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一題:社區健康中心
以下是今日(十二月十八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陳凱欣議員的提問和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的書面答覆︰
問題:
政府於二○一○年起在多區規劃興建社區健康中心,而第一個及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當中亦有涵蓋興建新的社區健康中心。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是否知悉,現時社區健康中心的定位為何;各社區健康中心一般提供甚麼服務,以及當中哪些屬常設服務;
(二)是否知悉,現時各所社區健康中心的人手編制分別為何(按專業列出);
(三)是否知悉,過去五年,每年在各所社區健康中心接受普通科門診服務的人次(按偶發性疾病患者及長期病患者列出)和接受健康風險評估的人次分別為何;
(四)當局正計劃在哪些地區增設社區健康中心(按區議會分區列出),以及有關項目的詳情(包括落成時間)為何;
(五)鑑於有意見指出,社區健康中心與地區康健中心同樣被視為社區基層醫療服務的重要設施,兩者在提供服務方面的協調和分工為何;及
(六)鑑於行政長官在《2024年施政報告》提出,會整合同屬基層醫療服務的婦女健康中心和長者健康中心的服務,政府有否考慮同時檢視社區健康中心的角色定位及社區需要,以就各區增設社區健康中心提出更完整的規劃方案?
答覆:
主席:
就陳凱欣議員提問的各部分,醫務衞生局經諮詢基層醫療署和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後,現綜合回覆如下:
基層醫療是個人及家庭在疾病預防及治療的第一個接觸點,為市民在居住及工作的社區提供便捷、全面、連貫、協調及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香港的基層醫療服務以公營和私營界別雙軌並行的模式運作。為扭轉現時「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和觀念,政府正致力按照《基層醫療健康藍圖》(《藍圖》)所提出的改革措施加強以預防為重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
現時公營基層醫療服務由醫管局透過普通科門診診所提供。普通科門診定位於優先照顧低收入人士和弱勢社群,並供病情穩定的長期病患者,以及症狀相對較輕的偶發性疾病患者使用。普通科門診提供的服務包括醫生診症、一般護理(例如藥物注射及傷口護理服務),以及病人教育和支援服務。
為支援普通科門診的醫生診症,政府近年積極發展社區健康中心,分別於天水圍、北大嶼山、觀塘和北區提供服務。社區健康中心配合加強基層醫療發展策略和服務模式而設計,旨在提供綜合式跨專業醫療服務,為病人提供更全面的基層醫療服務,加強對病人的社區支援,特別是病況穩定而需要較多支援的長期病患者(如患多種慢性疾病而病情穩定的病人),幫助他們健康地留在社區,減少病人住院的需要。社區健康中心設有增強病人自理的服務及設施,鼓勵病人善用社區資源,協助病人提升疾病管理的能力,亦會提供全面及多元化的護理及專職醫療服務,例如一系列加強慢性疾病治理的基層醫療服務,包括為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等疾病的長期病患者進行健康風險評估及針對性護理。
此外,為進一步支援普通科門診及加強基層醫療在公營第二層醫療體系中發揮把關者的角色,醫管局亦透過醫院和診所服務點提供家庭醫學專科診症服務。此服務由家庭醫學專科醫生主診,透過以實證為本、以協定護理流程為主導的基層及第二層醫療轉介機制,處理一些病情相對複雜而適合在基層醫療層面接受治療的病人(如病情較穩定但仍需專科支援的病人),為他們提供綜合的疾病管理及支援。
醫管局普通科門診每年提供超過五百萬人次的門診服務。至於三間支援普通科門診的社區健康中心(不包括剛於二○二四年十二月十六日投入服務的北區社區健康中心)在過去五年的服務人次,以及當中的健康風險評估服務人次見附表。就人手安排而言,由於社區健康中心的基層醫療服務以跨專業方式提供,團隊包括醫生、護士、營養師、配藥員、視光師、足病診療師、物理治療師、藥劑師、社工、臨床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和支援人員等,醫管局在同一地區內的普通科門診診所和支援其服務的社區健康中心醫療團隊會在服務上互相支援,跨越不同服務計劃和服務地點,診所亦會按服務量調整人手編配,並無固定編制數目。
政府在規劃和發展公營基層醫療服務時會考慮一系列因素,包括基層醫療服務提供模式、區內人口結構變化及服務對象分布、區內基層醫療服務的供應,以及對公營基層醫療服務的需要等。為加強對患有長期病患的弱勢社群的跨專業支援,政府將在屯門第29區西、啟德發展區的新急症醫院以及聖母醫院內設立社區健康中心,有關工程正在進行中,預計於二○二五至二七年度起陸續竣工;政府亦計劃進一步發展社區健康中心,當中包括石硤尾、秀茂坪、長沙灣、錦田、大埔,政府會適時諮詢立法會的意見。
就私營基層醫療服務而言,政府正致力落實《藍圖》措施,重點強化「一人一家庭醫生」概念,特別是在慢性疾病管理方面,一方面建立病人與其家庭醫生之間的長遠醫護關係,另一方面減少公私營服務重疊,透過政府資助與「共同承擔」原則收窄公私營服務收費差距,以善用私營醫療資源。家庭醫生除了就市民的健康狀況提供治療外,亦可在其人生不同階段持續提供支援,例如疫苗接種、癌症篩查、慢性疾病篩查和管理、健康生活教育和自我疾病管理。
為加強支援家庭醫生,基層醫療署已在全港18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和地區康健站(統稱為康健中心),加強以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以作為地區醫療健康資源樞紐,連繫社區上不同界別的公私營跨專業醫療人員。現時康健中心透過策略採購、醫社合作和服務整合,為市民提供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包括推廣健康人生計劃、健康風險評估、疾病篩查、慢性疾病管理和社區復康等。同時,政府於二○二三年十一月中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慢病共治計劃」),建立家庭醫生制度和以康健中心作為樞紐,擴闊社區醫療網絡。
政府會繼續全方位推進公私營基層醫療發展。如二○二四年《施政報告》所述,政府會優化醫管局普通科門診作為弱勢社群的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加入慢性疾病篩查服務及加強護士診所服務。同時,政府亦會擴大「慢病共治計劃」的服務範圍至血脂檢查、研究整合醫管局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至「慢病共治計劃」,並加快發展康健中心,加強支援家庭醫生,實踐「一人一家庭醫生」的理念。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