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留反轉風波後,石破茂首相之位仍岌岌可危
7月23日,日本政壇出現「反轉」一幕。當天,日本首相石破茂確認與美國達成關稅協議。緊接著卻被多家日本媒體爆料稱,他有意在8月底前宣佈辭職。數小時後,石破茂出面否認,稱有關其辭職的報導不實,並重申將繼續執政。
此前,石破茂領導的執政聯盟(由自民黨和公明黨組成)在參議院選舉中慘敗,石破茂內閣的支持率近日跌至新低,自民黨內要求他辭職的呼聲高漲。儘管他在去留反轉風波後重申留任首相的意願,但鑒於今後執政壓力加大,其政治命運仍充滿變數,日本政局的走向也更不明朗。
風波背後或為「情報戰」
石破茂的去留成為日本政壇的焦點,直接導火索是自公執政聯盟在7月20日參議院選舉中再次遭遇挫敗。
此次選舉為日本第27屆國會參議院選舉,總計爭奪125個議席,包括124個改選議席和1個補選席位。日本參議院共有248個議席,每三年改選一半。
7月21日計票結果揭曉,自民、公明兩黨共獲得47席,加上非改選的75席未能超過半數,加之在去年10月的眾議院中未能獲得過半數議席,正式成為「參眾兩院少數政權」。這是自1955年自民黨成立以來,該黨領導的政權首次在兩院同時失去多數。
日本歷史上,前首相宇野宗佑、橋本龍太郎皆因參議院選舉敗北而辭職,但在選舉結果公佈當天,石破茂表達了留任首相的意願,理由是在日美關稅談判處於關鍵階段,日本不能出現「政治空白」。

當地時間2025年7月23日,日本東京,日本首相石破茂結束與前首相麻生太郎、菅義偉以及岸田文雄的會談。會談後,石破茂在自民黨總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未與三人談論自己的去留問題,並稱自己將留任,繼續執政。圖/IC photo
然而很快,圍繞石破茂的去留出現了反轉風波。
當地時間7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美日達成貿易協議。石破茂表示,就關稅問題達成一致意見後自身的去留問題,必須充分審查協議內容後才能表態。
緊接著,《每日新聞》等多家日本媒體援引匿名人士的話報導稱,石破茂有意在8月底前宣佈辭職,為執政聯盟參議院選舉失利擔責。但數小時後,石破茂在自民黨總部與黨內高層舉行會談後重申留任意向,稱媒體關於其辭職的報導「完全沒有事實依據」。
儘管石破茂出面闢謠,但有分析稱,這場關於他的「去留反轉風波」可能並非空穴來風。日本新聞網站「coki」分析稱,「石破茂決定辭職報導」可能是一些自民黨成員與媒體合謀向石破茂施壓的工具。報導援引富士電視台新聞局政治部部長高田圭太的說法稱,「這是一場情報戰,石破茂仍有留任的想法,但一部分自民黨高層已經開始向媒體散播消息,試圖讓‘石破茂辭職’成為既成事實。」
首相之位暫時穩住
此次風波折射出石破茂參議院選舉後在自民黨內部所承受的壓力。
公開報導顯示,自民黨內要求追究石破茂敗選責任的聲浪高漲,參議員青山繁晴指出,不穩定政權無法與美國進行關稅談判,要求石破茂辭職;參議員山田宏22日在社交平台上發文,稱石破茂應當首先迅速承擔慘敗的責任;自民黨茨城縣支部聯合會決定向自民黨本部提出要求石破茂辭職的請求。
「‘三連敗’的局面已削弱石破茂在自民黨內的向心力和執政根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姚澤宇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說。自去年10月接任首相以來,石破茂領導的執政聯盟接連遭遇三次重大選舉失利:2024年10月眾議院選舉失去過半席位淪為少數派;在2025年6月被視為參院選舉「前哨戰」的東京都議會選舉中,所獲議席數創歷史新低;加上本次參議院選舉失利,形成「三連敗」局面。

在野黨也在伺機發力。日本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黨魁野田佳彥7月20日表示,鑒於選舉結果顯示執政黨未能獲得選民信任,他正在考慮對石破茂政府提出不信任動議。
儘管自民黨內外風聲不斷,但石破茂仍暫時穩住了首相之位。
姚澤宇分析,石破茂堅持留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確保日美關稅協議的順利推進。日本將美國對等關稅視為「國難」問題,政局穩定至關重要。但隨著協議於7月23日正式達成,自民黨內部認為石破茂留任的理由已被削弱,其執政的正當性和合理性面臨質疑。不過,石破茂強調仍需推動日美關稅協議落地,因此仍將留任。
日本研究專家、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新生對新京報記者表示,自民黨內部有聲音希望維持該黨的執政地位,換人往往帶來更多挑戰,聯合其他政黨組閣也面臨重重困難。自民黨內部分議員可能由此傾向於讓石破茂繼續執政。
不排除辭職的可能
石破茂不僅面臨日本朝野政黨的壓力,還陷於內政外交的雙重困境。
日本國內民眾對石破茂執政聯盟的表現不滿。近期日本物價攀升,尤其是大米價格高漲,給許多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但石破茂內閣卻尚未能有效應對。同時,黑金政治問題長期延宕,侵蝕自民黨的民意基礎。本次參議院選舉,正是在相關醜聞餘波未平之際進行,民眾不滿情緒未散,加之自民黨參議員失言風波,自民黨的支持率下滑,如何挽回頹勢困難重重。
外交方面也面臨質疑。雖然日本是最早與美國啟動關稅談判的國家之一,但談判進程一度屢陷僵局,這引發一部分日本民眾對石破茂內閣外交能力的質疑。
內政外交困境拖累石破茂內閣支持率。7月21日至22日一項面向日本全國的民調顯示,石破茂內閣的支持率為22.9%,跌至新低;51.6%的受訪者表示石破茂「應該辭職」。
「即使是在參議院選舉前夕,內閣支持率也一度跌至20%左右,已經逼近‘下台水域’。」姚澤宇認為,石破茂現在狀態可視為「苦苦支撐」,鑒於日本朝野和內政外交壓力加大,未來不排除他辭職的可能。
在姚澤宇看來,若石破茂最終決定辭職,自民黨內部權力鬥爭將再度白熱化,繼任人選將成為焦點。前經濟安全保障大臣高市早苗、現任農林水產大臣小泉進次郎,以及現任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都是媒體報導的熱門人選。
執政之路愈發艱難
儘管石破茂得以留任首相,但在參議院選舉失利後,自民黨與公明黨組成的執政聯盟已淪為「參眾兩院少數政權」,這使得石破茂的執政前景更加嚴峻。
「自公執政聯盟在諸多議題上將不得不面對在野黨的更多掣肘。」姚澤宇指出,為了推動預算案和相關法案在國會順利通過,自民黨與公明黨將不得不在一些關鍵議題上尋求在野黨的合作,甚至做出更多妥協與退讓。
不過,當前在野黨陣營自身也並不團結。王新生表示,自公執政聯盟失去兩院多數,但在野黨之間分歧明顯,尚難形成統一戰線,因此短期內在野黨「聯合組閣」推翻自公執政聯盟的可能性不大。在可預見的未來,日本政壇大概率仍將以自民黨為中心構建聯合政權。
值得注意的是,剛剛過去的參議院選舉也反映日本政壇新動向,這給石破茂帶來了更複雜的考驗。

當地時間2025年7月21日,日本東京,日本國會第27屆參議院選舉完成投票,參政黨黨首神穀宗幣在集會上發表演講。圖/IC photo
民粹保守政黨參政黨的崛起引人注目。該黨成立於2020年,在2022年參議院選舉中首次贏得1個議席後進入國會,此次則一舉斬獲14席,使其在參議院的席位增至15個,成為政壇黑馬。該黨迎合選民對日本經濟現狀的不滿,主打限制移民、保障「日本人優先」等主張,吸引部分年輕選民的支持。「外國人政策」也由此成為此次選舉的重要焦點。
參政黨的崛起對日本現有政治格局產生衝擊。傳統上由自民黨主導、與公明黨聯合執政的政壇格局,正因參政黨的異軍突起而日益碎片化。分析認為,當前自民黨和公明黨執政聯盟在眾參兩院均處於「少數執政」的狀態,參政黨可能在國防預算、修憲等議題上與自民黨交易,成為影響法案通過的「少數決定性力量」。
更為嚴峻的是,參政黨宣揚的「日本人優先」等排外思想引發了爭議,其相關言論在社交媒體和現實生活中引發了針對外國人的負面輿論和歧視行為,網絡上充斥著「外國人在日本享受超國民待遇」等謠言。儘管日本官方出面闢謠,但仍難化解部分日本人對外國人的對立情緒,存在矛盾激化的可能。
「新興右翼政黨參政黨的迅速崛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社會風潮的保守化和國內輿論生態的內向化。」姚澤宇說。新華社援引日本山口大學名譽教授纐纈厚的觀點報導稱,如果排外思想在日本持續擴散,日本與亞洲鄰國的關係將受到影響。日本在當前形勢下更應切實貫徹和平主義,阻止極右翼思想蔓延,努力取得亞洲鄰國的信任。
新京報記者 朱月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