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代夫執政黨獲「壓倒性勝利」,他們為什麼「紅了眼」?

來源:新民晚報

據央視新聞報導,初步計票結果顯示,馬爾代夫總統摩爾茲領導的人民國家大會黨在21日舉行的馬爾代夫議會選舉中以壓倒性優勢獲勝。

對於這一消息,部分印度和西方媒體卻有些「眼紅」,不僅用「親華派」稱呼馬爾代夫人民國家大會黨,甚至炒作所謂「中印地緣競爭」。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22日表示,中國充分尊重馬爾代夫人民的選擇,願中馬努力賡續傳統友誼,拓展各領域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加快打造中馬命運共同體,更好造福兩國人民。

中馬關係一步步走近

的確,近十年來馬爾代夫同中國的距離一步步拉近。

風景秀麗的馬爾代夫常年位列中國遊客熱衷的出境遊目的地榜單,中國遊客也是馬爾代夫的「大客戶」。馬爾代夫旅遊部門統計,2023年馬爾代夫接待外國遊客187萬人次,其中中國遊客18.7萬人次,預計2024年赴馬爾代夫外國遊客將達到200萬人次,中國遊客數量有望重回榜首。

中馬友誼大橋將馬爾代夫首都馬累同馬第二大島胡魯馬累連接起來。圖源:GJ中馬友誼大橋將馬爾代夫首都馬累同馬第二大島胡魯馬累連接起來。圖源:GJ

今年1月,中馬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兩國間這些年務實合作的成果也顯而易見。2018年投用的中馬友誼大橋將馬爾代夫首都馬累與第二大島胡魯馬累連接起來,曾經荒涼缺水、交通不便的胡魯馬累島有了寬闊的大街、漂亮的公寓樓,公園、商場、遊樂場、學校和醫院等配套設施更是一應俱全。胡魯馬累醫院里,不僅有裝備中國捐贈的全套設備的手術室,還有在中國知名醫院里接受過專業培訓的醫生。

政策延續穩定更重要

在馬爾代夫作家、前職業外交官加富爾看來,印度對馬爾代夫的政策是「胡蘿蔔加大棒」。由於同印度距離最近,馬爾代夫自1965年獨立後就與印度建立了密切的軍事、經濟和文化關係,甚至在淡水供應方面也依賴於印度,更長期奉行「印度優先」政策。

由印度出資興建的大橋。圖源:GJ由印度出資興建的大橋。圖源:GJ

但「近距離」也意味著雙方時不時會有關繫緊張的時候。例如,年初印度總理莫迪為本國拉克沙群島「打廣告」,就被外界解讀為與馬爾代夫爭奪遊客。「我們承擔不起同印度發生衝突的代價。」馬爾代夫議會高級成員阿卜杜拉坦言,從國家的角度看,政策的延續性和穩定性更重要。「在外交上翻來覆去對我們不利,會影響開發項目的穩定。」

不介入地緣政治競爭

馬爾代夫經濟發展和貿易部長薩伊德認為,對華友好合作並不等同於部分印度和西方媒體形容的所謂「偏愛」中國,摩爾茲政府是在堅定地奉行「親馬爾代夫」政策。

當地人在清洗捕獲的金槍魚。圖源:GJ當地人在清洗捕獲的金槍魚。圖源:GJ

摩爾茲本人也明確表示,自己是「親馬爾代夫」,一切都從馬爾代夫國家利益出發。他深知,作為一個面積僅11.53萬平方公里、人口僅52萬的印度洋小國,相對平衡的外交是立身之本。他表示,馬爾代夫不願介入大國間的地緣政治競爭,而是希望同包括中國、印度在內的「所有國家」合作。

「印度推進東進和南進戰略,在斯里蘭卡、緬甸、馬爾代夫等地建有軍事基地,擴大在印度洋地區的影響力,但部分印度和西方媒體提出中印在馬爾代夫的地緣競爭並不符合事實。」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趙少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中國與馬爾代夫有長久的歷史聯繫和深厚的經貿往來,但中國不幹涉別國內政,尊重印度洋島國選擇獨立發展道路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