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參會國翻倍,吉達會議能否為烏克蘭危機帶來“窗口期”?

當地時間8月6日,40多個國家代表在沙特吉達參加烏克蘭問題國際會議,在會後合影。

烏克蘭危機持續至今逾530天,各國對於盡快開啟政治解決危機的呼聲始終高漲。

烏克蘭問題國際會議於當地時間8月5日至6日在沙特第二大城市吉達舉行,共計42個國家的國家代表受邀參與此次會議,其中不僅包括烏克蘭與美歐等西方國家,還有中國、印度、巴西、南非、日本、韓國、印尼等國。

吉達會議是繼今年6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和平會議”之後,舉行的第二次有關烏克蘭問題的國際會議。兩次會議的顯著差異體現在出席國家的數量,派代表出席或連線參加吉達會議的國家數量是哥本哈根會議的兩倍多。備受外界關注的是,上次受邀參加哥本哈根會議卻未派代表參加的中國,此次向吉達派出了代表團。同時,烏克蘭與部分西方國家也認為會議的成果與中方的參與頗具“建設性”。

8月7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通電話也特別提到了“國際多邊場合”,王毅強調,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中方在任何國際多邊場合,都將秉持獨立公正立場,發出客觀理性聲音,積極推動勸和促談,致力尋求政治解決途徑。

拉夫羅夫則表示,俄方高度讚同中方提出的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立場文件,讚賞並歡迎中方為此發揮建設性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烏克蘭欲借助此次會議爭取到除西方國家以外的支持,尤其是那些持中立立場的發展中國家的支持。而作為烏克蘭危機的另一關鍵方,俄羅斯在一開始便被排除在外,這也決定著會議成果的局限性。俄方也對這一未受邀的會議發出了“複雜的信號”。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7月31日表示將“密切關注”該會議;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近日則表示,這次會議是個“騙局”。

“吉達會議從參會方來看更具代表性,眾多發展中國家和中立第三方參與併發聲,成為未來吸納俄羅斯參會以及舉行領導人級別‘和平峰會’的重要基礎。”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研究員趙隆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分析稱,但需看到,俄烏雙方在戰場上仍保持較強的取勝意誌,在主權和領土問題上幾乎不存在妥協空間。因此,利用多邊會議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第一步,取決於能否通過某種政治安排,將烏克蘭和俄羅斯這對危機直接參與方同時納入。

華東師範大學俄羅斯與歐亞研究院副院長、副研究員萬青鬆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則表示,舉行此次吉達會議的時間節點值得關注,即會議是烏克蘭和美西方高調反攻無果的背景下舉行的。因此,相對於上次哥本哈根會議,烏克蘭的立場出現“軟化”,烏方也不再排斥與‘中立’的非西方國家之間直接對話,這意味著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的時機正慢慢出現,但變數猶存。

考慮到戰場上瞬息萬變的力量對比以及國際多邊平台上各方的利益博弈,此次會議能否為烏克蘭危機和平解決“窗口期”的到來奠定基礎,還只是曇花一現仍有待觀察。

中方參會的“建設性作用”獲肯定

在俄烏衝突的解決上,中方始終強調的立場是,“願同國際社會一道,為推動烏克蘭危機的政治解決發揮建設性作用”。而中方代表參與此次在沙特舉行的烏克蘭問題國際會議,也可視為落實這一立場的具體行動。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會議上,中方的“建設性”角色也得到了烏克蘭與西方國家的肯定。《華爾街日報》8月7日發佈了題為《有中方出席,烏克蘭和平問題磋商略有進展》的報導,文中援引西方國家外交官的觀點稱,中國在這次會談中總體上發揮了建設性作用。烏克蘭的一名高級官員也表示,此次會議取得了成效。一位美國高級官員還透露稱,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和負責政治事務的副國務卿紐蘭(Victoria Nuland)在會談間隙會見了中方特別代表李輝。該美國官員稱:“有中方代表參與這次會談非常好。”

談及中方參與此次會議的考量,萬青鬆向澎湃新聞分析稱,中國主動參與國際危機的解決,但並不製造衝突(不同於西方的參與製造衝突,然後解決衝突),打破了西方對烏克蘭危機敘事的壟斷權,反擊其對中國角色的抹黑。“這次中國繼續派出李輝特別代表參會,西方輿論明確表示這是一個 ‘重大轉變’,也說明中國以外交方式努力解決烏克蘭危機更加得人心。”

此外,還有分析認為,此次會議地點選在沙特也有一定“象徵意義”。數名西方外交官員向《華爾街日報》透露,考慮到沙特與中國保持著良好關係,選擇沙特作為主辦國的部分原因是希望邀請中國參會。

與此同時,一些西方國家密切關注中方對俄烏衝突以及和談的看法。在西方看來,中國被視為推動俄烏和談的關鍵,並可能提供一種方式,將莫斯科的一些紅線和關切納入討論之中。因此,沙特最高領導層和烏克蘭都極力推動中國出席會議。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在吉達會議上,中方再次介紹了結束烏克蘭戰爭的“停火止戰、開啟和談”的12點建議。今年2月24日,俄烏衝突一週年之際,中方發佈了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立場文件。不過,報導稱,參與此次會議的部分歐洲國家對該計劃持不同立場。

儘管如此,一名瞭解磋商情況的人士認為,“各方(的看法)在現場得到了反饋,這是一種很好的交流。”路透社援引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孫韻的分析稱,中國一直致力於和平解決俄烏衝突,“但北京也知道,在目前階段,西方不太可能接受中方提出的和平倡議”,但另一方面,“北京也不想缺席由非西方國家領導的其他可信和平倡議”。

各方意在縮小分歧,危機解決變數猶存

儘管參與吉達會議的各方未發表共同宣言或是出台後續進一步促談措施,但不少參會國家的外交官員認為,各方的分歧已經較上次的哥本哈根“和平會議”有所縮小。

在上次哥本哈根會議中,烏克蘭曾力促主要發展中國家接受該國總統澤連斯基提出的和平計劃,該計劃以俄羅斯完全撤軍為前提。多個發展中國家對烏克蘭這一主張並不認可。不過,《華爾街日報》報導稱,在此次吉達會議中,烏克蘭和主要的發展中國家似乎更希望達成共識。一位歐洲高級官員表示,烏克蘭沒有再次敦促其他國家接受其和平計劃,其他國家亦未堅持要求基輔放棄該和平計劃,在俄羅斯是否應從烏克蘭撤軍這一問題上也沒有出現“口水戰”。

趙隆也分析稱,與6月24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的“和平會議”相比,吉達會議更加具有建設性。在尊重烏克蘭主權與領土完整這一共識的前提下,各方並未就某一具體的“和平方案”進行選邊站隊,而是利用此次會議縮小分歧,緩解烏克蘭危機長期化的負面外溢效應。

相比於哥本哈根“和平會議”時較為強硬的態度,烏克蘭在此次會議中的立場為何出現變化?萬青鬆分析稱,其背後原因與烏克蘭的反攻行動並未根本性改變戰場形勢,戰局依然膠著有關。“實際上,在這次會議前後,烏克蘭的立場相對軟化了,至少澤連斯基言辭上不再過於激烈,烏方也不再排斥與‘中立’的非西方國家之間直接對話。這意味著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的時機正在慢慢出現,但依然存在不少變數。”

不過,顯而易見的是,由於烏克蘭危機的直接方——俄羅斯並沒有受邀參與到此次吉達會議,也決定著會議成果仍相對有限。針對這場未受邀參加的“和平會議”,俄羅斯方面回應稱,沒有俄方參與、不考慮俄利益的烏克蘭問題相關會議“毫無價值”,但同時稱俄羅斯對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烏克蘭問題持開放態度,願意接受“嚴肅認真的提議”。此前,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裡亞布科夫還向塔斯社表示,金磚國家參加吉達會議可向烏克蘭及西方傳遞一些理智觀點,鑒於此,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四國代表與會“可能會帶來某些益處”。

目前,關於烏克蘭問題的第三次國際會議的日期尚未確定,但趙隆提醒道,無論哪一國主辦此類“和平會議”,如果不涉及如何為烏克蘭提供長期、可靠的安全保障,如何解決俄羅斯的合理安全關切,不通過“一攬子”雙邊和多邊談判解決各方訴求,特別是針對領土主權問題的制度設計,即便能夠達成某種臨時協議,其後續執行問題和烏克蘭的持久和平也難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