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回應傳媒就黑水虻處理雞廢料先導計劃的查詢

就傳媒有關環保園以黑水虻生物轉化技術處理雞廢料先導計劃的查詢,環境保護署(環保署)今日(五月十七日)回應如下:
 
政府一直有計劃透過先導計劃嘗試以不同技術,包括生物科技,來處理禽畜廢料,吸取經驗及收集數據,比較不同技術的優劣和成本效益,以助制訂長遠處理安排。
 
就雞廢料而言,環保署於二○二一年透過公開招標形式聘請承辦商提供服務,在環保園試驗以黑水虻技術處理雞廢料,轉化為魚糧及肥料。合約營運期為一年,承辦商會在營運期完結後拆卸設備並歸還用地。有關設備於二○二三年二月完成安裝及開始運作,每日處理約10公噸雞廢料,即全港雞廢料產生量的四分之一。合約原定於二○二四年二月完結,為收集更多數據,環保署與承辦商共同協訂將營運期延長六個月至二○二四年八月。
 
同時,環保署成功試驗在O.PARK2以「共厭氧消化」技術處理豬廢料,至今效果理想,現時O.PARK2每日平均處理20公噸豬廢料,佔全港豬廢料產生量一半。
 
緊接黑水虻先導計劃,環保署將基於以「共厭氧消化」技術處理豬廢料的成功經驗,於八月開始試驗以「共厭氧消化」技術處理雞廢料。首階段會試驗每日處理10公噸雞廢料以轉廢為能,並視乎效果進一步加大雞廢料處理量。環保署會根據黑水虻技術和「共厭氧消化」兩個先導計劃所收集的數據、營運經驗和成本效益等資料,制訂雞廢料的長遠處理安排。
 
至於以黑水虻技術處理廚餘方面,環保署正使用厭氧消化生物技術將廚餘轉廢為能。現時運作中的大埔和沙田污水處理廠的「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相當成功。由於本港土地資源珍貴,以黑水虻技術或其他技術處理大量廚餘都需要額外相當土地,未來環保署將會集中發展利用污水處理廠進行「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來提升整體廚餘處理能力。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