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陣逆風」,造假醜聞給日本經濟復甦蒙上陰影

來源:觀察者網

導讀:「車企的測試造假行為是日本個人消費復甦的‘又一陣逆風’。」

(文/周盛明 編輯/高莘)日本車企的測試造假醜聞仍在繼續發酵。

6 月 11 日,根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國土交通省的結論認為豐田汽車公司被發現的 6 起違規案件不僅違反日本國家標準,還違反包括日本、南韓和歐洲在內的 62 個國家和地區採用的聯合國標準。日本和聯合國的乘用車標準一致,同樣的違規行為極有可能導致其在歐洲和其他地區也不能進行大規模生產。

在此之前的 6 月 3 日,日本國土交通省在官網發表聲明稱,豐田、馬自達、雅馬哈發動機、本田、鈴木的 38 種車型在量產認證申請過程中存在測試造假問題。隨後,日本國土交通省先後對豐田汽車、雅馬哈發動機、鈴木三家企業進行現場檢查。6 月 10 日,日本國土交通省再次根據《道路運輸車輛法》對本田和馬自達實施現場檢查。

圖源:日本國土交通省圖源:日本國土交通省

至此,此次涉及認證違規醜聞的五家日本車企已全部接受政府檢查,38 種存在認證違規問題的車型中的 32 款已停產,其餘 6 款車型被勒令暫停銷售。

牽一髮,動全身

作為支柱產業之一,汽車工業的健康與否直接關係到日本經濟的整體發展。

據日本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在全部製造業中,汽車行業約佔行業出貨量的 20%,包括零部件在內的研發支出佔比近 30%,都是製造業中佔比最高的。同時,包括關聯產業在內,汽車行業從業總人口超過 550 萬。

目前,涉事的五家企業均表示數據造假問題存在,但相關車輛不存在違反法律法規的性能問題。不過,在日本國土交通省的要求下,豐田、馬自達和雅馬哈生產的共計六款車型目前被勒令暫停銷售。

野村綜合研究所經濟學家木內登英在名為《汽車製造商認證欺詐問題的經濟影響》一文中預估了相關車型暫停銷售帶來的經濟損失。

圖源:野村綜合研究所(NRI)官網圖源:野村綜合研究所(NRI)官網

木內登英表示,截至去年,豐田三款暫停銷售的車型銷量約 12 萬輛,馬自達兩款車型銷量約 1.8 萬輛,雅馬哈汽車 YZF-R1 電單車的年產量預計約為 250 輛,2023 年這些車型的整體銷售額約為2951.1 億日元(約合 136.14 億元人民幣)。

木內登英在文章中提及,參考去年底大發公司因違規操作被暫停出貨 4 個月,那麼此次車企認證欺詐事件的銷售額將損失 983.7 億日元(約合 45.39 億元人民幣)。

目前,日本國土交通省尚未公佈明確的禁令取消時間表。該部門表示,將會在確認受影響車型符合安全和環保性能標準後解除暫停銷售的禁令,但該部門同時表示,如果產品不符合標準,將會督促產品進行召回。

據悉,本次五家車企的測試造假涉及車輛規模超過 500 萬輛,如果最終車企被命令召回這些車輛,將會對企業造成巨大的資金壓力和企業美譽度的損失。

測試造假風波除了對車企本身造成影響外,也存在「牽一髮動全身」的僵局。

日本大型信用調查公司帝國數據庫統計,截至 5 月,8 大汽車製造商的供應鏈上涉及的公司總數為 5.9 萬家,總交易額約為 41.9 萬億日元(約合 1.94 萬億元人民幣)。僅豐田的供應鏈就包含 3.9 萬家公司,交易總額達 20.7 萬億日元(約合 9600 億元人民幣)。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豐田的直接供應商約 200 家,二級及以上供應商超過 1000 家;馬自達有約 2000 家供應商。此次兩家車企停產影響廣泛。

為豐田供應車身零部件等的主力供應商雙葉產業公司也於 6 日起至 28 日關閉其位於岩手縣平泉町的工廠部分生產線,員工將被安排檢查和維護設備,或在其他生產線工作。

豐田另一家零部件供應商的高管說:「(被迫停產的)Yaris Cross 是一款熱銷車,該車型停產是一記重擊。」

豐田 Yaris Cross 圖源:豐田汽車豐田 Yaris Cross 圖源:豐田汽車

因為部分涉事車輛停產,車企也需要支付給供應商巨額補償費。據瑞穗證券經濟分析師石山孝高測算,豐田對供應商每月補償金或將高達220 億日元(約合 10.15 億元人民幣)。

此次車企違規事件恐將影響鋼鐵、電子元件等諸多行業。日本經濟產業省此前估計,二季度工礦業生產指數將環比上升 2.2%。據樂天證券最新估算,受日本車企暫停出貨影響,該指數將僅增長 1.2%,「如果停產時間延長,三季度工礦業生產指數很可能同比負增長」。

木內登英也在分析中寫到,「汽車行業是一個涉及面很廣的行業,汽車作為最終產品的產量減少將對相關行業產生廣泛影響」,「車企的測試造假行為是日本個人消費復甦的‘又一陣逆風’」。

他說,如果汽車產值減少 983.7 億日元,那麼根據經濟產業省發佈的 2015 年產業關聯表計算,包括相關行業在內的總產值將減少 2441.7 億日元(約合 112.65 億元人民幣)。

日本正在經歷史無前例的消費萎靡,一季度實際個人消費已連續四個季度環比下降,這是雷曼事件之後首次,也是 1980 年有統計以來的第二次。

日本內閣府的消費者態度指數顯示,由於日元貶值和物價上漲的擔憂,4 月和 5 月的消費者信心顯著惡化,「此次的違規問題可能進一步影響實際個人消費」,木內登英表示。

「日本製造」信譽受損,未來面臨更多風險

由於本次測試造假的醜聞涉及了日本的頭部車企,並且造假的範圍包含了和汽車安全有關的測試內容,這勢必會影響消費者對於車企的信任,進而影響到曾經以「精益製造」為標籤的「日本製造」的信譽。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陳友駿向觀察者網表示:「這次事件曝光後,對日本幾大車企的信譽度、品牌力、民眾認可度均有很大的負面影響,並且其更多表現在國際市場。」

此外,日本汽車的整體銷量也呈現出長期下滑趨勢。

根據日本汽車工業協會公佈的數據,2019 年,日本汽車銷量達到 519.52 萬輛,同比下降 1.5%;2020 年銷量為 459 萬輛,同比下降 11.5%;2021 年銷量 444 萬輛,同比下降 3.3%;2022 年銷量為 420 萬輛,同比下降 5.4%。

從近期來看,2024 年 5 月,日本汽車銷量降幅大幅收窄,當月銷量同比下降 4.4%。1—5 月累計銷量同比下降 14.8%。

從國內市場來看,2023 年,日系品牌在中國市場的份額跌至 17%,為三年來的最低水平。作為對比,2020 年日系品牌在中國市場的份額為 24.1%。分品牌來看,2023 年豐田在華銷量為 190.76萬輛,同比減少 1.7%;日產在華銷量為 79.38 萬輛,同比下滑 24%;本田在華銷量為 123.42 萬輛,同比下滑 10.1%。

「日本車企並沒有跟上中國市場動態結構性調整。沒有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佔據足夠的市場份額。未來,對豐田來說,(首先是)做好存量。如果能夠實現突破,儘量做增量。但是,(豐田的)增量中心未必在中國,更多關注到印度或者新興市場國家」,陳友駿表示。

從中短期來看,日系車企在全球的銷量仍然維持較高水平。但從長期來看,日本車企早年「押寶」氫能源汽車,從而喪失了發展純電動汽車的正選優勢。

以豐田為例,2023 年,豐田全球純電動汽車的銷量僅為 104018 輛,佔總銷量比例不足 1%。在這個趨勢下,豐田很難實現此前定下的「2024 年提高純電車型銷量達到 25 萬輛, 2025 年達到 60 萬輛」的激進目標。

此前,豐田章男曾公開表示:「從純電動車(BEV)的發展來看,預計其將佔據全球汽車市場 30% 的份額,剩下的 70% 則為混合動力汽車(HEV)、氫燃料電池(FCEV)、氫燃料發動機汽車,以及在我看來一定會佔有一席之地的燃油車。」

「日本搞氫能源最大的問題是成本。氫能源還沒有實現市場化、規模性運營,無法把成本攤薄,這就造成了氫能技術在應用上存在很大的問題」,陳友駿指出,「此外,日本車企在燃油車上的競爭優勢反而造成很大的轉型阻力,這讓他想要更換賽道,但是卻反應遲鈍」。

從現階段來看,豐田、本田等日本車企在 2023 年依靠燃油/混動車型在全球均收穫不錯的財務表現,但從長期來看,極具競爭力的中國新能源車企加速出海、轉型純電的遲鈍以及氫能源的低成本商業化艱難都是日本車企未來可能會面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