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賣了200萬件,國博「銷冠」為何是冰箱貼

來源:中國青年報

觀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排隊購買鳳冠冰箱貼。視覺中國供圖觀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排隊購買鳳冠冰箱貼。視覺中國供圖

7月19日中午12點多,中國國家博物館現場誕生了一名「幸運觀眾」。來自四川成都的教師羅莉,買到了第200萬件鳳冠冰箱貼。而不到4個月前,3月25日,100萬件的紀錄也才誕生。當天,買到第100萬件鳳冠冰箱貼的「幸運觀眾」——來自山東東營的李雅菲,受邀重返國博,為羅莉頒發紀念版鳳冠冰箱貼及收藏證書,完成了一次「接力」。

鳳冠冰箱貼有多火,不用贅述,它已成為社交場合的「硬通貨」,一「貼」難求。如果說來北京旅遊,國博是「必到地」,那麼鳳冠冰箱貼,則位列進國博之後的「必買榜」。這在年青人中堪稱「共識」的經典攻略,其實仔細推算,形成並不算太久,畢竟,7月19日正是木質鳳冠冰箱貼上市一週年。

一個小小的冰箱貼,成為博物館文創界的「銷冠」。國博刷新的紀錄在意料之中,也並非特例。喜歡逛博物館的年青人不難發現,近年來在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冰箱貼往往被擺在最顯眼的位置,獲得最多的關注、帶動最多的消費。

所以,為什麼是冰箱貼?外形美觀、方便攜帶、價格適中……這些是必要不充分條件,在這些維度,冰箱貼還有很多競爭對手。想要回答,需要稍稍回溯下博物館文創的發展歷程。

我認為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1.0階段,文創還被稱為「紀念品」,主要分為兩大類,文物仿製品,或者將文物圖案簡單地印在馬克杯、筆記本、冰箱貼上;2.0階段,文創誕生了,故宮博物院的「朝珠耳機」,是這一階段的代表之作,注重創造文創在生活中的實用場景;3.0階段可以視為2.0階段的進化,文物成為IP,以更抽像的方式與文創產品結合,比如湖南博物院的「狸貓」系列,即來自馬王堆漢墓漆器上的常見圖案,這時,漆器誠可貴,萌寵更動人。

4.0階段,即當下,冰箱貼成為現象級的品類。有趣的是,其實早在1.0階段,冰箱貼就已經存在了。當然,從創意設計和製作工藝上,現在有了很大進步,各種材質、各種花樣、各種小巧思。但兜兜轉轉,冰箱貼的唯一使用方式依然是貼在冰箱上。這是否與此前強調的博物館文創要有使用價值、要深入生活有所偏差呢?

我並不認為這是兩條相反的發展道路,它們的文化源頭與未來指向完全相契,只是因為這一屆年青人對「實用」、對「生活」,有了更多理解。實用與生活,可以是用文創耳機聽歌、用文創杯子喝水、用文創帆布包搭配OOTD;也可以是每天清晨,走到冰箱前覓食時,一眼看到那一大片從全國各個博物館帶回來的冰箱貼,生活就不只是眼前的「班」,還有那遠方的「館」。

其中的關鍵詞,是情緒價值,這在近來已被各行各業視為「銷量密碼」。但我相信,冰箱貼「爆款」的橫空出世,並沒有那麼多預謀,也許最初只是出於對一個古早品類的常規升級。但漸漸地,冰箱貼被年青人開發出了更多「情緒價值」,比如,記錄足跡、交換社交貨幣等。從這個意義上,冰箱貼文創的文化內涵,可以視為年青人與博物館的「共創」。

曾和某博物館文創負責人聊天,他戲謔地說:「如果冰箱貼‘有用’,你還會買那麼多嗎?」

我理解為,物理意義上的「有用」,因為明確的功能性而讓人較容易產生滿足感,買回來如果不用,甚至還有些「浪費」的負罪感;但情緒上的「有用」,情隨事遷,常買常新,每一個冰箱貼都記錄了不同的人生旅程,一個都不能少,何況,每一個都貼在冰箱上,都用上了呢!

博物館冰箱貼的故事背後,是歷史的文化積澱與年青人青春潮流之間的合作愉快。這也正是博物館文創的初心。博物館本就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在中國的歷史,從1905年創辦的南通博物苑算起,剛剛120年。當逛博物館成為年青人的生活方式,博物館的形象也有了更具象的現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