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司司長出席《粵港澳應急管理合作暨大灣區應急救援行動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儀式致辭

以下是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今日(六月十四日)在《粵港澳應急管理合作暨大灣區應急救援行動合作框架協議》(《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儀式的致辭:

尊敬的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徐加愛先生、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室務會成員向斌先生、廣東省人民政府常務副省長張虎先生、澳門特別行政區保安司司長黃少澤先生、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很高興今天跟大家聚首一堂,參與《粵港澳應急管理合作暨大灣區應急救援行動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儀式。首先,我代表香港特區政府,熱烈歡迎大家來到香港。

我還記得去年九月,粵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順利舉行粵港澳大灣區應急救援聯合會議暨交流考察活動。我們三方其後在短時間之內就《粵港澳大灣區應急救援行動方案》(《行動方案》)和《合作框架協議》達成共識,並在今年五月於江門進行代號「聯城——2024」的首次大灣區應急救援聯合演練,體現三地對應急救援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大灣區城市的緊密融合。

二十大報告提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包括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處置保障能力,並加強國家區域應急力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三地政府當然肩負重任,全方位提升整體的應急力量,以保障大灣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其中,隨着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的情況越來越頻繁,實在不容輕視。正如國家《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指出,大灣區是「典型的氣候脆弱區」,容易受到颱風、暴雨等影響。在廣東省方面,今年首四個月的降雨量明顯偏多,其中四月的平均雨量達到497.4毫米,相比一般同期多1.8倍。在香港方面,今年五月初出現特大暴雨,將軍澳更錄得一小時145.5毫米的特大雨量。種種情況反映極端天氣的挑戰迫在眉睫,強化大灣區的應急管理合作更形重要。

一直以來,粵港澳三地政府在應急管理領域上穩步推進交流合作。去年,我們曾經到澳門觀摩代號「水晶魚2023」的颱風民防演習,並在深圳參與代號「應急使命2023」的防汛演練。此外,我們不時邀請廣東省和澳門特區的領導來到香港,為大亞灣應變計劃的演習,提供專業指導和意見。 

今天,粵港澳三地政府簽署《合作框架協議》,為進一步推動大灣區的應急管理發展和救援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實在意義重大。三地政府將共同做好超前部署,完善大灣區的跨境應急救援機制,發揮三地應急管理部門的綜合優勢,加強防災、減災、救災的能力。我們的目標明確一致,就是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並更好統籌發展與安全。

在這裏,我代表香港特區政府,衷心感謝國務院港澳辦(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中聯辦(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應急管理部、公安部、國家海關總署、國家出入境管理局、廣東省人民政府,以及澳門特區政府,對《行動方案》和《合作框架協議》的鼎力支持。

展望未來,我充滿信心,香港特區跟廣東省以及大灣區各兄弟城市,必將繼往開來,貫徹落實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全力推動「平安大灣區」高質量建設,為國家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最後,我祝願今天的簽署儀式圓滿成功,粵港澳三地繼續繁榮穩定,大家身體健康、工作順利。謝謝。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