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頭溝首次舉行全鏈條防汛演練

一場全鏈條的防汛演練是怎樣的?從防汛籌備到氣象預警,從汛情監控到搶險救災,從人員到物資,從部門到村莊……

6月27日上午,門頭溝區妙峰山鎮保殊廟河灘上,一場「全鏈條、全要素」的防汛綜合應急演練在這裏進行,這是門頭溝區首次開展「全鏈條、全要素」的實戰化防汛綜合應急演練,演練中,不僅動員了政府到村莊等各個領域的力量,同時也展示了外骨骼搬運設備、載重無人機、便攜式衛星背包站等先進設備。

6月27日上午,門頭溝區開展「全鏈條、全要素」防汛綜合應急演練。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6月27日上午,門頭溝區開展「全鏈條、全要素」防汛綜合應急演練。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全鏈條式的防汛演練

一場全鏈條式的防汛演練,並不是從汛期到來開始,而是從最初的防汛準備、氣象預警開始。

演練現場,首先以影片形式展示了防汛指揮部及各個職能機構,在汛期到來之前所做的準備,如應急局為防汛準備了各種應急設施、物資等,氣象局實施監測氣象變化,並在汛情可能出現之前發出預警。

演練現場,首先以影片形式展示了防汛指揮部及各個職能機構,在汛期到來之前所做的準備。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演練現場,首先以影片形式展示了防汛指揮部及各個職能機構,在汛期到來之前所做的準備。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預警之後,防汛指揮部組織各職能機構進行會商研判,同時開始指揮調度,實施人員轉移、應急處置、保障行動等。

在此次防汛演練中,應用場景為2023年發生的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線上與線下交互,覆蓋整個防汛和搶險救災全過程。

「全鏈條,即包括預報、預警、響應、搶險、救援,」門頭溝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覆蓋,則包括組織指揮體系、應急力量體系、物資通訊醫療保障體系等。整個演練用全方位、智能化監測預警、信息化指揮、多部門協同、快速高效處置、多任務並行等手段,開展應急演練,目的是通過實戰演練達到發現問題不足,補強短板弱項,提升極端暴雨災害應對能力的目的。」

在現場,還進行搶險救災的實戰演練,從堵口作業到汛情偵查,從內澇排水到物資運送,從救援被困人員到應急通訊保障。

最先進行演練的,是進行堵口作業的民兵隊伍,眾人分工作業,裝袋組手持編織袋,就地取材,用鐵鍬將堆放的沙石填充至編織袋中,運送組採用接力模式,快速將沙袋傳遞至決口部位,碼放組將沙袋進行磚牆型碼放,快速完成決口封堵任務。

演練現場,搶險隊員迅速展開決口封堵作業。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演練現場,搶險隊員迅速展開決口封堵作業。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一位民兵介紹,他們大多來自各個村莊,本身就在防汛的第一線,能夠最早到達汛情現場,而這樣的演練和培訓,可以讓他們在最初的汛情應對中,有更好的組織性,更高的效率。

新技術新裝備新理念

演練現場,展示了多種新裝備和新技術,如內澇排水所用的組合式排水車、應急無人機、應急通訊設備等。

演練現場,靠近永定河道的地方,多輛排水設備在河邊一字排開,其中體型最大的搶險排水車,具備應急供電、應急排水、應急照明三重功能,抽排水能力為4000立方米每小時,同時適應各種複雜環境,可以24小時不間斷作業。現場演示了4管聯排模式,機器啟動時,四根管道中瞬間噴湧出巨大的水流。

內澇排水科目,永磁排水搶險車正在排水作業,演示的是4管聯排。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內澇排水科目,永磁排水搶險車正在排水作業,演示的是4管聯排。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在應急無人機演練中,展示了多種功能的無人機,如偵查巡護無人機,能夠實現高精度的定位和導航,具備智能避障、多種負載,多場景應用等功能。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該無人機最大飛行距離為20公里,最長飛行時間可達55分鐘,抗風能力達到7級,飛行海拔高度可達7000米,在-20℃至50℃的環境溫度中都能正常工作。而3D建模無人機,可以採集現場圖像和三維點雲數據,使用建模軟件,迅速合成二維或三維模型畫面,為後方防汛決策和指揮、汛情監測等提供數據支持。此外還有空中照明無人機,連接地面供電線路後,可以實現長時間飛行,載重無人機,則可以全天候、跨海拔作業,在惡劣環境中實現救災物資的遠程運輸。

運載無人機演習現場。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運載無人機演習現場。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外骨骼負重設備則可以幫助救援人員,負荷更多載重,幫助救援人員運送物資等。記者在演練現場看到,在輔助人員的幫助下,幾秒鍾時間,救援人員就穿好了外骨骼設備,並將運送的物資安置到背後的載重設備上,據介紹,該裝備自重僅僅4公斤,最大負載能力卻能達到70公斤,它能將七成的重量引到地面,穿戴人員只需要承擔三成的重量。據悉,門頭溝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後,首次引入了80套有源負重助行外骨骼,這些外骨骼可以有效降低救援人員長時間作業的疲勞感,提升救援效率。

8名救援人員穿戴有源負重助行外骨骼設備進行搬運工作。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8名救援人員穿戴有源負重助行外骨骼設備進行搬運工作。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覆蓋全區的演練籌備

經歷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後,居住在門頭溝的人們,對氣候的變化尤其敏感,事實上,在此次「全鏈條、全覆蓋」防汛演練之前,門頭溝區各個機構、鎮街、村莊的防汛工作和演練,就已經開始了。

比如準備更多的物資。門頭溝區水務局數據顯示,僅在龍世源和三家店兩個區級防汛物資儲備庫,就有9大類4.3萬件防汛物資。在城區,新設置擋水板、打撈杆、膨脹沙袋等實用物資3萬餘件,提升城市內澇應對能力。

城市內澇發生時,門頭溝區消防救援支隊奔赴現場參與救援。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城市內澇發生時,門頭溝區消防救援支隊奔赴現場參與救援。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相關的防汛演練也在不斷進行,5月13日起,門頭溝區組織了連續5天的綜合防汛實戰演練,包括自行走凸輪排水泵排水、打撈河道行洪阻礙物、防汛沙袋應急擋水和提放平板閘等科目。而在山區各個村莊,也各自舉行了多次應對不同情況的演練。

同在妙峰山下的水峪嘴村,在2023年的洪水中受災嚴重,村支書告訴記者,今年上汛前,村里就做了預案,特別籌備了四個應急小組,各自分工,隨時關注汛情信息。在村里的應急安置點,準備了應急食物、飲水、藥品、發電機等。還有鏟車,在今年,也成為了各村都要準備的防汛設備。緊急安置點,是洪水中保障山區居民生命安全最重要的設施之一。門頭溝區應急部門數據顯示,在東西100多公里長的山區,有118個村級避難所,此外還有區級、鎮街級避難所共52處,均配備了應急的通訊、供水、供電、照明、衛生盥洗、避難場所標誌等設備設施。

工作人員正在進行便攜式衛星背包站開設。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工作人員正在進行便攜式衛星背包站開設。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洪水之後,門頭溝區還建立了眾多平急兩用設施,這些設施平時各有共用,汛情出現後,則可以作為應急設施,保障山區居民安全。水峪嘴村也有一座平急兩用設施,是一座村莊藝術館,面積大約有2000多平方米,汛期之前,這裏進行了相應的改造,準備了物資,一旦汛情發生,可以安置大量人員。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唐崢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