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城市如何將體育嵌入生活

    全國體育賽事「三進」活動(鹽城站)暨江蘇省《國家體育鍛鍊標準》達標賽舉行,檢驗全民健身成果。組委會供圖    全國體育賽事「三進」活動(鹽城站)暨江蘇省《國家體育鍛鍊標準》達標賽舉行,檢驗全民健身成果。組委會供圖

    在長江與淮河間的沿海地帶,一條串場河見證了江蘇鹽城的變遷。近日,一座流光溢彩、造型別緻的「大橋」立於河上,成為這座蘇北城市的新地標,商圈「串場之眼」不僅彙聚潮流,更因李妮娜、邱健、駱曉娟、鄭姝音等多位冠軍選手的到來,臨時變身滑雪場、射擊場、擊劍館和跆拳道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冠軍李妮娜參與過大量科學健身指導活動,但「在商圈還是頭一次」,她真切感受到體育項目聚人氣、促消費、帶經濟的作用。

    除了讓商圈「熱」起來,體育也讓景區「活」了起來。6月30日,全國體育賽事「三進」活動(鹽城站)暨江蘇省《國家體育鍛鍊標準》達標賽落幕。為響應國家體育總局、商務部、文旅部共同發起的「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號召,本次比賽在鹽城大洋灣景區進行。看著健身達人在30秒跳繩、擲實心球、繞杆跑等項目上的參與熱情,射擊奧運冠軍邱健表示,「大家需要體育,體育也需要讓更多人知曉、參與。」

    將體育融入球場館外的生活場景中,既是讓體育真正貼近大眾的「破圈之道」,也是檢驗群眾體育發展成果的「試卷」,更是對地方如何解決健身場地等全民健身「牛鼻子」問題的持續考驗——長期以來,老舊小區運動場地不足、高標準運動場地離人群較遠、城鄉場地分佈不均等現實困擾,已漸漸在人們的健身需求前豎起高牆,因此,統籌解決好「去哪兒健身」「如何健身」等問題、推動完善體育配套設施,已成為將體育「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的必答題。

    「城市邊角料」變身「運動新天地」

    6月底的鹽城夏意正隆,太陽曬得柏油地面發燙,路上行人寥寥。在亭湖區的青年路高架橋下,密集停放著幾十輛單車和電瓶車,它們正靜候著在足球場、籃球場、羽毛球場揮汗如雨的主人。

    曾經荒草叢生的高架橋下,因下沉鋪設多片供居民免費使用的標準運動場地而煥然一新——位於通榆河橋東段和青年路高架橋交彙處的青年橋洞球場,涵蓋了3個羽毛球場、兩個籃球場和兩個五人製足球場。球場用圍欄隔開,場內裝有籠式燈光,吸引了不少居民晚上來此鍛鍊。據鹽城市體育局群體處負責人宗永根介紹,原本晚上營業到9點結束,考慮到白天天氣炎熱,群眾運動需求集中在晚上,營業時間便延長到10點半。此外,場邊飲水售賣機、停車位和衛生間一應俱全。

    當地政府投入約2000萬元建成橋下球場,下個月將迎來球場運營的第四年。青年路高架是城市東西方向主幹道,橋上車輛呼嘯而過,橋下球場熱火朝天,這樣的運動場地既靠近居民又不擾民,還改變了城市鋼筋水泥下的「灰色空間」。

    初二學生陳文郡是位羽毛球迷,自從這球場開放之後便「捨棄」了小區樓下的空地。「因為小區沒有這麼專業的場地,打起球來比較侷促,有時候還得避讓車輛。」暑假期間,她下午1點多就會來到這裏和同學一起打羽毛球,吃完晚飯後還會繼續,在這個離家僅十幾分鐘路程的球場,她每天能待6個小時左右,不少朋友也在她的帶動下開始嘗試打羽毛球。

    「10分鐘體育健身圈」是江蘇省最先在全國提出的,是指居民在縣級以上主城區以正常速度步行10分鐘左右、直線距離在800米至1000米範圍,就有一處可供開展健身活動的場館、場地或設施。「有的地方不適合建三片球場,我們就建設兩片,還不適合,就建一片,目的是要實現家門口的體育設施全覆蓋。」鹽城市亭湖區體育局副局長葛忠德說。

    隔著馬路,就是通榆河,在這座「百河之城」中,還有不少和青年路橋洞球場相似的運動場地,將體育「嵌」在樓宇之間、公園綠地、高架橋下,把城市的「邊角料」轉變成建設體育健身圈可利用的「金角銀邊」。官方數據顯示,目前,鹽城市已建成325處口袋公園、高架橋下運動場、休閑健康生活空間等群眾身邊的晨晚練健身點和健身場所,為居民織密了城鎮體育健身圈。

    讓學校球場地開放不再「老大難」

    要解決群眾健身場地不足的問題,除了用好城市的「金角銀邊」,還要推動體教共建共享。但安全風險、管理成本等現實困擾,一度讓我國學校球場地設施面向社會開放有些「束手束腳」。

    在鹽城市教育局體衛藝處處長穀溪看來,口袋公園等球場所的建設,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公眾對學校球場地設施的期待,但不可否認,「學校球場地設施開放是發展群眾體育的有益補充」。

    按照當地政策,具備開放條件的公辦中小學校球場地(館)實行「全面開放,應開盡開」。據統計,目前,鹽城有467所學校球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佔學校總數比例達81.3%。宗永根表示,得益於學校支持,鹽城的人均球場地面積為4.73平方米,位居江蘇省第一,超過2023年公佈的全國人均球場地面積(2.89平方米——記者注)。

    鹽城市第一小學在2019年就面向社會公眾分時段、免費開放了田徑場和室外籃球場,也對學生在非教學時間開放了室內的趣味運動館。暑假期間,六年級的王鑫鵬幾乎每天都和朋友約著來學校打球,媽媽騎電瓶車接送他只需要5分鐘。倘若學校不開放,他就得前往鹽龍體育公園或者鹽南體育公園,騎電瓶車約半個小時才能抵達。

    環繞著鹽城市第一小學的是南苑社區。社區由8個老舊小區和兩個新小區組成,其中8個老舊小區約有2800戶居民。南苑社區黨委副書記倪小軍介紹,建成時間較早的老舊社區在建設之初僅設計了一個籃球場和一些簡單的健身器材用作鍛鍊場地,難以滿足居民的日常運動需求。

    隨著學校的操場開放給公眾使用,許多居民會帶著孩子來操場散步。倪小軍透露說:「學校操場沒對外開放之前,社區只有3名同誌參加馬拉松賽事,今年我們社區馬拉松參賽者已經達到了14名。」

    在鹽城市第一小學黨委書記秦嶺看來,學校打開大門不僅是為附近居民提供運動場地,更是要「通過小手拉大手來推動全民的體育運動」。秦嶺計劃,這個暑假給學校的「朗尼墩」發放「健身卡」,「請他們帶著這個‘健身卡’到學校里來打卡,還要把家長帶著一起來鍛鍊,鍛鍊得好,我們要表揚甚至加分」。秦嶺認為,家庭體育能起到相互帶動家庭成員的作用。

    開放也不是「一拍腦袋」就能決定的,場地條件、管理措施需要達到一定的要求才能開放。儘管,前來鍛鍊的大多是附近社區的居民,可安全問題是頭等大事,學校必須在安全措施上下大力氣。為此,學校加裝了監控攝像頭,還將居民出入口和學生出入口分開;田徑場加裝了高杆燈來滿足開放時間;專設的衛生間也在開放前落地。「即使沒有場地開放的要求,學校也得逐步加強建設。」秦嶺表示,「政府為了推進學校球場地設施開放工作,幫我們解決了很多難題。這些增加的設施不僅為居民服務,更多也是為我們的學生服務。」

    據宗永根介紹,每年對球場地設施開放的學校都要進行考核,達標後將按照學校隸屬關係給予兩檔財政補貼,對市直學校和省屬駐市區高校,市財政按每年15萬元補助,對區縣學校,每年給予5萬元財政補貼,「這些錢主要用於器材維修和管理費,一小部分用於購買公眾責任險」。

    學校正常的教學安全如何維護?市民意外受傷誰來負責?增加的管理成本誰來買單?當回答了這些問題,開放學校球場館就不再是紙上談兵。宗永根坦言:「原來說是‘老大難’,大家支持它就不難了。」

    本報鹽城7月1日電

實習生 李晶晶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璿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7月02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