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尋香記──中國芳香文化藝術展」今日揭幕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尋香記──中國芳香文化藝術展」今日(六月二十七日)在香港藝術館揭幕,展示多組來自上海博物館全屬國家珍貴文物級別的藏品,超過一半更是從未曾於中國內地以外展出。展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與上海博物館聯合主辦,香港藝術館及上海博物館聯合籌劃,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獨家贊助。

109組上海博物館藏品及51組香港藝術館珍品,涵蓋新石器時期至二十世紀的陶瓷、竹刻、繪畫、青銅器等不同品類,帶領觀眾展開一段跨越千年的尋香之旅。當中的重點文物包括屬國家一級文物的南朝佛像和明代著名畫家陳洪綬的畫作。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在開幕典禮上致辭表示,這次展覽以中國芳香文化為主題,是我國歷史悠久的生活藝術,香港更曾是重要的香材貿易中轉站。展覽精選了香港藝術館和上海博物館共160組珍藏,充分展現中國歷代芳香文化的豐富內涵。

他又說,今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成立了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也舉辦首屆「中華文化節」,通過多元的文化節目和活動,展現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提升市民的文化自信和國民身分認同感。每一年的「中華文化節」也會設定一個焦點城市,首屆選定了上海。除了這次展覽外,康文署還安排了上海京劇院和上海民族樂團的節目給大家欣賞。

其他主禮嘉賓包括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文化、體育及社區聯繫協作)葉巧兒、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教授、康文署署長劉明光和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

中國芳香文化源遠流長,香的使用及品賞更與古人生活美學與藝術創作密不可分。是次展覽分為四個單元,草木芳馨、暗香盈袖、彼岸天香、人間幽馥,以不同角度探索中國芳香文化。香港藝術館亦為每個單元設置香氣體驗區,以懸吊式的香味裝置,讓觀眾感受古人聞香養性的況味。

是次來自上海博物館的精選藏品包括兩件首次在香港展出的國家一級文物——明代陳洪綬的《斜倚薰籠圖》和南梁的釋慧影造釋迦牟尼佛漆金石像,以及13組國家二級文物。屬國家二級文物的明代《十八學士圖》,原本是由琴、棋、書、畫四屏所組成,展覽精選當中兩幅畫作《彈琴舞鶴》與《觀書作字》展出。畫作中的文人雅士不論是鼓琴或是觀書,均備有香爐以焚香助興,營造出芳煙繚繞的優雅意境,反映出明代文人對於香文化的推崇。

展覽中最古老的展品灰陶竹節紋薰爐,是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陶器,一九八三年上海市青浦區福泉山遺址出土;展品中最大最重的為明代獅蓋香爐,爐身為圓鼎造型,蓋頂以蹲坐的獅子腳踏滾球為裝飾,為明代皇家廟宇所使用。其餘珍貴展品包括清代的剔紅重簷廡殿形香盒,極具皇家氣派;景德鎮窰胭脂地粉彩五供,為清代乾隆御窰出品的祭祀用器。展品之一清代嵌沉香木雕芝蘭圖團扇雕工精湛,為了讓觀眾可以從兩面觀看,策展團隊更用了別出心裁的手法安裝展品。

香港藝術館藏的珍品則有清代透雕花卉紋六繫連鏈香爐,此爐以翡翠雕成,運用了難度甚高的活環鏈雕技術,以一整塊玉料上雕成環環相扣的長鏈,而每個鏈環皆可獨立活動,盡顯巧奪天工的玉雕工藝。另一精選展品為清代一對盤金打籽繡博古圖腰圓形香囊,手工精美,寓意吉祥,這類香囊在古代被視為定情之物。

香港藝術館所在的尖沙咀有說原名香埗頭,反映該處與昔日被用作香料轉運的密切關係。是次展覽邀請了三位本地藝術家分別以傳統工筆及和氣味裝置等不同媒介,重新演繹中國芳香文化。鄭志堅的《讓香味刻劃時間》收集並展示近50種常見的香草及香料,並從中調製出早晨、午間、傍晚的香氣,透過海浪形狀的裝置使香味擴散;卓家慧的《拾香圖卷》,以巨型的工筆花卉圖卷,特寫10種本地可見的香花香木,讓觀眾重新發現本地芳香植物與香港文化的關係,喚起眾人記憶中的芬芳;蘇詠寶的《雨水的味道》,從中醫哲學和現代化學中汲取靈感,利用實驗室裝置和各種天然及人工物質,重構雨水散發的各種氣味,呈現香味在大自然中錯綜複雜的流轉過程。

展覽明日(六月二十八日)起至十月十六日在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香港藝術館二樓專題廳舉行。香港藝術館同時將舉辦一系列特備節目,包括由專家及藝術家主持的公眾講座,以增加公眾對中國芳香文化的了解,另設多場香材工作坊及冥想體驗,讓觀眾以不同感官感受中國芳香文化。展覽及活動詳情請瀏覽網頁:hk.art.museum/tc/web/ma/exhibitions-and-events/fragrance-of-time.html

展覽為今屆「中華文化節」的「焦點城市:上海」及「上海文化周」項目之一。另外兩項展示海派文化魅力的節目將在八月上演,分別為上海京劇院的連台本戲《七俠五義》和麒派經典劇目《烏龍院》,以及上海民族樂團的《海上生民樂》音樂會。「上海文化周」由康文署、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及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合辦,開幕酒會暨典禮將於八月二日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

「中華文化節」由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呈獻、康文署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策劃,旨在加強市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以及培養國民身分認同和文化自信。首屆「中華文化節」將於六月至九月期間舉行,透過一系列不同形式的表演藝術項目和延伸活動,包括「中國戲曲節」精選劇目、獲國家藝術基金肯定的本地優秀作品、文藝組織演出、電影放映、展覽和講座等,讓廣大市民和旅客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藉以弘揚中華文化,推廣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市民國民身分認同,為「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作出貢獻。詳情可瀏覽「中華文化節」網站www.ccf.gov.hk

康文署一直積極推廣中國歷史和文化,透過舉辦多元化的節目和活動,讓市民認識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想獲得更多資訊,請瀏覽www.lcsd.gov.hk/tc/ccpo/index.html

(左起)主禮嘉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文化、體育及社區聯繫協作)葉巧兒、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教授和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主持開幕典禮。
(左起)主禮嘉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文化、體育及社區聯繫協作)葉巧兒、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教授和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主持開幕典禮。
(左起)主禮嘉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文化、體育及社區聯繫協作)葉巧兒、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教授和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主持開幕典禮。
(左起)主禮嘉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文化、體育及社區聯繫協作)葉巧兒、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教授和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主持開幕典禮。
上海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明代陳洪綬的《斜倚薰籠圖》。
上海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明代陳洪綬的《斜倚薰籠圖》。
(左起)主禮嘉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文化、體育及社區聯繫協作)葉巧兒、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教授和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主持開幕典禮。
(左起)主禮嘉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文化、體育及社區聯繫協作)葉巧兒、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教授和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主持開幕典禮。
上海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明代陳洪綬的《斜倚薰籠圖》。
上海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明代陳洪綬的《斜倚薰籠圖》。
上海博物館藏漢代鳳踏龜座博山爐,為當時典型的香爐形制。
上海博物館藏漢代鳳踏龜座博山爐,為當時典型的香爐形制。
(左起)主禮嘉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文化、體育及社區聯繫協作)葉巧兒、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教授和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主持開幕典禮。
(左起)主禮嘉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文化、體育及社區聯繫協作)葉巧兒、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教授和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主持開幕典禮。
上海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明代陳洪綬的《斜倚薰籠圖》。
上海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明代陳洪綬的《斜倚薰籠圖》。
上海博物館藏漢代鳳踏龜座博山爐,為當時典型的香爐形制。
上海博物館藏漢代鳳踏龜座博山爐,為當時典型的香爐形制。
國家一級文物的南朝釋慧影造釋迦牟尼佛漆金石像,為上海博物館藏品。
國家一級文物的南朝釋慧影造釋迦牟尼佛漆金石像,為上海博物館藏品。
(左起)主禮嘉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文化、體育及社區聯繫協作)葉巧兒、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教授和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主持開幕典禮。
(左起)主禮嘉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文化、體育及社區聯繫協作)葉巧兒、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教授和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主持開幕典禮。
上海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明代陳洪綬的《斜倚薰籠圖》。
上海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明代陳洪綬的《斜倚薰籠圖》。
上海博物館藏漢代鳳踏龜座博山爐,為當時典型的香爐形制。
上海博物館藏漢代鳳踏龜座博山爐,為當時典型的香爐形制。
國家一級文物的南朝釋慧影造釋迦牟尼佛漆金石像,為上海博物館藏品。
國家一級文物的南朝釋慧影造釋迦牟尼佛漆金石像,為上海博物館藏品。
展覽中的上海博物館藏沉香木雕展品,包括清代嵌沉香木雕芝蘭圖團扇。
展覽中的上海博物館藏沉香木雕展品,包括清代嵌沉香木雕芝蘭圖團扇。
(左起)主禮嘉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文化、體育及社區聯繫協作)葉巧兒、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教授和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主持開幕典禮。
(左起)主禮嘉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文化、體育及社區聯繫協作)葉巧兒、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教授和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主持開幕典禮。
上海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明代陳洪綬的《斜倚薰籠圖》。
上海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明代陳洪綬的《斜倚薰籠圖》。
上海博物館藏漢代鳳踏龜座博山爐,為當時典型的香爐形制。
上海博物館藏漢代鳳踏龜座博山爐,為當時典型的香爐形制。
國家一級文物的南朝釋慧影造釋迦牟尼佛漆金石像,為上海博物館藏品。
國家一級文物的南朝釋慧影造釋迦牟尼佛漆金石像,為上海博物館藏品。
展覽中的上海博物館藏沉香木雕展品,包括清代嵌沉香木雕芝蘭圖團扇。
展覽中的上海博物館藏沉香木雕展品,包括清代嵌沉香木雕芝蘭圖團扇。
上海博物館藏清代山水人物紋香筒。
上海博物館藏清代山水人物紋香筒。
(左起)主禮嘉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文化、體育及社區聯繫協作)葉巧兒、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教授和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主持開幕典禮。
(左起)主禮嘉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文化、體育及社區聯繫協作)葉巧兒、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教授和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主持開幕典禮。
上海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明代陳洪綬的《斜倚薰籠圖》。
上海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明代陳洪綬的《斜倚薰籠圖》。
上海博物館藏漢代鳳踏龜座博山爐,為當時典型的香爐形制。
上海博物館藏漢代鳳踏龜座博山爐,為當時典型的香爐形制。
國家一級文物的南朝釋慧影造釋迦牟尼佛漆金石像,為上海博物館藏品。
國家一級文物的南朝釋慧影造釋迦牟尼佛漆金石像,為上海博物館藏品。
展覽中的上海博物館藏沉香木雕展品,包括清代嵌沉香木雕芝蘭圖團扇。
展覽中的上海博物館藏沉香木雕展品,包括清代嵌沉香木雕芝蘭圖團扇。
上海博物館藏清代山水人物紋香筒。
上海博物館藏清代山水人物紋香筒。
香港藝術館藏的清代透雕花卉紋六繫連鏈香爐,盡顯巧奪天工的玉雕工藝。
香港藝術館藏的清代透雕花卉紋六繫連鏈香爐,盡顯巧奪天工的玉雕工藝。
(左起)主禮嘉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文化、體育及社區聯繫協作)葉巧兒、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教授和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主持開幕典禮。
(左起)主禮嘉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文化、體育及社區聯繫協作)葉巧兒、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教授和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主持開幕典禮。
上海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明代陳洪綬的《斜倚薰籠圖》。
上海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明代陳洪綬的《斜倚薰籠圖》。
上海博物館藏漢代鳳踏龜座博山爐,為當時典型的香爐形制。
上海博物館藏漢代鳳踏龜座博山爐,為當時典型的香爐形制。
國家一級文物的南朝釋慧影造釋迦牟尼佛漆金石像,為上海博物館藏品。
國家一級文物的南朝釋慧影造釋迦牟尼佛漆金石像,為上海博物館藏品。
展覽中的上海博物館藏沉香木雕展品,包括清代嵌沉香木雕芝蘭圖團扇。
展覽中的上海博物館藏沉香木雕展品,包括清代嵌沉香木雕芝蘭圖團扇。
上海博物館藏清代山水人物紋香筒。
上海博物館藏清代山水人物紋香筒。
香港藝術館藏的清代透雕花卉紋六繫連鏈香爐,盡顯巧奪天工的玉雕工藝。
香港藝術館藏的清代透雕花卉紋六繫連鏈香爐,盡顯巧奪天工的玉雕工藝。
香港藝術館藏清代由不同材質製成的香囊。
香港藝術館藏清代由不同材質製成的香囊。
(左起)主禮嘉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文化、體育及社區聯繫協作)葉巧兒、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教授和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主持開幕典禮。
(左起)主禮嘉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文化、體育及社區聯繫協作)葉巧兒、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教授和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主持開幕典禮。
上海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明代陳洪綬的《斜倚薰籠圖》。
上海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明代陳洪綬的《斜倚薰籠圖》。
上海博物館藏漢代鳳踏龜座博山爐,為當時典型的香爐形制。
上海博物館藏漢代鳳踏龜座博山爐,為當時典型的香爐形制。
國家一級文物的南朝釋慧影造釋迦牟尼佛漆金石像,為上海博物館藏品。
國家一級文物的南朝釋慧影造釋迦牟尼佛漆金石像,為上海博物館藏品。
展覽中的上海博物館藏沉香木雕展品,包括清代嵌沉香木雕芝蘭圖團扇。
展覽中的上海博物館藏沉香木雕展品,包括清代嵌沉香木雕芝蘭圖團扇。
上海博物館藏清代山水人物紋香筒。
上海博物館藏清代山水人物紋香筒。
香港藝術館藏的清代透雕花卉紋六繫連鏈香爐,盡顯巧奪天工的玉雕工藝。
香港藝術館藏的清代透雕花卉紋六繫連鏈香爐,盡顯巧奪天工的玉雕工藝。
香港藝術館藏清代由不同材質製成的香囊。
香港藝術館藏清代由不同材質製成的香囊。
香港藝術館為每個單元設置香氣體驗區,以懸吊式的香味裝置,讓觀眾感受古人聞香養性的況味。
香港藝術館為每個單元設置香氣體驗區,以懸吊式的香味裝置,讓觀眾感受古人聞香養性的況味。
(左起)主禮嘉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文化、體育及社區聯繫協作)葉巧兒、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教授和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主持開幕典禮。
(左起)主禮嘉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文化、體育及社區聯繫協作)葉巧兒、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教授和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主持開幕典禮。
上海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明代陳洪綬的《斜倚薰籠圖》。
上海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明代陳洪綬的《斜倚薰籠圖》。
上海博物館藏漢代鳳踏龜座博山爐,為當時典型的香爐形制。
上海博物館藏漢代鳳踏龜座博山爐,為當時典型的香爐形制。
國家一級文物的南朝釋慧影造釋迦牟尼佛漆金石像,為上海博物館藏品。
國家一級文物的南朝釋慧影造釋迦牟尼佛漆金石像,為上海博物館藏品。
展覽中的上海博物館藏沉香木雕展品,包括清代嵌沉香木雕芝蘭圖團扇。
展覽中的上海博物館藏沉香木雕展品,包括清代嵌沉香木雕芝蘭圖團扇。
上海博物館藏清代山水人物紋香筒。
上海博物館藏清代山水人物紋香筒。
香港藝術館藏的清代透雕花卉紋六繫連鏈香爐,盡顯巧奪天工的玉雕工藝。
香港藝術館藏的清代透雕花卉紋六繫連鏈香爐,盡顯巧奪天工的玉雕工藝。
香港藝術館藏清代由不同材質製成的香囊。
香港藝術館藏清代由不同材質製成的香囊。
香港藝術館為每個單元設置香氣體驗區,以懸吊式的香味裝置,讓觀眾感受古人聞香養性的況味。
香港藝術館為每個單元設置香氣體驗區,以懸吊式的香味裝置,讓觀眾感受古人聞香養性的況味。
香港藝術家鄭志堅及其作品《讓香味刻劃時間》。
香港藝術家鄭志堅及其作品《讓香味刻劃時間》。
(左起)主禮嘉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文化、體育及社區聯繫協作)葉巧兒、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教授和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主持開幕典禮。
(左起)主禮嘉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文化、體育及社區聯繫協作)葉巧兒、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教授和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主持開幕典禮。
上海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明代陳洪綬的《斜倚薰籠圖》。
上海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明代陳洪綬的《斜倚薰籠圖》。
上海博物館藏漢代鳳踏龜座博山爐,為當時典型的香爐形制。
上海博物館藏漢代鳳踏龜座博山爐,為當時典型的香爐形制。
國家一級文物的南朝釋慧影造釋迦牟尼佛漆金石像,為上海博物館藏品。
國家一級文物的南朝釋慧影造釋迦牟尼佛漆金石像,為上海博物館藏品。
展覽中的上海博物館藏沉香木雕展品,包括清代嵌沉香木雕芝蘭圖團扇。
展覽中的上海博物館藏沉香木雕展品,包括清代嵌沉香木雕芝蘭圖團扇。
上海博物館藏清代山水人物紋香筒。
上海博物館藏清代山水人物紋香筒。
香港藝術館藏的清代透雕花卉紋六繫連鏈香爐,盡顯巧奪天工的玉雕工藝。
香港藝術館藏的清代透雕花卉紋六繫連鏈香爐,盡顯巧奪天工的玉雕工藝。
香港藝術館藏清代由不同材質製成的香囊。
香港藝術館藏清代由不同材質製成的香囊。
香港藝術館為每個單元設置香氣體驗區,以懸吊式的香味裝置,讓觀眾感受古人聞香養性的況味。
香港藝術館為每個單元設置香氣體驗區,以懸吊式的香味裝置,讓觀眾感受古人聞香養性的況味。
香港藝術家鄭志堅及其作品《讓香味刻劃時間》。
香港藝術家鄭志堅及其作品《讓香味刻劃時間》。
香港藝術家卓家慧及其作品《拾香圖卷》。
香港藝術家卓家慧及其作品《拾香圖卷》。
(左起)主禮嘉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文化、體育及社區聯繫協作)葉巧兒、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教授和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主持開幕典禮。
(左起)主禮嘉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馬逢國、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文化、體育及社區聯繫協作)葉巧兒、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教授和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主持開幕典禮。
上海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明代陳洪綬的《斜倚薰籠圖》。
上海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明代陳洪綬的《斜倚薰籠圖》。
上海博物館藏漢代鳳踏龜座博山爐,為當時典型的香爐形制。
上海博物館藏漢代鳳踏龜座博山爐,為當時典型的香爐形制。
國家一級文物的南朝釋慧影造釋迦牟尼佛漆金石像,為上海博物館藏品。
國家一級文物的南朝釋慧影造釋迦牟尼佛漆金石像,為上海博物館藏品。
展覽中的上海博物館藏沉香木雕展品,包括清代嵌沉香木雕芝蘭圖團扇。
展覽中的上海博物館藏沉香木雕展品,包括清代嵌沉香木雕芝蘭圖團扇。
上海博物館藏清代山水人物紋香筒。
上海博物館藏清代山水人物紋香筒。
香港藝術館藏的清代透雕花卉紋六繫連鏈香爐,盡顯巧奪天工的玉雕工藝。
香港藝術館藏的清代透雕花卉紋六繫連鏈香爐,盡顯巧奪天工的玉雕工藝。
香港藝術館藏清代由不同材質製成的香囊。
香港藝術館藏清代由不同材質製成的香囊。
香港藝術館為每個單元設置香氣體驗區,以懸吊式的香味裝置,讓觀眾感受古人聞香養性的況味。
香港藝術館為每個單元設置香氣體驗區,以懸吊式的香味裝置,讓觀眾感受古人聞香養性的況味。
香港藝術家鄭志堅及其作品《讓香味刻劃時間》。
香港藝術家鄭志堅及其作品《讓香味刻劃時間》。
香港藝術家卓家慧及其作品《拾香圖卷》。
香港藝術家卓家慧及其作品《拾香圖卷》。
香港藝術家蘇詠寶及其作品《雨水的味道》。
香港藝術家蘇詠寶及其作品《雨水的味道》。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