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央行:中國已同意續簽價值350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

來源: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 張菁娟】綜合阿根廷《號角報》、香港《南華早報》報導,阿根廷方面週三(6月12日)宣佈,中國已同意與阿根廷續簽價值350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

阿根廷央行發佈的聲明稱,兩國決定將貨幣互換協議的有效期延長12個月。「之後,阿根廷央行將從2025年年中開始,用一年不到的時間逐步償還貨幣互換協議中已經動用的部分。」

聲明提到,2023年,阿根廷動用了這筆350億人民幣協議下的等值人民幣,使得阿根廷央行在國內經濟的關鍵時期管理好國際收支的流動。此次延長,強化了阿根廷央行為克服外部支付危機的承諾,也使得兩國經濟聯繫得以加強。

2022年11月,阿根廷同意擴大貨幣互換協議以維持央行儲備。時任阿根廷總統費南迪斯表示,該國獲得「自由支配」350億元人民幣的權利。這筆款項部分被用來償還阿根廷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債務。2023年8月,阿根廷前經濟部長馬莎表示,該國政府將向IMF償還27億美元債務,其中17億美元將動用中阿貨幣互換協議下的等值人民幣支付。

《號角報》指出,如果兩國未能續簽,根據今年5月的數據,阿根廷6月和7月分別應向中國人民銀行還款約29億美元和19億美元,這將對阿根廷央行的外彙儲備產生負面影響。而兩國合作的延續,意味著還款整體時間延至2026年7月。

《南華早報》稱,這為阿根廷經濟提供了喘息的空間。

阿根廷央行(路透社)阿根廷央行(路透社)

據報導,這一消息公佈後,阿根廷外交部長蒙迪諾(Diana Mondino)對此表示歡迎。她在社交平台「X」上發文稱「再次互換」,並配上兩國國旗和握手的表情符號。

蒙迪諾曾於4月27日至5月1日訪問中國,是阿根廷去年11月政局變化後首位訪華的阿新政府高級官員。報導稱,蒙迪諾在訪華期間與中國官員討論了貨幣互換協議。

阿根廷外交部長蒙迪諾在社交平台發文(截圖)阿根廷外交部長蒙迪諾在社交平台發文(截圖)

去年12月,阿根廷《民族報》(La Nación)曾援引高級官方消息人士稱,阿現任總統米萊已致信中方,請求中方支持並加快推進兩國貨幣互換,擴大上屆政府與中方達成的貨幣互換協議。隨後,多家阿根廷媒體紛紛報導稱,中國暫停了與阿根廷的貨幣互換協議,並且直到米萊政府表現出想要同中方接觸的明確意圖後才會「解凍協議」。

阿根廷國內分析專家指出,中方此舉表現出了「不滿」,是在尋求阿根廷外交政策發生轉變。

米萊在競選期間曾就阿根廷與中國關係的未來發表爭議性言論。他此前聲稱拒絕與中國、巴西和俄羅斯等「共產主義者」合作,轉而支持加強與美國和以色列的關係。他甚至還將中國形塑為「刺客」(assassin),並叫囂道:「你願意和刺客做交易嗎?」不過,在當選總統後,米萊的對華立場出現了180度大轉彎,不僅強調阿根廷新政府高度重視阿中關係,還表示將繼續堅定奉行一個中國原則,阿方願進一步促進兩國經貿、人文等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入發展等。

對於多家阿根廷媒體的說法,中方當時並未證實這些報導,我外交部發言人僅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堅持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同阿根廷開展互利合作。

阿根廷的一家商店,物品標價通常用粉筆書寫,以便隨時修改上漲的物價。(《紐約時報》)阿根廷的一家商店,物品標價通常用粉筆書寫,以便隨時修改上漲的物價。(《紐約時報》)

貨幣互換,通常指市場中持有不同幣種的兩個交易主體按事先約定在期初交換等值貨幣,在期末再換回各自本幣並相互支付相應利息的市場交易行為。雙方的事先約定就是貨幣互換協議。

貨幣互換最早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起初主要是在商業機構之間進行,目的在於相互利用比較優勢,降低各自融資成本,鎖定各自彙率風險。近年來,各國央行也開始將貨幣互換用於區域金融合作、實施貨幣政策和維護金融穩定。

阿根廷是第一個和中國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的拉美國家。2009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和阿根廷中央銀行首次簽署了一項3年期的700億元等值人民幣的貨幣互換框架協議,協議實施有效期3年。經過多次展期後,2023年6月9日,兩國央行續簽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為1300億元人民幣/4.5萬億比索,有效期3年。

目前,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阿根廷第二大貿易夥伴和最大進口來源國,而阿根廷是中國在拉美第六大貿易夥伴、第六大出口市場和第五大進口來源國。據統計,2023年中阿雙邊貿易規模達173.99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1261.6億元)。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