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在威海出席2024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市長論壇致辭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今日(十月二十六日)在山東省威海市出席2024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市長論壇的致辭全文:

尊敬的朱永新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倪虹部長(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林武書記(山東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羅斯巴赫主任(聯合國副秘書長兼人居署執行主任)、周乃翔省長(山東省省長)、各位嘉賓、各位代表:

大家好!我很榮幸有機會出席今天的盛會,與來自各地的嘉賓交流,也從各位的經驗分享中學習。今年世界城市日的主題是「共建人民城市,共享美好生活」,充分表達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城市發展的密切關係。

​城鎮化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但發展並不意味着完全把原來的除掉,更不可以是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今天我希望跟大家分享香港其中一個案例。

香港過去的發展主要是圍繞南面的維多利亞港。國家的發展戰略給予了我們龐大機遇。其中《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亦明確指出,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香港的面積只有1 100多平方公里,內有百分之四十是有法定地位的郊野公園,另外約有百分之十五是綠化土地,已經發展的土地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對於一個國際化城市來說,這比例既是我們的賣點,也是我們面對的挑戰。為了改善市民擁擠的生活環境,並開拓經濟發展,我們必須加大力度開發土地,我們現在積極推進的就是「北部都會區」項目。

北部都會區位於香港北部新界地區,它的範圍接近300平方公里土地,除了幾個以房屋發展為主的新市鎮在多年前已經發展起來,300平方公里內很多土地還沒有充分利用。

​我們去年出台了一個發展行動綱領,目標是把發展區內約30平方公里重新規劃,提供50萬套新房子,創造50萬個新職位,也透過產業園的發展,帶動整個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但由於我們是在北部都會區現有土地上作重新規劃,必須在新與舊之間保持融合,也必須在自然保育與發展之間平衡的課題下工夫。

北部都會區擁有豐富的藍綠生態、文化資源,以及濃厚的鄉村傳統,是一片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豐富生境生態的土地。

北都內有230多個新界原居民聚居的「認可鄉村」。這些鄉村不僅有很多法定古蹟和其他歷史建築,還擁有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我把這些文化傳承的考慮歸納為「點、線、面」。

在「點」的層面,我們會把歷史建築融入新發展區的規劃中,不會把它們挪開。我們會設立足夠的緩衝區、景觀區,打造廣場和休憩空間等。這些空間在傳統節慶時可以變成文化藝術活動空間,例如舞龍舞獅、盂蘭勝會、盤菜宴等,為非遺文化傳承提供更好的環境場景。

​在「線」方面,我們也會把傳統鄉鎮的歷史建築串連起來,設立文物遊徑。我們會加強旅客的配套設施,也會通過進一步完善傳統鄉鎮和新發展區之間的人行道系統和自行車網絡,提升城鄉互動。

另一個「線」的例子也與中華文化有關,對於西方朋友來說可能也有一點新鮮感。因為我們在規劃新發展區時,會特意劃定稱為風水帶的地方,以尊重傳統鄉村的風水景觀,也對老百姓對好風水帶來好運氣的期盼有一個交代,但這些風水帶同時也可以作為通風廊道把盛行風導向鄉村,可以說是現代科學與民間智慧的結合。

另一種「線」是北都寶貴的海岸線。雖然我們今天在威海,我們的海岸線跟威海世界級的海岸線真的不可相比,但北都西部的流浮山一帶也面向風景如畫的深圳灣,岸上有傳統海鮮市場,也有美麗的海岸。我們會把部分海岸線劃定為新的海岸保護公園,保護生境得以永續共享,同時也會善用這些自然景觀,發展生態旅遊,為旅客提供多元化的旅遊體驗,也讓當區居民得以從北都發展中獲益。

​北都的新田科技城將來會發展成為北都的產業重鎮,以科技引領,內有300公頃創新科技用地,但恰恰就在科技城的中間有七個認可鄉村,我們會把這些鄉村保留,也會改善這些鄉村的基本設施。在科技城的背部,大家也看到一大片濕地,裏面將會發展成為一個300多公頃的濕地保育公園,所以在科技城既有科技用地,也有中間的鄉村和背後的濕地保育公園。我們很期待看到這三方面共存時,會產生怎樣的化學作用。其實這種化學作用,在北都內一個逐步建成,我們稱為古洞北的新發展區,已經慢慢出現,因為這個新發展區已經有超過六萬套房屋逐漸建成,而我們也保留了它附近一條接近800年歷史的鄉村。在這個鄉村,我們保留了它的風水林和墓地,以及活化了鄉村前面的河道。

同時,我們也在河道附近建立了塱原自然生態公園,內有約11公頃的農業區,開放給受發展影響的農民,協助他們以生態友善的方式繼續耕作,所以名符其實達到「發展與保育共存」的目標。

雖然北部都會區面積接近300平方公里,但內裏有不少地方受到生態保護限制。舉例說,在米埔一帶有約15平方公里濕地是國家級拉姆薩爾濕地,附近也有30多平方公里濕地保育和緩衝區。這些生態比較敏感的土地有不少都在廣東省深圳和香港接壤的地區,為發展北都帶來挑戰。我們在平衡發展和保育方面的措施可以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的層面。

在宏觀的政策層面,我們把發展和環境保育提升至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在我們公布的發展策略提出建立完善的濕地保育公園系統,透過政府積極的保育工程和措施,而不是純粹的不干預,不但補償受發展影響的濕地,也整體增加北都的環境容量。

在新發展區的建設方面,我們會積極採用「藍綠排水建設」,激活原有河道,也會提升休閒用地的人均比例。

在微觀措施方面,我們在規劃每項設施時,都盡可能加入綠化和生態保育元素,其中一個例子是我們有很多的水庫和蓄洪池,我們會使用浮動太陽能板發電系統,亦因地制宜地安裝不同類型的太陽能發電設施。另一個例子是我們積極發展多元化的水資源,其中把排放水加工處理後成為再生水作非飲用的用途。這些新水源不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大大增加我們整個水資源的應變能力。

各位嘉賓朋友,香港北部都會區的建設已經開始,未來十年是關鍵時期。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建設」,並提出「城鄉融合發展是必然要求」。我們會繼續把「城市與鄉郊融合、發展與保育並存」的理念貫徹到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中。通過全方位的措施,構建美麗北都、建設美麗香港、共建美麗中國! 

我也歡迎大家來香港,感受在中國內奉行「一國兩制」的國際城市,作為中西文化匯聚地方的特色,並且見證我們進行中的發展,並給予指導。我在此祝願今天的研討會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甯漢豪在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市長論壇作主旨演講。
甯漢豪在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市長論壇作主旨演講。
甯漢豪在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市長論壇作主旨演講。
甯漢豪在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市長論壇作主旨演講。
甯漢豪在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市長論壇作主旨演講。
甯漢豪在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市長論壇作主旨演講。
甯漢豪在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市長論壇作主旨演講。
甯漢豪在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市長論壇作主旨演講。
甯漢豪在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市長論壇作主旨演講。
甯漢豪在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市長論壇作主旨演講。
甯漢豪(左)與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右)會面。
甯漢豪(左)與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右)會面。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