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博物館「流動」到大千世界 在成都地標景區偶遇「蜀地珍寶」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當象首耳獸面紋銅罍的紋飾,彷彿訴說著古蜀青銅文明的璀璨;當漢代說唱俑的憨態,引得遊客們駐足模仿;當芙蓉花瓣金碗的精巧工藝,讓圍觀的市民忍不住拿出手機拍照……盛夏8月,來到成都寬窄巷子,這裏人潮如織,滿是天南海北的遊客。此時,載著數千年歷史文化的「流動博物館」出現,成為了這裏的一道獨特風景。

8月1日晚,「四川博物院流動博物館‘文明奇遇’城市巡展」活動在成都寬窄巷子舉辦啟動儀式。現場,不僅精選了四川博物院青銅器、書畫、畫像磚等不同類型的20餘件珍貴文物複製品展出,更有書畫老師現場即興創作、漢代畫像磚拓印、古代體育等項目亮相。
「可以拍得均勻一點呢。」「拓完後的紙張要晾乾哦。」活動中,漢代畫像磚拓印體驗區可謂人氣爆棚,想要體驗的遊客排起了長隊,工作人員也在現場不停指導。其中,一位來自北京的李先生帶著一家三口來旅遊,他的孩子剛體驗完了現場拓印,覺得趣味十足。「第一次體驗,很新奇。」他這樣告訴記者。

據介紹,作為中央和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四川博物院始終秉持「公眾的需求就是我們的追求」辦館理念,並在2009年創新建立了「大篷車流動博物館」。「截至2025年7月,四川博物院‘大篷車流動博物館’完成巡展138站,覆蓋四川省50個市、州、縣,行程40餘萬公里,惠及160餘萬觀眾,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好評。」現場,四川博物院副院長鍾玲這樣介紹道。
此前,四川博物院的「大篷車流動博物館」常走進邊遠山區等地方開展公共文化服務。而此次走進城市之中,又是為何呢?四川博物院公眾服務部主任王瑞昌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說道,長期以來,「流動博物館」所堅持的理念是把優質的文博資源推進基層,而此次城市巡展,是對「流動博物館」模式的深化拓展,將文博資源與城市商圈、旅遊場景有機融合,切實提升公眾文化獲得感。

「其實,在旅遊景區等地點,外地的遊客比較多。我們可以主動把優質的文博資源推薦給遊客,讓他們走進博物館,走進四川博物院,瞭解巴蜀文化。」王瑞昌還談到,活動現場特別設置的互動項目,都是經過了精心的選擇,譬如投壺等古代體育的體驗,也是呼應即將在成都開啟的2025年第十二屆世界運動會。「除本次寬窄巷子站外,後續還將把流動博物館開進成都更多城市地標景區中,讓更多市民和遊客在休閑遊憩中邂逅文明、感知歷史。」
本文圖據四川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