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上App Store榜首的「反AI」應用背後,創作者在不滿什麼?

對於創作者而言,有時候最可怕的不是無限改稿(當然也很可怕),而是面對著一張空白頁,無從下手。

6月底,設計獨角獸Figma在其年度大會上公佈一系列AI功能更新。其中,有一個功能就是專門為UI/UX設計師消滅「空白頁恐懼症」——Make Designs。

Figma還曾經想過直接把這功能命名為「初稿」Figma還曾經想過直接把這功能命名為「初稿」

由設計師們最愛的Figma出手,這個原本承諾將提高設計效率和幫助設計師做更好產品的工具,上線不久後卻陷入「侵權風波」。

最近,Figma在對事件調查後發佈了公示,同時也揭開了在AI時代中,創作者和AI間的關係如何複雜和微妙。

AI面前,怎麼最懂設計師的Figma也沒做好?

就和大部分生成式AI工具一樣,用戶在使用Make Designs時,只需要輸入提示詞,系統就會生成一套設計初稿。

Make DesignsMake Designs

這聽起來並不新鮮,因為AI生成的圖片、影片、文本我們都看了很多,生成設計又有什麼了不起?

在發佈會上,Figma產品設計師Jordan Singer表示,他們嘗試用一般的大模型生成「交互設計」界面時,通常得到的都是一些不太實用的結果

Figma想到了一個辦法。

團隊搭建了一套系統,將UI分成不同部分和模塊,然後再用AI來生成和填充這些模塊,並向設計師開放這些生成模塊的編輯,讓設計師可以從一個還不錯的初稿「開啟工作」。

這一切聽起來都挺好的,直到設計師們開始體驗。

曾兩次獲得Apple Design Award的Not Boring Software公司聯合創始人Andy Allen用它來試設計了天氣應用,畢竟Not Boring Software的天氣應用就是他們的「成名作」。

如何讓天氣應用不無聊?這是Not Boring團隊的回答如何讓天氣應用不無聊?這是Not Boring團隊的回答

Allen在Make Designs里輸入提示詞:「not boring weather app(不無聊的天氣應用)」。

出來的結果……已經讓人忘了去判斷它到底無不無聊,因為它另一個特質太明顯了——這也太像蘋果原生天氣應用了:

Figma的AI看起來用了很多現有應用來訓練。

這是用Make Designs創造出來的「天氣應用」,結果出來基本上就是蘋果天氣應用(最左)的樣子。

嘗試生成了三次,都是一樣的結果。

最左邊為蘋果天氣應用,右邊三個是Make Designs生成結果最左邊為蘋果天氣應用,右邊三個是Make Designs生成結果

事情爆發後,Figma CEO Dylan Field出來緊急回應,強調「Make Design功能並沒有用Figma內容,社群文件和應用設計來訓練」,但它的確有缺點:「我上週在發佈會上也說,它的可變化度太低了」。

同時,Field也將主動「背鍋」,說自己也沒能堅持更嚴格的質量品控,也給團隊定了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時間限期。

總的來說,Figma並沒有否認問題,最後下架了新功能,開啟內部調查。

本週,Figma正式發文,公佈調查結果:

在Config前一週,我們添加了新的組件和示例,但沒有進行足夠的仔細審查。其中一些材料現實世界里的程序有一些相似,並會在特定提示詞下,出現在輸出中。

找到問題來源後,Figma現在已經將這些有問題的素材移除,同時也在進行一輪加強版的質量檢查,要等著一切完成後Make Designs才會重新上線。

這次公告中,Figma也進一步介紹了Make Designs背後的設計原理。

首先,Figma付費找人設計了兩套設計系統(一套面向手機端應用,一套面向電腦端),其中包括了數百組可用於多樣化設計的模塊,同時也付費做了模塊組合設計的示例。

在這個基礎上,Figma再結合現成的大模型,如OpenAI的GPT-4o和亞馬遜的Titan模型,強調「我們沒有做任何額外的(模型)訓練或微調」。

我們將這些人工設計的組件和示例元數據提供給模型的上下文窗口,再加上用戶用來描述其設計目標的提示詞。

模型會有效地將這些模塊的一個子集組裝成完全參數化的設計。從那開始,亞馬遜的Titan就會按需生成圖像。

簡單來說,就是讓AI幫你從設計系統中識別、組合、填充、並主題化那些可組合小模塊,從而為你提供一個設計起點。

至此,Figma的「抄襲風波」算是暫告一段落。

然而,Make Designs的「存在主義危機」仍未解除。正如編劇和製作人Jesus Diaz在一篇評論中指出:

Make Designs的問題讓Figma用戶暴露於一種危險中:用戶用它創造了一個「新」應用,它可能會長得太像現存的產品,這可能讓用戶不知不覺中陷入法律糾紛。

在Diaz看來,這背後是生成式AI模式上的「瓶頸」,它將進一步讓我們的數字生活體驗變得更加千篇一律:

Figma也許能通過為模型提供更多人工定製的設計系統來規避同質化陷阱,但現實是,大模型至今就是雞尾酒。用一樣的材料,你能調出多不一樣的「古典」(或者是一款天氣應用)呢?

如果說像AI工具到底能否創造出「新」的設計更像是哲學問題,那創作者如何在當下商業世界中找到和AI共存的方式,則是一個更迫在眉睫的生存問題。

在「反AI」社交媒體上,創作者在尋找什麼?

本月初,一個由攝影師張晶娜於2023年創立作品集平台Cara迎來了一輪用戶增長爆發,衝上了App Store榜首:

我們的反應是,我們是被人攻擊了嗎?

原來,那時Meta正式宣佈其大模型將用Instagram內容來訓練,這意味著那些以Instagram作為自己宣傳和展示作品平台的藝術家,都要接受自己的作品將成為大模型「食材」的一部分。

而Cara則是那個看似完美的替代品。

Cara承諾堅決不會用用戶的作品來訓練AI,也不支持機器人從平台上抓數據,甚至還和Glaze合作,讓用戶可以直接在Cara上給自己的作品「投毒」,讓它即便被抓取去訓練模型了也能「反擊」。

對於平台上展示的作品,Cara目前甚至不接受AI生成的作品,因為現有AI模型均涉及侵權問題,所以生成出來的作品或多或少存在「原罪」。

張晶娜本身也是控訴Stable Diffusion以及Google大模型侵權的集體訴訟案中的原告之一。

在一個週末里,Cara的用戶從10萬飆升至30萬,到了7月中,這個數據已經超過了100萬。

Cara除了可以展示作品,也可以發起討論Cara除了可以展示作品,也可以發起討論

這突如其來的熱度讓Cara團隊有點招架不住,服務器成本從一個月2000美元飆升到10萬一週。

張晶娜原本有意讓Cara慢慢發展,但現實已不允許,她正在「初心」和「生存」間尋找平衡。雖然很多人建議她讓Cara成為付費平台,但她多番衡量後決定不這樣做:

我意識到付費牆能減少機器人和數據抓取,這對藝術家很有吸引力。

但我對Cara的願景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讓它服務儘可能多的人。

現在,她和團隊正在努力優化平台代碼來減少成本,同時推出應用內的付費增值服務(這也是她在app爆火前就有的計劃),也會考慮從親友這類能完全信任的人進行募資。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張晶娜說讓她最崩潰的,其實是藝術家社群對團隊的苛刻和騷擾:

人們變得很憤怒和惡言相對,用全大寫來謾罵我們,還會說出一些非常,非常糟糕的話。

Cara團隊也在持續推出新功能Cara團隊也在持續推出新功能

現在,近乎所有人都是應用的「成熟用戶」,創作者可能更是如此,不經意間大家可能會忘記了Cara只是一個小團隊搭建的小平台,沒有精力滿足所有需求。同時,這些謾罵背後,也許也存有從其他大平台上帶來的不滿,Cara成為了被遷怒的對象。

在Meta新政策之前,創作者和大社交平台的關係也早已經在惡化。

採用AI算法推薦後,很多創作者表示自己發佈的內容根本沒法觸及到關注了自己的人。有時候為了確保自己發佈的作品能被看到,創作者還不得不「投流」,購買廣告來獲得曝光。

對於部分創作者來說,這也是Cara暫時無法「補位」的地方。

Cara是一個挺好的集體空間,這很酷,但如果你想要通過社交媒體來發展你的事業,它就不太有用了。

插畫師Molly Fairhurst說道。她補充解釋說,現在的問題是非藝術家都不怎麼上Cara,也就是消費者甚至是藝術指導這類藝術家的目標受眾並暫時沒有用Cara去發掘作品。

對於Molly Fairhurst來說,Instagram是讓他人發現自己作品的重要平台對於Molly Fairhurst來說,Instagram是讓他人發現自己作品的重要平台

現實情況是,多年來,社交媒體不僅塑造了當下流行的美學和創作類型,它也建造了一套藝術家可用於生存的商業生態。

插畫師Turbo Island的例子就很典型:

Instagram簡直就是拯救了我的插畫職業生涯。

我從來都沒有專門的經理人,Instagram就是我的經理人。

因此,也有用戶堅持留在Instagram,她們的姿態並非妥協:我們要留下,推動Instagram解決這些問題。

無論是像Instagram、Figma這類原本在服務創作者的平台的改變,還是Cara這種新生產品,都是人們在AI技術衝擊下尋找新模式的嘗試。

現在,顯然一切仍處於混亂摸索中。

這也許也是好事,因為它說明了創作者們並沒有舉手投降。