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十強省的攻與守:川豫爭第五,安徽守住第十

來源:時代週報

經濟十強省「三季報」目前均已公佈,各省份你追我趕,誰也不願落後。

2024年前三季度,經濟總量排名全國前十的省份依次為,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四川、湖北、福建、湖南和安徽。排名上,今年前三季度與去年同期一致,總量上,十強省前三季度GDP總和為582608.93億元,約佔全國GDP的63.8%。

從經濟增速來看,GDP十強中,8個省份跑贏全國大盤(4.8%),其中江蘇、湖北增速最快,同比增長5.7%。

值得注意的是,河南前三季度GDP總量以47881.96億元再次超過四川(45441.82億元),暫居全國第五,全年是否能奪回經濟第五大省之位成為焦點。在第10名爭位戰上,上海與安徽間的爭奪也十分焦灼,讓兩省份近年來的經濟趕超再添一絲懸念。

2024年第四季度才剛剛開始,在這場攻守之戰中,未來誰能突出重圍,值得期待。

鄂蘇領跑

江蘇、湖北,為何增速這麼猛?

作為經濟大省,今年以來,江蘇正突飛猛進。2024年前三季度,江蘇GDP達到97744.3億元,同比增長5.7%。在十強省份中,其經濟增速不僅第一,增量也位居全國第一,達到4564.3億元。

江蘇是如何取得這樣的成績的?細看經濟指標可以發現,其工業增長非常迅速。

統計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江蘇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37.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2.5%,拉動全省經濟增長2.4個百分點。其中,裝備製造業貢獻突出,佔規上工業比重提升至53.5%。

河海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奇洪告訴時代週報記者,江蘇的工業強勢在於船舶與海工裝備、芯片製造、新能源等產業,並且江蘇省內的經濟發展相對均衡,能讓勞動力和資本自由流動,包括盛虹、恒力、亨通、海瀾等世界、中國500強企業,都坐落在蘇州、無錫的小鎮上。

「不過,江蘇缺乏本土新興產業頭部企業,必須重視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增快技術與產品的升級換代,做到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統一。」劉奇洪說道。

蘇州城市風光 圖源:圖蟲創意蘇州城市風光 圖源:圖蟲創意

與江蘇相似,湖北經濟增長迅猛的主要原因,也在工業領域。

今年前三季度,湖北GDP達到41655.01億元,同比增長5.7%。其中,湖北規上工業增加值為8.1%。湖北省統計局原副局長葉青告訴時代週報記者,與江蘇不同,湖北的優勢在於「光芯屏端網」、汽車製造、生命健康產業,這些產業也有望突破萬億級規模。

以汽車製造為例,在燃油車時代,湖北曾憑藉「三大三小」戰略,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版圖的重要一級。此後,隨著「二汽」(東風汽車前身)落戶十堰後,湖北已經成為我國汽車化程度最高、產業鏈最完整的省份之一,汽車製造業對GDP的貢獻佔比一度超過20%。

近些年來,隨著汽車產業的煥新升級,拉動了整條汽車產業鏈。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湖北鋰離子電池、新能源汽車、電子元件的產量分別增長70.9%、39.8%、24.4%。

雖然各鏈條有可觀增長,但相較之下,曾經在燃油車時代與湖北並駕齊驅的廣東、上海,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為227.95萬輛、87.74萬輛,已經遠遠甩開湖北的34.38萬輛。

這意味著,如何利用好自身優勢,引領產業轉型升級是湖北亟待解決的難題。

川豫「搶五」

河南、四川的全國五強之爭還在持續。從前三季度數據看,河南經濟總量暫時領先四川。

此前,河南GDP總量在2023年一度被四川超越,這是河南近30年來首次跌出全國前五位次。不過,今年前三季度,四川GDP增速雖然高於河南0.3個百分點,但在總量上,河南反超四川2440.14億元。

河南是如何實現逆襲的?分產業看,主要貢獻來自製造業。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河南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近八成行業生產保持增長。其中,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拉動有力,增加值分別增長29.9%、17.8%,合計拉動全省規上工業增長2.8個百分點。

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河南製造業的優勢在於以富士康為主力的手機製造業。但受外部需求下降等影響,手機出口方面仍面臨不小的壓力,因此河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崛起,與之形成補位效應。

比亞迪、寧德時代在鄭州、洛陽入駐投產,更是為河南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數據顯示,今年1-9月,河南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28.9%。

汽車生產工廠 圖源:圖蟲創意汽車生產工廠 圖源:圖蟲創意

而對於四川來說,汽車製造方面是其短板所在。與汽車工業強省相比,四川的薄弱點主要體現在自主品牌的影響力不足、產業基礎和積累相對較弱,以及智能網聯趨勢轉型推進較為緩慢等問題。

然而,短板也能成跳板。當前四川在新能源領域,尤其是光伏產業和動力電池方面的潛力不容小覷。

從產業鏈上來說,四川優勢更多在關鍵的核心零部件,特別是在動力電池方面。依託其豐富的鋰礦資源和堅實的工業基礎,在宜賓、遂寧、成都、眉山等地,已經聚集了寧德時代、中創新航、蜂巢能源等動力電池企業。

不過,雖然四川工業較為薄弱,但它強在服務業上。

前三季度,四川GDP總量達到45441.82億元,同比增長5.3%。其中,第三產業總值佔比最高,且增速達到5.6%。細分來看,租賃和商務服務、軟件和信息服務、交通運輸和郵政快遞、住宿餐飲、批發零售等均實現了快速增長。

電動汽車正在充電 圖源:圖蟲創意電動汽車正在充電 圖源:圖蟲創意

反觀河南,其第三產業同比增長3.4%,不僅低於「全國線」1.3個百分點,還拖了河南經濟後腿。

如今,2024年僅剩最後一個季度,河南能否重返全國前五,成為了新的懸念。

在劉奇洪看來,河南優勢產業主要以傳統產業為主,缺乏本土新興產業企業;其次,河南科研教育資源不足,缺乏研究型大學,主要以教學型大學為主。除此之外,河南中心城市鄭州主要對省內人才、產業具有虹吸作用,不能像成都一樣對省外人才、產業產生虹吸作用。

對於河南來說,劉奇洪認為,河南優勢在於其交通區位和作為人口大省、糧食大省的優勢,未來發展應該在「內外貿一體化」和「建設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設全球集散分撥中心」方面,以及將傳統產業轉型方面作為重點。

「一方面,在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方面繼續保持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選擇人工智能、智能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新健康等產業作為發展方向。」他說道。

滬皖「搶十」

在經濟十強省份的競逐中,上海和安徽的「搶十」大戰也格外膠著。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安徽GDP達到37257億元,同比增長5。 4%,排在全國第十。上海緊隨其後,GDP達到34389.18億元,同比增長4.7%,二者的差距去年同期的2633.77億元擴大至2867.82億元。

安徽為何能拉開差距?具體來看,今年以來,安徽的優勢在於外貿和工業。

外貿領域,前三季度安徽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6282.7億元,同比增長6.3%,排名中部第1,全國第9。工業方面,安徽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8%、居全國第4,在長三角和中部地區均居第1。

值得注意的是,汽車產業是支撐安徽外貿和工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告訴時代週報記者,最近幾年,安徽汽車產業增長形勢迅速,帶來的產量和產值隨之攀升。

例如,在汽車產業的帶動下,前三季度安徽汽車出口量居全國第一,增長29.5%;同時,汽車製造業增加值增長25.1%、比上半年快3.3個百分點,貢獻21.9%。目前,安徽的省會合肥集聚了比亞迪、大眾、江淮、長安、蔚來等整車企業,實現了外資巨頭、央企造車、造車新勢力、地方自主品牌等多種造車形式。

合肥城市風光 圖源:圖蟲創意合肥城市風光 圖源:圖蟲創意

對於上海來說,服務業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前三季度,上海GDP達到34389.18億元,同比增長4.7%。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特別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及金融業,分別實現了19.6%、11.8%和6.9%的增長。

曾剛分析稱,上海位於中國東區沿海與長江經濟帶的交叉點,擁有廣闊的經濟腹地,中央給予了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自貿區設立等多方面的重點支持,因此,其服務業發展較強。「但根據目前經濟發展態勢,第四季度,上海GDP增速追上安徽的可能性也不大。」

具體來看,上海產業升級、結構轉型進展順利,石化、鋼鐵、電子等傳統支柱產業對GDP支撐作用減弱,加上新增大型製造業投資項目不多、產業外遷繼續進行等,勢必影響上海GDP規模。

而安徽方面,其製造業投資不斷增長,同時,受新能源技術、量子技術、空間技術等關鍵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的鼓舞,安徽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形勢強勁,將為安徽GDP增長提供有力支撐。「不過,2024年全年安徽省GDP年增長率超過6%的可能性不大,預計難以突破5億元大關。」曾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