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時間物流成本,利於灣區資源均衡,港媒關注深中通道成為「大紅橋」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葉藍 環球時報記者 陳青青】自6月30日正式開通以來,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深中通道)的流量數據不斷刷新,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又一「超級通道」,它儼然成了「大紅橋」。

在剛過去的週末,深中通道熱潮持續火爆。據香港《星島日報》7日報導,記者6日先後到觀塘和太子的直通巴士登車點,發現現場聚集大批前往中山的乘客。香港市民翁先生在深中通道啟用首日已率先體驗,曾被堵在路上的他無懼再遇塞車,已預約中山的餐廳用膳,並將逗留一晚。經常前往中山探親的郭女士說,以往到中山會經過港珠澳大橋,需要約4個小時,現在深中通道在路面暢通的情況下只需約一小時就可到達目的地,方便她往返香港和中山照顧母親。除北上乘客,站內也有南下乘客下車。在中山經商的佘先生表示,經深中通道回香港的路程十分順暢,除過關和轉車的時間,車程約一小時,沒有塞車,體驗很好,以後到中山處理生意仍會選擇此途徑。

深中通道6月30日下午3時正式通車後,當晚就有中山的甜品店負責人向港媒記者透露,生意上漲30%。時隔一週,記者再到通車首日曾到訪的孫文西路步行街,發現已「不可同日而語」,街上遊客絡繹不絕,其中不少為香港家庭。一家甜品店的店員笑著說,雙皮奶、薑撞奶等甜品經常售罄,老闆甚至「忙到都不敢在這裏待了」。據店員介紹,最近數日大部分顧客來自外地,以港人為主,相比深中通道通車前,生意額飆升50%以上。賣糖葫蘆的尚女士表示,步行街的人流增加約30%,每天都有不斷上漲的趨勢,最近還收穫不少香港粉絲,「他們說這裏很好玩,步行街有很多歷史元素。我這個糖葫蘆也是歷史文化,他們還打包帶回香港吃」。

深中通道為眾多在深圳和中山兩地設廠的港企大幅節省了通行時間和物流成本。經營五金和精密製造的港企鴻利達集團1993年到深圳投資設廠,隨著業務快速發展,工廠逐漸難以滿足生產需求。CEO特別助理梁秉然表示,在深中通道還「只是一個概念」的2015年,公司便在中山翠亨新區投資興建了面積是深圳工廠一倍多的大型廠房。梁秉然說,深中通道的開通使公司深圳和中山兩工廠的通行時間由以前兩個半小時壓縮至一個半小時,節省大量物流成本。

不過,深中通道因為「太紅」而堵車也帶來新的挑戰。自6月30日正式開通以來,其流量數據就被不斷刷新:首日高峰時段一小時車流量超8000車次;24小時車流量12.5萬車次;72小時車流量30.5萬車次。有港媒7日稱,深中通道通車首日,一度出現長達6小時的大塞車;6日是幹道開通後的首個週末,塞車情況再現,有直通巴士花費約4個小時才從深圳灣口岸到達中山。香港菁英會副主席、網絡紅人工作者協會創會主席高鬆傑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在深中通道開通前就受邀試行,6月30日開通當天也正式走過,「當天很多香港市民上大橋支持咱們的國家級工程,不少車主緩慢行駛,希望感受這個工程的浩大」。他表示,堵車多發生在週末,平日是非常順暢的,建議在週末採用私家車預約安排,控制每小時或每半小時車流,避免出現失控式堵車。高鬆傑介紹稱,深中通道通車72小時內,4條跨江通道總車流量增加約5%,南沙大橋和虎門大橋車流量分別下降38%和8%,黃埔大橋車流量基本保持平穩,令粵港澳大灣區交通格局更加均衡和完善。有港媒分析稱,珠江口每一座跨海大橋建成後,都為粵港澳大灣區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效益。深中通道是珠江口A字形交通網絡骨架的「關鍵一橫」,將開創灣區交通發展新格局,對珠江口西岸城市來說是一次飛躍式的發展機會。

至於「深中通道為何這麼紅」,香港新聞網分析稱,深中通道和建設中的深江鐵路(深圳至江門的高速鐵路,珠江口第一條跨海鐵路)在本質上改變了廣深港交通格局。深中通道最大的意義是什麼?其實就是一個「通」字,隨著以深中通道為代表的跨海通道不斷聯通大灣區的東西兩岸,整個大灣區的內部資源也會變得更加均衡,將在未來展現出更大的發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