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四十年蝶變,譜寫「後發先至」新答卷

新京報訊 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1984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進一步開放上海、廣州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作為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的連雲港,從此揭開了嶄新發展篇章。

連雲港,位於黃海之濱,這裏是新亞歐大陸橋東方起點,「一帶一路」重要柱蠆式城市,也是《西遊記》《鏡花緣》的文化起源地。40年來,連雲港以「敢問路在何方」的勇氣,讓這座充滿神話故事的城市「後發先至」、再譜發展奇蹟:全市GDP由1984年的23.6億元,增加至2023年的4363.6億元;人均GDP從1984年的673元,提高至2023年的94917元;從一座「長在深閨」的海濱小城到擁有遍佈世界的「朋友圈」。

【1984年,江蘇連雲港成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40年間,連雲港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城市到臨港工業城市、從曾經的交通「邊緣末梢」到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從「長在深閨」的海濱小城到美麗文明的幸福名城等歷史性跨越。 連雲港市委宣傳部供圖】

4月26日,連雲港沿海開放40週年新聞發佈會召開,介紹40年間連雲港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連日來,新京報記者現場走訪了連雲港港口、部分區縣、多家企業和單位,一探其沿海開放40年的崛起之路。

從荒涼的蘆葦蕩到國際樞紐海港

近日,一艘「墨丘利領袖」輪停靠在連雲港港口集團有限公司東方港務分公司68號泊位,將裝載1000餘台小汽車,橫跨北太平洋駛往墨西哥。「連雲港,因港得名,以港興市。2023年,連雲港港共完成貨物吞吐量3.2億噸,同比增長6.7%;集裝箱吞吐量達613.7萬標箱,同比增長10.2%;新辟12條近遠洋航線,相繼開通3條國際海鐵聯運道,累計開行中歐班列806列。」連雲港港口控股集團董事長楊龍介紹。

【1984年的連雲港港口樣貌。   連雲港市委宣傳部供圖】【1984年的連雲港港口樣貌。   連雲港市委宣傳部供圖】

「然而,40年前,連雲港港口一帶還是荒涼的蘆葦蕩,淤泥厚到一天都挖不到底。」港口控股集團技術研發中心技術顧問高兆福回憶。61歲的他,剛好是1984年大學畢業並加入集團,曾任江蘇築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完成了連雲港西大堤等多項國家重點工程的工程管理、連雲港海關碼頭等工程的設計施工等。他自創的「爆破擠淤法」,更是攻克了我國港口建設的難題。

高兆福稱,40年間,連雲港港不僅成為江蘇省唯一的深水海港,而且由主港區連雲港區拓展至贛榆、徐圩、灌河港區,形成一體兩翼、一港四區的組合大港新格局。進港航道等級從1萬噸提升至30萬噸,碼頭最高等級從1萬噸提升至40萬噸,萬噸級以上泊位從5個增至88個,綜合通過能力增至2.44億噸。

【2023年,連雲港港共完成貨物吞吐量3.2億噸,同比增長6.7%;集裝箱吞吐量達613.7萬標箱,同比增長10.2%;新辟12條近遠洋航線,相繼開通3條國際海鐵聯運道,累計開行中歐班列806列。」       李陽 攝 】

「不僅如此,1984年,港口吞吐量僅900萬噸,去年的吞吐量是當時的35.6倍之多,而集裝箱業務則從零起步,如今已躋身為全球百強集裝箱港。」楊龍說,目前,作為被國家認定的國際樞紐海港,連雲港港已形成以日韓、東南亞為核心優勢,干支結合、遠近相宜的集裝箱航線佈局,覆蓋中西岸主要節點、聯通中亞、延伸歐洲的國際陸海轉換網絡。中哈物流合作基地、哈國霍爾果斯無水港分別成為中亞跨境運輸的重要集結中心和換裝基地。與中遠海運、新加坡萬邦等60多家企業開展資本合作,加速推動了碼頭泊位、物流樞紐、內陸場站等領域的開發建設,拓展了現代化港口服務功能。

從提出「科技興市」到勇擔強國使命

「一架國產C919飛機,11.2%用的碳纖維復合材料,CR929則要佔比更大,否則做不了大型飛機。但這種材料的技術和市場,早期均被西方發達國家所壟斷。」在位於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中複神鷹碳纖維股份有限公司,記者看到了碳纖維原液如何變身「黑色黃金」,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羅皞宇告訴記者,碳纖維被譽為「新材料之王」,通常直徑約7微米,七八根合在一起才有頭髮絲粗,但拉伸強度卻是鋼材的7到9倍,可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風電、光伏、汽車輕量化等領域。

羅皞宇介紹,中複神鷹是一家集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在國內率先實現干噴濕紡的關鍵技術突破和核心裝備自主化,建成了國內首條千噸級干噴濕紡碳纖維產業化生產線。自2021年起,他們就成立全資子公司,為持續配套C919、CR929大飛機國產化開展相關應用及製造研究。3年來,公司為國產大飛機自主研製上萬個試驗件,目前即將進行部件認證,通過後就意味著公司將正式成為中國商飛供應商。

【4月26日,連雲港沿海開放40週年新聞發佈會召開。   連雲港市委宣傳部供圖 】【4月26日,連雲港沿海開放40週年新聞發佈會召開。   連雲港市委宣傳部供圖 】

在沿海開放40週年新聞發佈會上,連雲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家炯表示,40年來,連雲港形成了石化、鋼鐵等臨港工業和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裝備製造等特色主導產業。創新驅動下,特色企業競相發展,誕生了蘇北第一家科創板企業聯瑞新材料,培育了中複神鷹、奧神新材等一批細分市場的「隱形冠軍」;醫藥研發創新走到全國前列,贏得「中國醫藥創新看江蘇,江蘇醫藥創新看連雲港」的美譽。

「從首次提出‘科技興市’戰略,40年來,連雲港始終將‘創新驅動’作為實現‘後發先至’的動力,將創新發展融入國家大局。」連雲港市科技局局長許東方介紹,緊抓沿海開放契機,連雲港先後斬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國家級高新區等「國字號」榮譽,並落地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全國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海洋領域創新中心。

從傳統海濱老城到現代化新港城

春日正盛,連雲港市贛榆區柘汪鎮西棘蕩村,棟棟別墅錯落有致,屋前屋後花繁木茂,循環經濟產業園里,村民們忙得熱火朝天。而數十年前,這裏還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1998年時,村集體經濟仍負債20多萬元,如今,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尼龍顆粒加工專業村。「景美業美生活美」,是這裏870多戶村民眼中的「沿海開放40年之變」。

【67歲的連雲港市民王浩敏,向記者展示40年里每年為這座城市拍下的紀念照。 李陽 攝 】

而67歲的連雲港市民王浩敏,不僅感受到了變化,還用鏡頭記錄下了發展。在王浩敏家中,記者看到了他40年里每年為這座城市拍下的紀念照。「你看,北固山下的平房區長成了高樓大廈,西墅灣的灘塗變成了連雲新城……」王浩敏邊對比邊回憶,最初開始拍是想為家鄉留點記憶。從2005年起,他不僅在鬧市拍,還開始上山拍,並把拍到的照片拚接成一幅6米多長的捲軸。每年一幅,今年1月剛完成第20幅。「對比這些照片,會直觀感受到山更綠、水更清、交通更方便,城市也更美更健康。」王浩敏說。

「40年來,連雲港各項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實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最令人驚歎的蝶變,就是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幸福港城的底色更加鮮明、美麗文明的畫卷漸次鋪陳。」發佈會上,連雲港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馬士光在致辭中說道。

【連雲港城市景觀圖            連雲港市委宣傳部供圖】【連雲港城市景觀圖            連雲港市委宣傳部供圖】

馬士光表示,40年間,連雲港三次產業結構從50:30:20調整為10:46:44;城鄉居民收入從604元、462元增長到43769元、24411元;海空公鐵水兼備的立體交通體系日益完善,長深、連霍、沈海等「大動脈」縱橫交會,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336千米,連徐、連鎮、連鹽、連青四條高鐵全面貫通,市域高鐵總里程達240公里,花果山機場建成通航、內河航運通江達海。連雲港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城市到臨港工業城市、從曾經的交通「邊緣末梢」到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從「長在深閨」的海濱小城到美麗文明的幸福名城等歷史性跨越。

經濟技術開發區

醫藥產業產值40年增2400倍

空中花園里,種植著青蒿、龍血樹等中草藥植物。花園兩側的生產車間內,數十台多功能提取罐、中藥存儲罐矗立其間,各設備通過管道相連。這是記者在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現代中藥數字化提取精製工廠看到的場景。

作為首批國家級開發區、自貿試驗區和綜合保稅區,開發區已形成以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為骨幹,以大宗商品貿易、跨境電商等新興業態為支撐的「4+N」主導產業體系。                         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組織宣傳部 供圖】

「只需在電腦中輸入指令,便能自動完成‘熱毒寧注射液’從原料處理、煎煮、醇沉、除雜等一系列工序,基本不用人工干預,全過程設有860個質量監控項目,覆蓋生產各個環節。」康緣藥業黨委副書記、生產總監徐殿紅告訴記者。

建成國內首個經工信部認證的中藥智能工廠;首創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藥生產過程知識管理系統;中藥研發實力連續多年位列中國中藥研發實力排行榜首位……誰曾想到,如今創下多個全國「首個」的康緣藥業,數十年前竟是瀕臨破產的小廠。

「康緣藥業的發展,是連雲港開發區40年來重點企業培大育強的縮影。」連雲港市委常委、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商振江介紹,今年不僅是連雲港成為國家首批對外開放城市40年,也是開發區建區40週年。作為首批國家級開發區、自貿試驗區和綜合保稅區,開發區已形成以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為骨幹,以大宗商品貿易、跨境電商等新興業態為支撐的「4+N」主導產業體系,打造了全國最大的抗腫瘤藥物、抗肝炎藥物生產基地,國內重要的碳纖維生產基地和亞洲最大風電裝備研發生產基地。

「其中,變化最大的就是醫藥產業。」商振江說,開發區醫藥產業從20世紀80年代產值不到2000萬元,到2023年產值近480億元,增長2400倍,從生產大山楂丸、紅藥水到研發創新藥、國際授權總交易金額超70億美元,培育了一批行業領軍企業。

徐圩新區

建設世界一流石化產業基地

進入徐圩新區,江蘇省首個30萬噸級深水航道繁忙如常,產業區管道綿延,以盛虹石化、衛星石化、中化循環經濟產業園為龍頭的三大石化產業集群已全面形成,規劃佈局的重大產業項目總投資額超5000億元,一座石化新城正強勢崛起。而15年前,這裏還是一片鹽堿灘塗。

【徐圩新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117億元、產業投資約2250億元,2023年,徐圩新區實現規上工業產值1811.7億元,同比增長116.2%,工業應稅銷售收入1739.6億元,同比增長157.4%,躋身全國高質量發展化工園區前列。   徐圩新區黨群工作部供圖】

「徐圩新區是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國家東中西岸域合作示範區的先導區、全國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徐圩新區經濟發展局局長張培磊介紹,經過15年開發建設,徐圩新區已建成國內單流程規模最大的1600萬噸/年原油加工能力的盛虹煉化一體化項目,擁有全球單套甲醇處理量最大的斯爾邦石化240萬噸/年甲醇製烯烴裝置,正在打造百萬噸級丙烯腈生產基地等多個全國乃至全球「之最」。

步入新時代,徐圩新區正加快佈局細分領域新賽道,聚焦精細化學品,不斷提高國產化自給率,促進石化基地產業鏈向高端化、特色化轉型升級。全力搭建重點實驗室、產業研究院等功能載體,攻關「卡脖子」技術,持續培育壯大特色新質生產力,加快全面建設世界一流石化產業基地。

徐圩新區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持續推進VOCs綜合治理、氮氧化物近零排放、二氧化碳捕集及資源化利用、生物多樣性研究等項目。在2022年度生態工業園區的複核中,徐圩新區評估結果為優秀,獲得生態環境部點名表揚。徐圩新區黨群工作部供圖

在位於臨港產業區的盛虹石化產業集團,記者看到了全球首條綠色負碳產業鏈。「我們將‘捉’回的二氧化碳與氫氣反應生產的粗甲醇,輸入特定裝置後就能轉化成綠色甲醇,可用作生產鋰電池電解液的重要溶劑,目前一年能吸收15萬噸二氧化碳。」盛虹石化二氧化碳製綠色甲醇項目工藝技術負責人付輝解釋。

2年多前,徐圩新區還給石化基地裝上了「智慧大腦」。連雲港石化產業基地運管服務中心應急聯動部部長楊瑞說,「就像在基地鋪一張‘大網’,對園區的安全管控、環境監測、能源保障、應急聯動等構建起全生命週期、全產業鏈條的管理機制。」據統計,去年中心共處理各類警情13.7萬條。

贛榆區

「親海近海第一區」向海圖強

贛榆區地處蘇魯交界的黃海之濱、海州灣畔,是江蘇「北大門」,也是全省「近海親海第一區」,擁有45.71公里黃金海岸線、近海漁場7000平方千米,盛產梭子蟹、中國對蝦、紫菜等重要經濟海產品10餘種。昔日的破舊漁港村如何華麗轉身?贛榆區的答案是:立足資源稟賦,向海圖強。

【連雲港市贛榆區青口中心漁港,漁民們正在整理漁網。 贛榆區委宣傳部供圖  】【連雲港市贛榆區青口中心漁港,漁民們正在整理漁網。 贛榆區委宣傳部供圖  】

2023年,贛榆區水產養殖總面積43.67萬畝,水產品產量46.33萬噸,實現漁業經濟總產值約243億元,海水育苗和遠洋捕撈均在全國沿海佔一席之地。「全區現有4個漁港,其中國家中心漁港2個,在冊漁船1480艘,佔全省總量三分之一。」贛榆區委書記蘇衛哲介紹,目前,贛榆已建有全國規模最大的海產品電商直播基地、紫菜加工產業園和紫菜交易中心,海鮮電商年交易額近百億元。

4月中旬,記者探訪贛榆區時看到,在被譽為「中國海鮮電商第一鎮」的海頭鎮,「買全球賣全國」交易區已然建成,平均每秒就有2.3件快遞發出,全鎮日活躍直播帳號6000餘個,曾經長期在海上謀生的漁民紛紛變身網絡主播,年銷售額突破65億元;蘇北最大的物流園城發物流園二期仍在加緊施工中;作為江蘇省首個紫菜加工全行業電氣化覆蓋示範區,柘汪紫菜產業園已入駐53家企業,年產紫菜60億張,年產值達20億元。

【贛榆區石橋鎮韓口村漁業碼頭,一名網絡主播在直播推銷海產品。 贛榆區委宣傳部供圖 】【贛榆區石橋鎮韓口村漁業碼頭,一名網絡主播在直播推銷海產品。 贛榆區委宣傳部供圖 】

2020年,贛榆區還啟動了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工作。兩年後,海州灣現代海洋牧場被農業農村部批準為第七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去年3月,農業農村部公示10個2023年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試點名單,贛榆漁港經濟區入選。「借助此次獲批,贛榆區正重點加快現代冷鏈物流建設,推動海產品電商產業發展,提升漁港綜合服務能力,致力打造全國漁業融合發展樣板區。」贛榆區委書記蘇衛哲表示。

東海縣

每天35萬件水晶製品銷往全球

很難想像,在人口124萬的東海縣,從事水晶相關行業的「產業大軍」約佔30萬人。超400億元的年交易額中,電商交易額達260億元。在全縣1.8萬餘家水晶網店經營下,每天有35萬件水晶製品從這裏發往全球各地。

【世界水晶之都的東海縣,每天有35萬件水晶製品從這裏發往全球各地。 東海縣委宣傳部供圖】【世界水晶之都的東海縣,每天有35萬件水晶製品從這裏發往全球各地。 東海縣委宣傳部供圖】

中國東海水晶城是目前國內面積最大、功能最全的水晶交易專業市場,竇華軍是水晶城第一批元老級人物。「改革開放後,周邊就有人做水晶加工。到上世紀90年代初,一些家庭、個人紛紛興辦水晶飾品廠,我也是那時入行的。」竇華軍回憶,30多年間,水晶市場從以前的地攤發展成如今的水晶文化旅遊城;水晶商品從最初只能做項鏈、眼鏡片,到如今囊括擺件、茶器、酒具等上千種;「東海水晶」品牌也從默默無聞到世界皆知。

「2016年,東海縣被聯合國世界手工藝理事會授予‘世界水晶之都’稱號。」東海縣委書記張其兵介紹,經過40餘年發展,東海縣已形成涵蓋原料採購、文化創意、設計加工、展示收藏等水晶全產業鏈,水晶產業成為全縣「第一號富民產業」。近年來,東海縣建成水晶電商雙創基地、網紅直播平台等新興營銷平台;製定實施《東海縣水晶產業人才培養工作方案》,單列2000萬元水晶產業人才預算經費,先後引進十多名「國字號」大師落戶。

同時,成立首家水晶跨境電商交易中心,創新「水晶超市+跨境直播+孵化培訓」模式。截至目前,累計開展培訓100餘場,孵化培育主播1600多人。去年實現銷售額3.15億元。「目前,還有約6000名東海人在全球近百個國家和地區‘淘晶’,每年將有3萬餘噸水晶原料從世界各地彙聚至東海。可以說,世界上只要有水晶的地方,就有東海人,東海水晶已實現‘買全球、賣全球’。」張其兵表示。

新京報記者 揭明玥

編輯 趙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