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取消造車」,曲克也被迫「二選一」了?

▲資料圖: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提姆·曲克。圖/新華社▲資料圖: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提姆·曲克。圖/新華社

蘋果十年造車夢已碎?據中新網援引外媒報導,知情人透露,蘋果公司正在取消其製造電動汽車的計劃,放棄了該公司歷史上最雄心勃勃的項目之一。報導稱,蘋果公司這一決定,讓其造車項目近2000名員工也感到吃驚。

據瞭解,蘋果公司汽車團隊的許多員工將被轉移到人工智能(AI)部門,這些員工將專注於生成式人工智能項目,這也是公司越來越重要的優先事項。目前,蘋果公司還未就此事進行公開的、正式的回應。

對這一消息,其實不只是員工意外,整個市場也很意外。不僅國內涉及造車的雷軍、李想、何小鵬等人紛紛在社交平台對此發表看法,雷軍甚至直呼「震驚」,特斯拉CEO馬斯克也發文對蘋果公司這一決定表示祝賀。

時至今日,市場也並沒有忘記祖比斯當年介入手機業所產生的顛覆性後果,他幾乎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產業,史稱「iPhone時刻」,後面甚至幹掉了諾基亞這些傳統手機巨頭。

而今,電動汽車當之無愧是當前的最大市場熱點之一,因此,蘋果的退出對市場的影響無疑將是深遠的。

尷尬的「二選一」

從當前情況看,儘管此事還停留在「知情人透露」階段,蘋果公司也還未正式官宣此事,但市場反應不小。

在美股市場,消息爆出後蘋果股價瞬間由跌轉升,這顯示出資本市場對蘋果取消造車計劃的某種讚許態度。蘋果十年未造出車,資本市場也已經失去了耐性。

事實上,蘋果調整造車計劃一事早有苗頭。今年初,蘋果就決定,將電動汽車目標發佈日期延後,由最早在2026年正式推出電動汽車,延遲到最早2028年正式推出。此外,蘋果還降低了這款車的智能駕駛水平,從L4級降到L2+級別。

蘋果的忠實消費者可能會對其放棄造車感到失望,但蘋果公司高層和資本市場的想法卻要複雜得多。其原因在於,在當前的急劇變化的市場環境下,蘋果造車與否已經不是一個必選題,而變成一種無奈的取捨。

蘋果進軍汽車產業,無疑具有巨大的市場想像力,但其面前卻還擺著另外一個同樣巨大的風口和任務:人工智能。

也就是說,蘋果必須取捨到底押寶哪個風口成功率更高,哪個風口會更關乎蘋果的未來命運,哪個更不容有失?進而決策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現在看,答案似乎要揭曉了。

對蘋果來說,這本身就是一種尷尬局面。因為,真正的強者不做選擇題,但如今的蘋果卻必須面臨「二選一」。這也反映出,祖比斯去世後蘋果在創新領域的乏力。

▲資料圖:蘋果公司總部內。圖/新華社▲資料圖:蘋果公司總部內。圖/新華社

擁擠的造車賽道

曲克接班以後,蘋果在給股東創造價值方面可圈可點,幾代手機賣得都不錯,但再也沒有推出什麼顛覆性創新產品,也是事實。更關鍵的是,在電動汽車和人工智能兩大領域,蘋果都沒能取得先手。

蘋果進軍汽車業,其實並不晚。早在2014年,蘋果就提出了進軍汽車業的泰坦項目(Project Titan),但十年過去了,蘋果汽車依舊遙遙無期。

回頭再看,電動汽車行業早已成一片紅海,這個賽道也已略顯擁擠:美國這邊特斯拉一家獨大製霸市場;在隔岸的中國,更是群雄並起,各領風騷。

在人工智能領域,蘋果也正在面對類似的局面。蘋果涉足人工智能並不晚,祖比斯去世前參與的最後一代產品iPhone 4S就首次引入了智能語音助手的概念,也引發了各手機產商的跟風熱潮。

但蘋果在AI領域的市場引領,似乎也到此為止。後來ChatGPT橫空出世,AI大語言模型市場爆發,此後文生圖片、文生影片等各種應用接踵而來,蘋果似乎都顯得無動於衷。

在手機端,各安卓廠商都在佈局邊緣AI(Edge AI),也就是把AI從遠端向端側(手機端)轉移。邊緣AI技術,很可能會激發智能手機業後續的一系列重大創新,但蘋果依舊保持了平靜,至今未見相關消息。

蘋果的必爭之戰

如果是祖比斯時代巔峰期的蘋果,或許根本不需要在造車和人工智能之間做選擇題,完全可以兩條腿同步前進。因為,當時的蘋果獨孤求敗、足夠強大,也因為捷足先登不需要拿出太多資源血戰紅海市場。

但無奈現在蘋果先手已失,必須要掂量自己是否有精力展開兩線作戰。都很重要的兩大風口哪個更重要?如果錯失哪個會更致命?這是蘋果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答案其實很清晰:AI對於蘋果來說更致命。從報導看,知情人士也透露,退出電動汽車項目後,許多從事汽車研發的員工將被調整至人工智能部門。這些員工將專注於可生成的人工智能項目,這是該公司越來越重要的優先事項。

在國內,有電動汽車經營者也認為,蘋果選擇聚焦人工智能是正確的戰略選擇,人工智能會成為所有設備、服務、應用、交易的最頂層入口,是蘋果的必爭之戰。汽車大獲成功的必要條件仍然是人工智能。汽車的電動化是上半場,人工智能才是決賽。

當然,依然要強調的是,只要蘋果沒有官宣,蘋果汽車的命運就還有轉圜餘地。畢竟,蘋果到現在依舊未曾公開回應此事,誰也不清楚,這是不是蘋果故意放出來的消息,以試探市場反應。

但不管如何,有一點也是確定的:今天的蘋果,已經不再是不需要做選擇題的那個強者。這也反映出蘋果真實的市場地位。

曾幾何時,蘋果強大如「帝國」,僅僅在6年前,也還是史上第一家市值破萬億美元的公司。但時至今日,隨著幾個風口依次錯過,微軟也在與之爭奪「全球市值第一公司」的地位,而其背後,還有英偉達這樣的AI新興勢力在加速追趕。

這其實也提醒企業家們,在世界巨變的今天,強弱轉換正變得越來越簡單迅捷,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經營路上,當倍加謹慎努力。

撰稿 / 信海光(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