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有資本運營研究院謝招煌:服務科技與產業創新,既需要“組局”能力,也要有“破局”的魄力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趙娜 上海報導

4月24日下午,21世紀創投研究院“解局股權投資‘退出難’”春季閉門研討會在上海舉辦。

活動現場,來自政府引導基金、國有資本、市場化母基金、市場化財務投資機構、產業資本CVC、S基金管理機構,以及銀行、保險、券商、股權交易中心等的近50位嘉賓齊聚一堂,就行業備受關注的退出話題開展熱烈討論。

(現場圖)(現場圖)

“上海國資院基於十多年服務國資國企的戰略規劃和改革諮詢,深度理解國企改革的趨勢和方向,對國企如何從改革時代轉型到產業組織時代,如何高質量發展有深度的瞭解,我們希望整合科技創新企業上下遊的產業資源,借助國資基金的力量,通過服務懂政府、懂國企、懂科創、懂產業、懂資本的國資基金管理人來找到優秀的產業組織者,是一個織‘漁網’、找‘漁船’的過程,希望協助各地國資國企能夠在產業組織領域實現‘借船出海’。”國資基金50人論壇秘書長、上海國有資本運營研究院資本服務中心主任謝招煌介紹了團隊在服務科技創新企業、服務地方政府招引和國企轉型等方面的思考和舉措。在他看來,不同於VC投資的“打獵模式”和研究模型中最理想的“種地模式”,做科技創新服務更需要的是“織網”和借船出海“捕魚”能力,是一種“組局”的能力。

談及當前私募股權領域的市場環境,他表示,在一些從業機構選擇躺平、趴下時,“我給大部分國資投資機構的建議是‘蹲下’。蹲著不僅容易起跑,還能為百米衝刺做準備。”

謝招煌的分享主要圍繞國有資本頂層設計和投退模式探索展開。他分析說,國資企業投資業務的核心訴求已經從“三好”升級為“六要”:既要方向正確、科技創新,又要高投資回報、高IRR,還要能帶團隊、有現代企業制度,更要良好的流動性和DPI,總要滿足相對多元的訴求,各監管部門的要求也都要達到。

在他看來,國資機構負責人正普遍走向年輕化和專業化,也開始有一批具有市場化思維的國資機構出現。如果合作方能夠深刻理解國資在能力建設方面的多維要求,並理解到不同類型國資企業使命的不同,將能在投資和退出環節真正實現與國資“雙向奔赴”。

據悉,為了防止各地地方政府資本招商出現踩雷現象,上海國資院聯合國資基金50人論壇已基於G50投資專家資源構建專業的產業智囊,提出服務地方政府資本招商產業導入把脈問診的“產業三甲醫院”模式,協助地方政府從資本思維和退出角度,客觀理性地擁抱產業財政時代。

“在服務科技創新、產業組織的過程中要有功能思維、企業思維,更要換位思考、要有系統思維。”在他看來,要在產業組織過程中“破局”,需要有魄力,而這個魄力來源於前期“組局”時的系統思維和資本思維的融合,要讓各方實現互利合作共贏,方能“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