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醫務衞生局副局長就「改革香港醫務委員會」議員議案開場發言

以下是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醫生今日(五月二十三日)在立法會會議就「改革香港醫務委員會」議員議案的開場發言:

主席:

我感謝張宇人議員提出的議案,以及黃國議員對議案提出的修訂。

引言

香港的醫護專業水平在全世界所有已發展的經濟體中名列前茅,這實在有賴各個醫護專業多年來在各自領域內建立的良好信譽。醫護專業的特色,就是這個專業需要面對、醫治和照顧病人的生老病死,整體的操守是建基於醫患關係,得到社會的信任是非常重要,所以醫護專業人員才可成為市民健康的「守門人」,政府高度重視他們的專業水平和操守,以確保醫療健康服務的質素符合標準,保障市民健康。

香港醫護專業奉行「專業自主」的原則,「專業自主」的意思,是指專業是有責任,我重申一次,是責任,去訂立、管控、提升自己的專業水準,由未註冊到註冊,以至註冊之後,都有責任自我檢視、糾正、進步,而這亦是獲得市民和病人信任的基本元素。專業要保護的是病人的權益和利益,所以,各個醫護專業法定規管機構是透過法例框架成立,以專業自主的原則進行規管,主要由相關界別的醫護專業人員組成,維護及提升相關專業標準和操守。與此同時,特區政府的責任是維護公眾利益,確保香港保持高質素的醫療服務和高效益的醫療衞生系統。為此,政府對醫護專業的發展有監督責任,以確保專業的規管機構按照法例賦予的權力以履行職責,回應社會需要及滿足市民期望。

近年對《醫生註冊條例》的修訂

正如剛才張議員(張宇人議員)所說,香港醫務委員會(醫委會)根據《醫生註冊條例》(《條例》)而獲賦予權力,處理醫生的註冊事宜,籌辦執業資格試,制訂專業守則及指引,以及就公眾作出的投訴,對醫生進行紀律研訊。政府尊重醫委會按照法例所作出的決定,以及醫委會作為醫生專業的官方代表,向政府就與專業相關的政策事宜提出建議。

政府不時檢視醫療專業的規管制度,確保有關管理局及委員會的組成和運作模式與時並進,並且符合社會需求。在過去八年,我們曾兩度檢討醫委會的組成及運作安排,並對《條例》進行相應的修訂,目的是革新醫委會的組成及職能,並保障市民和病人的權益,以及吸引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應對本地醫生人手不足的情況。

第一輪修訂於二○一六年提出,主要目的是改善醫委會的投訴調查和紀律研訊機制,以及跟進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的建議,增加醫委會業外委員的參與,增加問責性及公信力。為推展《條例》的修訂工作,政府成立三方平台,以促進醫生、代表病人權益及消費者權益的人士和立法會議員就《條例》的了解及溝通,並就修例建議提出意見和討論,尋求共識。該次修例對醫委會投訴調查和紀律研訊機制作出不少改善,以增加處理投訴的效率及公信力。引入的新機制包括設立研訊小組及增加業外人士參與研訊過程,增加審裁員的人數以確保有充足的業內及業外審裁員參與初步偵訊委員會及研訊小組工作等。在醫委會的組成方面,業外委員的比例亦大幅增加,業外委員的數目由原來四名(即佔所有委員的14%)增至八名(即佔所有委員的25%)。

第二輪修訂於二○二一年提出,主要目的是開闢名為「特別註冊」的新途徑,以吸引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回港執業,應對本地醫生人手不足的情況。醫委會轄下的特別註冊委員會(註委會)負責檢視與香港兩所醫學院課程質素相若的非本地醫學院課程,從而訂定獲承認醫學資格名單。註委會的成員包括公營醫療機構、香港醫學專科學院、病人組織和醫學院代表,以及其他業外人士如大律師,充分體現醫生專業和業外人士按各自的專長出謀獻策,彼此相輔相成。

對《條例》進行的兩輪修訂時日尚淺,對醫生專業的規管和醫生人手供應的效果正逐漸浮現,並有待進一步觀察。以處理投訴的時間為例,個別投訴的平均處理時間由二○一六年的六年,現時已減少接近一半,其中業外人士的參與亦大大增加了過程的透明度。在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方面,自《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於二○二一年十月獲通過後,註委會現時已合共承認了100個醫學資格,當中10個為內地院校頒發的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的人數亦穩步增長,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期間還經歷了新冠,已有超過270名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

結語

面對醫療發展日新月異,任何機構都需要主動適應新形勢、新挑戰,不能固步自封。醫護專業及其規管機構必須秉持自我革新的精神,不斷革新,以貼合世界發展的潮流和社會的期望。

因應專業的情況和社會對人力的需要,政府近期先後提出修訂醫護專業註冊相關的法例,包括分別在二○二三年年底和二○二四年年初向立法會提交修訂《護士註冊條例》和《牙醫註冊條例》的草案,增設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護士及牙醫的新途徑,並讓規管制度能夠與時並進。除此之外,我們早前已就《輔助醫療業條例》公布建議修訂方向,目前正在進行法律草擬工作。這些對其他醫療專業註冊法規的改革屬系統性改動,涉及整個專業內外很多持份者,對香港整體醫療專業人手的數量和質量同樣重要。我們現階段正聚焦這些工作,凝聚各界的共識做好法例的修訂,盡早紓緩本地醫護人手不足的情況,並提升整體專業水平。

與此同時,我們亦全方位開展多項關乎市民健康的重要工作,包括全面檢視政府提供或資助的牙科護理服務、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醫健通)、控煙、醫療儀器和藥械規管、應對抗菌素耐藥性等,上述改革均需要涉及一些法例的修訂。 政府當前將以繼續推展這一系列工作為首要目標,同時按輕重緩急、按部就班地推進其他市民關注的醫療健康政策措施。

至於議員對進一步改革醫委會所提的建議,我們持開放態度,並且樂意聆聽各界的意見。立法會秘書處在二○二三年十一月公布了一份研究資料,關於選定地方的醫務委員會的組成、投訴調查和紀律研訊機制。有關文件對英國、澳洲和新加坡的醫護專業規管機構的改革措施作全面分析。同樣作為已發展的地區,他們的經驗值得香港借鑑。 

主席,我樂意聆聽各位議員對議題的意見,稍後會再詳細回覆。

多謝主席。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