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權,撞疼了馬斯克的錢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美國企業家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與多個聯邦政府機構之間的合約遭到政府審查後,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給他和馬斯克陷入冰點的關係吹上了一陣「暖風」。
當地時間24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文稱,外界都說他會削減馬斯克名下企業從美國政府處獲得的大額補貼,是要搞垮這些企業,但事實並非如此,他希望馬斯克「和美國境內所有的生意都蒸蒸日上」。
近幾個月來,特朗普與馬斯克的關係發生裂變,從親密無間的盟友迅速轉變為相看兩厭的對手。這種轉變並非私人恩怨所致,而是折射出美國保守民粹勢力與科技右翼力量政治聯盟的內在脆弱性。雖然特朗普此番有示好之意,但兩人的關係已破鏡難圓。

「過山車」般的交情
特朗普政府力推的「大而美」法案,點燃了兩人關係破裂的導火索。這項法案計劃在未來10年內減稅4萬億美元,削減民主黨政府大力支持的醫療、福利補助及「綠色補貼」等支出,至少達1.5萬億美元,並使大部分特朗普的減稅措施永久化。
6月初,卸任「政府效率部」(DOGE)後,馬斯克突然發難,痛批「大而美」法案「規模龐大、荒唐可笑、夾帶私貨、令人作嘔」。特朗普威脅重審馬斯克公司的政府合約,馬斯克則回擊,「沒有我特朗普贏不了大選」,並揚言停掉SpaceX宇航員運輸項目,甚至將特朗普與愛潑史丹案關聯。7月法案通過後,馬斯克宣佈成立「美國黨」。特朗普嘲諷稱,馬斯克的行為像火車事故般「完全脫軌」。
特朗普與馬斯克的關係,曾長期囿於對立與疏離。2016年到2020年大選,馬斯克兩度支持民主黨,直言不認可特朗普。2017年,馬斯克基於商業利益加入特朗普的顧問委員會,但因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而憤然離開,此後兩人鮮有交集。2022年,馬斯克與拜登政府公開決裂後轉向共和黨,但明確拒絕支持特朗普競選,引爆兩人間的激烈罵戰。那時,沒人相信他們會聯手。
關係的轉圜始於2024年。特朗普在共和黨初選中勢不可擋,提前鎖定為總統候選人,加速共和黨整合和保守力量歸隊。3月,特朗普與馬斯克在海湖莊園見面,基於擊敗拜登的共同目標,雙方悄悄走近。但真正的質變,發生在7月特朗普遇刺後。馬斯克立刻表態,「完全支持特朗普總統,希望他早日康復」,隨後大幅增加競選投入,頻頻為特朗普站台。據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數據,馬斯克通過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為特朗普及共和黨競選投入超過2.6億美元,成為最大個人金主,可以說為特朗普勝選立下汗馬功勞。
作為回報,特朗普2025年1月上台後,就任命馬斯克執掌新成立的「政府效率部」,負責改革聯邦機構,馬斯克一時成為華盛頓最具權勢的政治人物之一。面對改革引發的劇烈震盪,特朗普不僅在內閣會議上力撐馬斯克,還在白宮南草坪乘坐特斯拉汽車以示支持,「兄弟情」看似持續升溫。
不過,好景不長,4月起情況發生變化。特朗普發動「對等關稅」戰,內部改革阻力劇增、政府內訌不斷,馬斯克旗下公司市值暴跌,心生退意。5月底,馬斯克卸任政府特別僱員職務,特朗普稱他「不會真的離開」,馬斯克則回應將繼續做總統的「朋友和顧問」,兩人看似體面分手。但很快,雙方因「大而美」法案關係破裂。
共識與算計
特朗普與馬斯克的聯盟,本質上是保守民粹勢力與科技右翼力量在特定政治環境下的「戰略合謀」。在意識形態上,雙方均強烈反對民主黨主導推動的「覺醒主義」,將多元、平等、包容(DEI)政策視為對美國傳統道德和民主價值觀的存在性威脅,由此基於推翻左翼文化議程的共同目標而結成政治聯盟。
在政策立場上,雙方在政府應扮演何種角色上存在一定共識,以馬斯克為代表的科技右翼日益反感民主黨政府在反壟斷、數據隱私、內容審查、環保等一系列問題上的干預,希望減少政府監管,為技術創新鬆綁;特朗普則承諾精簡政府機構、削減政府開支、減少企業稅、放鬆環保限制等,雙方利益存在契合之處。
從現實需求上說,馬斯克敏銳地覺察到特朗普及其代表的保守民粹主義正佔據上風的趨勢,試圖通過豪賭的方式將自身的政治訴求與商業利益變現;而科技右翼雄厚的競選資金和超強的「技術賦能」,恰恰是特朗普捲土重來所需要的。雙方一拍即合,打造了一種民粹動員加技術壟斷的保守主義新形態。
然而,科技巨頭與民粹政治的聯盟,存在與生俱來的脆弱性,難以長期延續。特朗普與馬斯克之間的糾葛,便是這種「權宜「聯姻」」必然走向破產的突出體現。
首先,這個聯盟是基於擊敗民主黨這一「共同敵人」而存在,當選舉的使命完成之後,雙方的差異、分歧乃至矛盾必然會暴露出來。在馬斯克看來,特朗普沒有兌現對其許下的競選承諾:在要求其幫助削減政府開支的同時,卻推進將在未來十年增加超過3萬億美元赤字的「大而美」法案;在推動精簡官僚機構、去監管的同時,卻通過擴大國防開支、強化邊境管控等手段加強幹預。
對特朗普及其擁躉來說,勝選是「天命所歸」,科技右翼只是其勝選聯盟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並非最大功臣;打造保守政治秩序是執政第一要務,其他一切議程都要讓道。「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派始終質疑馬斯克等人支持特朗普的動機,認為特朗普給予馬斯克太多權力,執政議程被科技右翼裹挾。
其次,這個聯盟在理念上存在重大沖突,突出體現為全球化與「美國優先」的對立。馬斯克商業帝國的建立,得益於全球化分工與市場,其未來生存也嚴重依賴全球產供鏈。無論是SpaceX的星際移民計劃、特斯拉的全球化佈局,還是星鏈的無國界網絡,本質上秉持的是「技術超越國家」的理念。
然而,特朗普的政治基礎是建立在對「全球化受害者」的動員之上,其「美國優先」理念必然以經濟民族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的方式呈現,目的是推動產業回流,保護本土就業,服務基本盤。
於是,隨著「大而美」法案取消電動車稅收抵免,疊加關稅政策帶來的供應鏈成本上升,特斯拉公司利潤縮水、全球競爭力受衝擊,馬斯克的出離憤怒也就不難理解了。因此,雙方關係破局的背後還是兩種認知邏輯的碰撞:一方要維護商業帝國的全球佈局,一方要鞏固本土選民的政治支持,二者難以兼容。
加速政治聯盟瓦解
這場博弈的走向,大概率會呈現短期糾纏與長期疏離的雙重軌跡。短期內,相互依存的現實,讓雙方的徹底決裂仍難以發生。
一方面,特朗普上台僅半年,科技右翼與保守民粹對民主黨長期政治遺產的徹底清掃尚未完成,雙方在相當程度上需要相互借重,這是副總統萬斯以及部分科技右翼人士試圖介入以彌合特朗普和馬斯克分歧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商業利益的現實更難以切割。例如,SpaceX已成為美國政府在航空航天和國防領域的關鍵合作夥伴,「龍飛船(Dragon)」是目前唯一可以往返國際空間站、運送美國宇航員的載人飛船,該公司還可能承接「金穹」導彈防禦系統的關鍵部分。特朗普政府通過審查發現,目前缺乏對SpaceX的替代方案,所謂「取消合約」也只能淪為空談。反過來說,馬斯克旗下公司也不太可能完全脫離美國政府而存在,眼下雙方「誰也離不開誰」。
但從中長期來看,聯盟瓦解恐難避免。科技右翼本身並非頑固的保守派,而是試圖用技術邏輯和商業思維解構傳統政治合法性,其本質上仍是「去政治化」或「非政治性」的;而特朗普的執政合法性建立在「民意授權」之上,必須不斷操弄政治敘事來強化支持者認同,這意味著任何對執政穩定的挑戰都可能被塑造為新的內部敵人,不太「聽話」的科技右翼或許遲早會成為被清算的對象。
目前,馬斯克成立「美國黨」,目的是在2026年中期選舉中獲取少數國會兩院席位,成為左右兩黨權力平衡的關鍵力量。考慮到共和黨執掌國會兩院,以及馬斯克的支持者與共和黨選民群體存在一定重疊,這個舉動顯然會加速科技右翼與保守民粹之間政治聯盟的瓦解。
從美國政治生態演變的長期視角看,特朗普與馬斯克政治聯盟的裂變,其影響也不僅限於當下,更可能重塑未來美國科技資本與政治權力的互動規則。
(作者係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發於2025.8.4總第1198期《中國新聞週刊》雜誌
雜誌標題:特朗普與馬斯克「破鏡難圓」
作者:張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