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城法院發佈《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狀況白皮書》

新京報訊(記者慕宏舉)4月24日,在世界知識產權日到來之際,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發佈《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狀況白皮書》,總結了近五年相關案件情況和特點趨勢,通報了法院審理要點和司法舉措,提出對策建議,並發佈了北京法院「區塊鏈電子取證」第一案、網絡平台「陪伴式直播」不正當競爭案、盲盒產品侵害商標權糾紛案等十起典型案例。

發佈會現場。 圖源: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發佈會現場。 圖源: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

新京報記者獲悉,相關案件中,某手機App未經授權提供作品的在線付費閱讀,法院在審理中首次對雲技術存證的電子數據法律效力予以確認,明確了新型電子存證的審查判斷方法,判決其侵犯了權利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支持了原告的訴訟請求。某網站採用「瀏覽器+加框鏈接+主播互動」模式嵌套他人網頁直播里約奧運會,法院審理後認為構成不正當競爭,刺破看似互聯網技術創新的面紗,判決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某圖書發行公司在其經營的淘寶店舖內擅自使用《陳情令》影視作品及相關各類素材進行設計開發和宣傳銷售,法院判決其同時構成侵犯著作權及不正當競爭,應停止侵權並承擔賠償責任。

據東城法院民三庭庭長孟衛明介紹,該院自2016年起集中審理涉東城、通州、順義、密雲、懷柔、平穀六區的知識產權糾紛,而不同區域涉及的常見糾紛種類與該區域重點發展的文創產業類型也較為一致。近五年該院共受理各類涉文創知識產權民事案件1731件,著作權糾紛和知識產權合約糾紛是主要類型,涉及行業領域涵蓋了影視、網絡文學、出版、音樂、動漫、藝術設計、體育賽事等,涉互聯網新類型新業態侵權行為不斷出現,傳統著作權和商標領域的侵權行為同質化特徵凸顯,涉知名IP、老字號跨界類糾紛增多。具體案件審理中,法院通過嚴格審判管理、掛圖作戰等不斷提高審判效率,積極引導數字經濟發展法治化,助力擦亮「非遺」「老字號」金字招牌,推助文化遺產煥發時代新彩。

為加強涉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力度,東城法院探索建立了司法與行政銜接互促「五項機制」,與多家知識產權行政執法部門簽訂銜接配合協議書,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通報案件情況,通過專題授課、組織觀摩庭審等強化業務交流學習,開通案件調查取證快車道,積極向行政機關移送案件線索,在王府井商圈等重點地區設立法官工作站和普法驛站,經常性開展巡迴審判、普法宣傳、發送司法建議等,該機制獲評北京法院司法改革微創新優秀案例。

新京報記者獲悉,就如何加強涉文化創意產業的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東城法院民三庭副庭長萬紅玉建議,首先是企業先行,分類施策構建全流程知識產權保護佈局。關於商業標識的知識產權保護,應形成系統的商標註冊策略,探索可行的商標運營模式,注重打造品牌元素和商譽積累,構建系統的商標權保護策略。

其次是行業聯動,在行業內建立起科學、規範、透明的知識產權保護自律機制和懲戒機制。通過組織規模性的行業版權培訓、統一行業知識產權信息標識用語、打造行業普適的知識產權信息獲取與交易平台、提供權利認證服務和文本規範標準、聯合專業力量協助企業維權、發佈行業內侵權盜版黑名單等措施,督促文化創意產業從業者進一步提升保護知識產權、合法合規經營的理念和能力,引導企業、平台、門店及消費者等各方形成合力,行業上下遊共同營造尊重原創、支持正版的商業環境,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各行業實現整體可持續健康發展。

此外要協同治理,完善行政、司法多措並舉保護格局。司法機關堅持以有利於促進創新、有利於公平競爭、有利於文化創意產業持續發展為指引,積極回應新技術、新產業、新商業模式發展對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新需求。行政管理部門針對行業突出知識產權糾紛加強專項執法,並提供樹立保護典型等方面的治理供給,規範市場經營秩序,同時實現訴訟維權與行政執法的有效對接等。

編輯 劉倩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