系統銜接。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改造後,廣安門橋下停車場增設人行專用通道和專用出入口,並與城市慢行系統銜接。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西城區4處橋下空間整治提升完成

目前,西城區已完成全區4處橋下空間整治提升工作,包括2處橋下空間整治,2處橋下空間提升,通過精準施策,針對不同橋下空間特點分類推進。

其中,官園橋等2處提升點位,通過系統性改造釋放空間潛力,更新改造公共停車位224個。

官園橋作為西城區交通的關鍵節點,周邊商務辦公與居民生活區密集,停車需求突出。改造中,對3處橋下空間進行升級,拆除原有管理用房及護欄,同步實施地面挖掘、線路管路入地、強弱電改造、瀝青鋪裝等工程,最終新增75個停車位,配套完成85平方米綠化,並設置照明與監控設備。改造後,車位利用率顯著提升,有效緩解了周邊「一位難求」的停車困境,後期還將安排專人定期巡視保障運營。

此外,西便門橋等2處整治點位,結合日常運維開展基礎優化,例如平整地面、升級護欄、補齊安防設施等,使橋下空間實現安全、通透、整潔目標,後續將根據實際使用情況逐步落實更高標準的提升要求。

北京對橋下空間使用行為劃「紅線」

「現在橋下空間改造後效果不錯,會不會以後又變回原先雜亂無章的樣子?」「未來這些橋下空間的停車場會不會被佔用,無法向普通市民開放?」對於北京橋下空間的治理,公眾也有自己的擔憂。

記者從北京市交通委瞭解到,為進一步規範橋下空間使用管理,鞏固整治提升成果,北京市已印發《北京市橋下空間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通過明確部門職責、完善監管體系、細化管理要求,構建起橋下空間管理的長效機制,為實現橋下空間長期安全、有序、規範使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辦法》還將橋下空間納入一體化綜合監管體系,通過跨部門綜合監管、非現場監管、「風險+信用」分級分類監管等創新方式,結合「雙隨機、一公開」檢查、專項檢查和全覆蓋檢查,全面強化對橋下空間使用的日常監督與動態管理,確保各項規定落到實處。

針對橋下空間整治提升後的長期安全使用,《辦法》對管理細節作出了明確而嚴格的規定。一方面,強調橋樑設施安全防護,要求採取必要措施並保持安全間距,保障橋樑運行及車輛、人員通行安全;預留橋樑檢查和養護維修的專用空間,明確橋下空間使用方需無條件配合養護作業。

另一方面,對橋下空間的使用行為劃出「紅線」:使用期間必須保持設施及空間整潔有序;涉及佔用、挖掘道路或架設管線等行為,需依法取得行政許可;嚴禁傾倒垃圾、存放與使用功能無關的物品;嚴禁用於生產、生活、居住或使用燃氣、明火;嚴禁存放、使用易燃易爆物品或化學危險品。

北京市交通委城市道路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表示,《辦法》的出台,是北京市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的重要舉措。通過建立長效管理機制,鞏固前期整治提升的成果,讓橋下空間真正成為服務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的有益補充,並為城市橋樑的安全運行提供保障。下一步,各相關部門及各區將按照《辦法》要求,細化落實措施,加強協同聯動,確保各項管理規定全面落地。

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