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王蓉蓉談傳承:要保持住京劇該有的韻味

龍年春節及元宵節期間,北京京劇院特別推出了「國粹龍祥」——2024年新春展演季,分別在長安大戲院、吉祥大戲院、中山公園音樂堂、國家大劇院等七座劇場推出了四十場京劇傳統大戲。在演員安排方面,北京京劇院將老中青三代精心組合,以「老帶新」「傳幫帶」確保演出品質,京劇名家譚孝曾、王蓉蓉、杜鎮傑、李宏圖、遲小秋、張慧芳,與京劇中生代領軍人物楊少彭、張建峰、包飛、張馨月、郭瑋等各自上演拿手好戲。

已經從劇院退休兩年多,北京京劇院一團前團長,京劇名家王蓉蓉在觀眾的期待中連續兩晚登台,在京劇傳統劇目《龍鳳呈祥》與張(君秋)派名劇《狀元媒》中,讓觀眾重溫了她所扮演「孫尚香」與「柴郡主」的風采。今年4月18日迎來63歲生日的王蓉蓉依然保持著最佳狀態,尤其在《狀元媒》中,「自那日與六郎陣前相見」,「到此時顧不得拋頭露面」兩個經典唱段,仍代表著目前京劇旦角二黃與西皮唱腔的最高水準。雖然已經不在院里擔任實際職務,但院里只要有重要演出,王蓉蓉依然會應邀參加,她希望能繼續發揮老藝術家傳幫帶的作用。

京劇名家王蓉蓉登台演出時觀眾反響熱烈。  圖來自受訪者微博

要保證「高質量傳承」

自1982年,從中國戲曲學院畢業進入北京京劇院一團,王蓉蓉的舞台生涯至今已經長達四十餘年,曾經受教於王玉蓉、蔡英蓮、艾美君、馬宗慧、張玉英、萬鳳株等名家,師承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君秋。四十多年來,由王蓉蓉主演的京劇劇目多達五十餘出,其中包括《狀元媒》《大探二》《龍鳳呈祥》《黨的女兒》等代表劇目,她嗓音特色與張派藝術華麗、柔美、大方的特點相吻合,因此王蓉蓉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張派傳人中的佼佼者。

回首四十餘年的舞台生涯,王蓉蓉感慨,自己就是在一種不斷傳承過程中度過。從在戲曲學校上學時起,王蓉蓉便跟隨張君秋先生學戲,雖然畢業後進入劇院,但在此後的二十多年間,無論是新戲還是老戲,只要實際工作中遇到難題,老師都會幫忙解決她無法解決的問題。而隨著張君秋的離世,王蓉蓉此後的日子裡只能靠自己不斷演出,來積累舞台實踐與經驗,繼續傳承張派藝術,這一路走下來又是二十年。「從退休前十年開始,我便考慮張派藝術傳承的問題,也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收徒弟。如今我教她們的時間比自己演出的時間還要多,但京劇藝術就是傳承的藝術,這也是它的發展規律。」

王蓉蓉認為在整個傳承過程中,個人對學習張派藝術的恒心和毅力,以及對整個行業發展充滿信心地堅守尤為重要,因為當一個演員真正進入專業團體後,會發現只有自己管理自己,並沒有人監督你。「只有對自己有嚴格的要求,演員在台上的表現才會更好。」王蓉蓉堅持高質量傳承:「怎麼才能高質量?依然離不開演員對自身的嚴格要求。學戲的時候要一絲不苟,因為老師教授的技藝都是幾十年的舞台經驗,這能讓你在藝術上少走彎路,但最終還是要把前輩所教授的內容變成自己的本事,這才算傳承。只有高質量的傳承,才能讓京劇藝術原汁原味地發展下去,如果自身不能保持住京劇藝術該有的韻味,再往下傳只會一代不如一代。」

提攜年青人不能光靠嘴

王蓉蓉主演現代京劇巜黨的女兒》。  圖/受訪者微博王蓉蓉主演現代京劇巜黨的女兒》。  圖/受訪者微博

兩年前王蓉蓉從團里退休,「我非常能夠實事求是地看待退休這個問題。按理說,退休後對於院內、院外的演出活動,我更加擁有自主權與決定權,但劇院還是希望我能繼續發揮老藝術家傳幫帶的作用,加快劇院傳承的培養。」

2021年,北京京劇院創排推出新編現代京劇《李大釗》,在這部作品中,王蓉蓉與青年演員張建峰合作,她在劇中飾演李大釗的妻子趙紉蘭,在舞台演了一輩子主角的王蓉蓉,這次為提攜後輩主動當綠葉。「劇中李大釗與他的夫人相差6歲,而生活中張建峰比我的年齡更是小很多,但劇院希望我能參加這部作品的創排,作為老演員自然義不容辭。如果能通過我在台上的表現,為這齣戲增光添彩一點,進而幫助到年輕演員,我心甘情願。」王蓉蓉說,當時劇院明確提出來希望她參演,這個「希望」背後便背負培養青年演員的責任,「當時我作為團長又是劇院的老演員,若整天光嘴上說‘我要提攜他們’沒有實際意義,無論排練場還是舞台上,要用實際行動讓他們感受到你在幫襯他們。」

時至今日,王蓉蓉始終將「藝無止境」四個字記在心間,這是當年京劇名家吳素秋送給她的四個字。王蓉蓉說,當年並沒有特別理解這四個字,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舞台經驗的增多,才深刻體會到這四字箴言的真正意義。「《狀元媒》這齣戲到今天我已經演出了2000多場,為什麼觀眾總是覺得我演的跟別人不一樣,是因為演得越多,我對人物的理解越深刻,而表演的分寸感正是建立在對每一個劇中人物的理解上。這些不是老師可以教出來的,也不是花死功夫可以練出來的,這需要每個演員有文化修養,並且以數十年的舞台實踐用心思去琢磨。」

作為京劇藝術的非遺傳承人,退休後,王蓉蓉除了將精力放在傳藝授業外,也不斷下基層做非遺傳承的講座。2023年,王蓉蓉有了兩個新身份——經北京市政府批準,北京市文史館聘任她為北京市文史館館員,從專業的角度、更深的層次研究事關首都長遠發展的戰略問題,同時作為民盟中央委員和文化委員會副主任,王蓉蓉積極參與策劃實施,成立了「王蓉蓉京劇藝術傳承基地」。「基地是純公益性質,大家沒有一分錢課時費,因此奉獻精神是第一位。另外從專業角度,我會嚴格把關,保證教學質量高標準。因為這些孩子都是從零基礎開始,老師所傳授的一招一式,都關乎京劇藝術的未來。」

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