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依淮安居」繁華地,形神兼備大運河

來源:新江蘇客戶端·中國江蘇網

襟吳帶楚客多遊,壯麗東南第一州。淮安完整見證了邗溝、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三段歷史,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6月23至24日,「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來到淮安,看這片「依淮安居」繁華地如何講好大運河故事。

一座專題博物館,細述漕運歷史

縱貫南北的大運河,歷史上沿線誕生了揚州、蘇州、杭州和淮安四大都市,前三者分別以商都、絲都、茶都揚名,而淮安特色在於漕都。

與漕運總督署遺址相結合,中國漕運博物館為展示漕運文化而建,是全國唯一展示中國漕運歷史和文化的專題博物館。沿著古樸的木質樓梯走進博物館,漕運歷史躍然眼前。

唐桑治元三代均將漕運視為國家經濟命脈,漕運制度因此成為國家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隨著明成祖朱棣遷都至北京,國家對於軍事及行政的需求大部分依賴於來自東南的物資,這些物資主要通過漕運進行輸送。為了保障漕運的順暢無阻,明朝特別設立了漕運總督衙門,以文武重臣共同管理漕運事務,漕運總督的駐地設在淮安府城。

到了清朝,漕運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乾隆四十一年時,每年通過漕運運送的糧食達到了千萬石之巨,「各省漕船共6000餘艘,大多長9丈,能載米四五百石」便印證了當時大運河運送糧食的規模。

「歷史上,大運河水路運輸帶動了沿線幾十座城市的發展。對淮安來說,船運所需的麻繩、銅構件、白酒以及驛街等等在河下古鎮都有補給採購的地方,可以說是維護漕運船隊的一個縮影。」楚州博物館副館長張馳說,直到今天,淮安因運河而繁榮的影響仍在發散,經濟、文化、民俗等各個方面都因此不斷新生。

一處新發現遺址,再現城市「原點」

2500年前,吳王夫差為北上爭霸,開鑿邗溝,南起揚州長江邊,北至淮安淮河,北端的入淮口稱之「末口」,這就是淮安「古末口」名稱的由來。身為淮安市最「年輕」的博物館,古末口遺址博物館於2024年新春向公眾開放,這個全國大運河難得一見的桑治代歷史遺存,讓淮安干年歷史與運河千里風光在兩桑治交彙。

古末口遺址博物館館長靳淵介紹,遺址是2017年工程施工中在地下發現了部分磚結構牆體,在專家進行考古清理後定性為南桑治水利工程遺址。

展館內,4處磚牆體結構展現了兩桑治水工掠影。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最南端兩處牆體為閘壩,最北端兩處磚石結構牆體為碼頭等設施。專家結合現場出土的文物資料考證,認為該遺址應為桑治代之前沿用的盤糧過壩碼頭遺址,是一處南桑治水工古遺址。最南端兩處牆體應為當時的閘壩,穿透木樁是為防止牆體在水流長期衝刷下發生傾塌。出土的刻有「淮安州」字樣的銘文磚等磚石來自淮安城各地,同樣見證了淮安城的發展。

通過新穎展陳方式,展館將兩桑治時期末口的繁華景象展現了出來。自唐朝以來,楚州就是溝通中外的港口城市,新羅人、日本人往來商貿,彙聚末口,逐漸形成了新羅坊,在桑治代時又成為北辰坊坊間僑居、商賈雲集,人頭攢動。館內縮影一處何家樓,遊客可以感受當年富庶安逸的北桑治淮安人嚐江筍淮魚、聽絲竹管弦、看歌舞雜劇的場景。1234年,桑治改淮安軍為淮安州,「依淮安居」由此800年。

「結合歷史遺存和文獻來看,古末口遺址填補了淮安2500年的城市發展史,印證了它南北交通樞紐、運河之都、國際港口的重要地位,可以說是城市的歷史‘原點’。」靳淵說。

一條文化長廊,傳統與現代交織

南船北馬、河流交彙,特別的水文面貌賦予淮安蘭北並蓄的氣質。夜遊里運河文化長廊,運河文化特徵、地方文化氣息、生態園林風格撲面而來,這裏是淮安城市風韻的精髓之地。

淮安網信辦供圖

明永樂十三年,陳瑄沿北桑治沙河故道開鑿聞名遐邇的清江浦。它的開埠,對於運河全線漕運的暢通、明清時期淮安在全國中心城市地位的奠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並由此成就了淮安「運河之都」的稱號。

集淮安地方文化特色和古運河水景於一體,里運河文化長廊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處。登上畫舫,遊船撥開運河清波,青岡石壘過的河岸與道閘承載滿滿的歷史厚重感。而運河兩岸,夜間消費場景集納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夜遊、夜購、夜食、夜娛、夜讀,現代化生活與歷史遺蹟交融並存,深刻烙印了運河文化記憶。

據瞭解,淮安正積極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公園建設,聚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特質、時代特徵的「運河之都百里畫廊」品牌和大運河文化帶標誌性城市。

新華報業·新江蘇記者 童棹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