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三題:樹木及花卉保養

以下是今日(五月二十二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陸頌雄議員的提問和發展局局長甯漢豪的書面答覆:
 
問題:
 
據悉,近年大欖郊野公園的大棠楓香林、南昌公園及機場島等地點分別栽種了楓香、黃花風鈴木及櫻花等受歡迎植物,吸引市民及遊客慕名前往觀賞「打卡」。另一方面,有意見認為,香港氣候適合栽種不同品種的樹木及花卉,而花團錦簇及五彩繽紛的景觀不但令人賞心悅目,更可促進旅遊業發展及帶動經濟。然而據悉,現時本港大多數地區的樹木及花卉品種較為單一,亦欠缺適切保養。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各個政府部門(i)樹木管理人員人數及(ii)負責管理的十大主要樹木或花卉品種及其數目為何;
 
(二)發展局樹木管理辦事處及/或各個樹木管理部門有否制訂新準則以決定栽種哪個品種的樹木或花卉;
 
(三)會否考慮在更多地方栽種更多不同品種的樹木或花卉,以打造地區特色景點;如會,地點及品種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四)會否引入更多新技術,以確保樹木或花卉保持美觀及良好健康狀況;如會,詳情為何,以及當局如何確保有關政府部門及/或承辦商的員工能夠掌握該等技術;如否,原因為何;及
 
(五)有否就樹藝專業進行人力資源規劃,並為公私營機構的樹木管理人員提供更多專業培訓,以確保有足夠樹藝專業人員應付未來需求,乃至促進樹藝產業發展?
 
答覆:

主席:

發展局提倡「種植有方•因地制宜」,致力優化園境和樹木管理安排,發展可持續的城市景觀,令香港更為宜居。近年,政府各部門的植物配置着重促進生物多樣性,改善地方生態環境,並為氣候變化作準備,同時亦增加選擇顯花品種,優化園境。就問題的各部分,現回覆如下:
 
(一)主要樹木管理部門所護理的樹木數目及轄下的樹木管理人員人數(包括部門及承辦商人員)表列如下(截至二○二三年年底):

主要樹木管理部門 樹木數目
(計至最接近的百位數)
樹木管理人員數目(註一)
漁農自然護理署 28 400(註二) 87
建築署 143 700 209
土木工程拓展署 40 500(註三) 128(註三)
渠務署 16 900 95
路政署 580 300 215
房屋署 87 500 255
地政總署 不適用(註四) 215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542 600 313
水務署 149 100 42

註一:數字只包括日常參與樹木管理工作的人員,但不包括按需要暫時調配的人手,以及策略層面管理人員。
 
註二:數字只包括位處郊野公園內經常有人使用的地點及設施的樹木。
 
註三:基建項目中的樹木和樹木管理人員數目會因應項目階段而改變。
 
註四:地政總署管轄未撥用和未批租政府土地,並負責這些土地上沒有指定政府部門負責管理的樹木,作非經常性的護養工作。所涉樹木繁多,不具詳細數字。

綜合主要樹木管理部門的資料,最常見的10個樹木品種依次為台灣相思、白千層、榕樹、血桐、蒲葵、大花紫薇、朴樹、木麻黃、石栗、樟樹,共約27萬棵。近年政府部門亦多栽種有特色植物,如在市區的黃花風鈴木、紅花風鈴木、珊瑚樹、金蒲桃、假蘋婆,以及在郊區的楓香、木荷和大頭茶。
 
(二)及(三)發展局提倡「種植有方•因地制宜」,當中包括考慮種植空間、品種的適應力、特點和配搭,配合景觀設計及周邊環境等。發展局鼓勵樹木管理部門及業界栽種合適的植物以配合環境並發揮設計上的功能,同時可持續地健康生長。就此,發展局於二○一八年推出了《街道選樹指南》,並在二○二三年更新內容,列出80種樹木品種的資料,鼓勵增加城市內樹木品種的多樣性,供各部門及業界參考。
 
我們已為每區制訂綠化總綱圖,因應地區的特色,建議各區的主題種植,包括種植顯花樹木。此外,亦鼓勵樹木管理部門及工程部門,考慮在新項目及現有綠化空間的適當地方種植顯花植物。
 
現在各區已有更多顯花植物,如沙田石門安景街公園、大埔海濱公園及將軍澳香港單車館公園的櫻花樹,南昌公園及天水圍公園不同顏色的風鈴木,屯門公園及大埔廣福橋沿河的鳳凰木,九龍仔公園的洋紫荊等。政府於二○二三年宣布推行「悦目亮麗城市計劃」,分別在城門河畔及元朗明渠一帶進行城市美化工作,包括在城門河兩岸栽種宮粉羊蹄甲、黃鐘木(風鈴木)、櫻花等顯花樹木;及在元朗明渠兩旁種植簕杜鵑及其他顯花灌木。
 
(四)為了促進植物的健康生長,發展局已頒布技術通告,規定在新地面道路工程項目須預留足夠的生長空間作路旁綠化。此外,發展局亦制訂了《土壤質量改善指引》及《城市樹木土壤容量指引》,提供改良土壤的策略和方法,並定下新種植樹木的土壤容量和土壤深度的設計標準。
 
引入適用的科技管理樹木,有助監察樹木健康及結構,並追蹤其變化與異常情況。因此,發展局一直積極物色新興技術以優化樹木管理,與本地機構合作,通過研發及試驗計劃試用具潛力的科技,並和樹木管理部門分享相關進展和經驗。現時正使用或試行的主要科技包括樹木傾斜傳感器、利用斷層掃描的樹根探測系統、遙感多光譜圖像技術和三維光學雷達素描技術等。有關研發及試驗計劃的成果,將合適地透過指引或分享會發放,讓有關政府部門及承辦商的人員掌握該等技術。
 
(五)政府一直關注業界的人力情況,並投放資源培訓樹木管理人員。發展局於二○二○年年中推出兩億元的城市林務發展基金,吸引更多新人投身樹藝園藝業,以應付人手需求,並提升從業員的專業水平。基金支持推行多項措施,包括學習資助計劃,向學員提供學費資助及獎學金,鼓勵更多人報讀樹藝、樹木管理和樹藝相關工作的課程;透過見習生計劃,提供培訓津貼,協助樹藝和樹木管理課程畢業生接受有系統的在職培訓,獲取實際工作經驗,培訓期由18個月至三年。政府亦於二○二○年十二月推出樹木管理人員註冊制度,鼓勵所有合資格在職從業員以自願性質註冊,提升樹藝從業員的水平。截至二○二三年年底,超過870名人員已經註冊。此外,發展局每年為政府部門員工提供超過5 000個各式樹木管理培訓名額,包括專業培訓。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